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研究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20-08-18
/ 2

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研究

徐云峰 闫福燕 刘东锋

内蒙古包钢集团第三职工医院肛肠科 内蒙古 014010

摘要目的:研究探讨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方法:选择在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被我院肛肠科收治的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高位肛瘘患者纳入A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B组,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直肠静息压(RRP)、肛管最大收缩压(AMCP)、肛管最长收缩时间(ALCT)、肛管静息压(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手术治疗后患者RRP、AMCP、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B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CT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关键词】直肠肛门瘘;手术治疗;直肠肛门反射;变化

直肠肛门瘘是肛肠科临床常见疾病之一,多发生于青壮年男性。按照发生位置的不同肛瘘可分为高位肛瘘和低位肛瘘。手术是临床治疗肛瘘的首选治疗方案,但术后对直肠肛门反射可造成一定的的影响。本文分析了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现将研究结果分析报告如下。

1.资料和方法

1.1一般资料

研究对象选取本院肛肠科2017年9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80例直肠肛门瘘患者,均有排便困难、疼痛、流脓等临床表现。根据肛瘘类型分组,其中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上的高位肛瘘患者纳入A组,共计35例,其中男性26例,女性9例;年龄30岁~60岁,平均年龄(46.53±11.24)岁;体重51kg~80kg,平均体重(62.57±10.65)kg;病程3个月~5年,平均病程(1.85±0.56)年。

将瘘管位于外括约肌深部以下的低位肛瘘患者纳入B组,共计45例,其中男性32例,女性13例;年龄28岁~61岁,平均年龄(45.95±11.33)岁;体重50kg~82kg,平均体重(62.84±10.42)kg;病程6个月~6年,平均病程(1.92±0.61)年。

对两组患者性别、年龄、体重、病程等一般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良好的可比性。

1.2治疗方法

所有患者均自愿接受手术治疗。A组高位肛瘘患者采用低位切开高位挂线法治疗,麻醉后充分扩肛,结合肛门指检、探针检查、肛窥镜检查、美蓝试验、挤压试验等确定主瘘管的走向、内口位置、瘘管与肛门括约肌关系等。切开直肠环以下所有瘘,清除坏死组织,修整切口皮缘成倒V形创面。采用刮匙搔刮、清除坏死组织。内口在肛管直肠环中下2/3以上者将探针插入高位瘘管,沿瘘管走向切开肛门皮肤直至外括约肌,切开内口和外口之间肛管黏膜,游离肛管直肠环,切开内口表面黏膜,将橡皮筋自内口引出后拉紧结扎。术后1周紧线,依靠橡皮筋异物刺激慢性切断肛管直肠环内口残余的瘘管,橡皮筋在2~3周内脱落。切开的管道腔创口底小口大,呈喇叭状,以保证引流通畅。

B组低位肛瘘患者采用肛瘘瘘管切除术治疗,麻醉后常规消毒、铺巾。持探针自外口探入,引导探针自肛管内口引出。沿探针切开瘘管壁,切除感染的瘘管组织,底层深部的管壁坏死组织搔刮干净,并切除内口处肛窦、肛腺、肛门腺导管组织,修剪创缘。创口内填塞油纱条,椎型纱布加压包扎。

术后所有患者均控制大便1~2d,以免引起创口疼痛、出血。每日采用金玄痔科熏洗散溶液熏洗及坐浴,定期换药。

1.3评价指标

分别于手术前后采用智能双导肛肠压力检测仪测量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患者取左侧卧位,检测前排空大便,放松肛门,将经过石蜡油润滑的囊球插入直肠,进行RRP、AMCP、ALCT、ARP等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指标的检测。

1.4数据处理

相关数据均录入SPSS17.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统计学分析时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P<0.05代表差异结果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手术治疗后患者RRP、AMCP、ARP等指标有所下降,其中A组各指标变化幅度明显大于B组,经t检验分析发现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前后ALCT无明显差异(P>0.05)。

3.讨论

直肠肛门反射是控制大便的重要功能,包括直肠肛门收缩反射和抑制反射。正常情况下排便需要直肠对近端粪便有正常的感知敏感度和足够的直肠内压,如肛门括约肌失协调可出现直肠肛管的排便动力学异常。

肛瘘是临床常见的肛肠科疾病,一般不能自愈,可反复发作导致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应首选手术方法治疗。手术需要将瘘管切开引流,会对肛门括约肌和肛管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影响肛管的解剖和生理功能,进而影响直肠肛门反射。由于瘘管的复杂走行或瘢痕组织影响,术前肛管静息压和收缩压可能增高,术后常表现为降低。术中如误伤肛门括约肌可引起直肠肛门反射功能下降而引起大便失禁。术后RRP的降低可能与肛瘘术后直肠炎症刺激解除,直肠容量增加,直肠顺应性增强有关。ARP是肛门自控功能的重要指标,术后ARP的降低提示手术导致括约肌解剖连续性间断,影响肛管的闭紧功能。

本研究中所有患者术后RRP、AMCP、ARP等指标均较手术前有所下降,这一结果提示肛瘘患者手术后的直肠肛门反射敏感度有所降低,直肠肛门反射功能受到一定的影响。其中高位肛瘘患者RRP、AMCP、ARP等指标下降幅度明显大于低位肛瘘患者,这一结果提示高位肛瘘手术创伤更大,直肠肛门反射功能损伤更严重。

本次研究结果表明:直肠肛门瘘手术后可引起肛管内外括约肌发生不同程度的损伤,直肠肛门反射下降,尤其对高位肛瘘患者影响程度更大,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应予以重视。

参考文献:

[1]嵇正岭.不同手术方法治疗复杂性肛瘘的疗效研究[J].临床合理用药,2011,4(9C):21~22.

[2]李丽,苏丹,任东林,等.肛瘘患者手术前后肛管直肠动力学研究[J].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2012,21(5):450~452.

[3]马木提江·阿巴拜克热,温浩,黄宏国,等.肛瘘手术前后肛肠测压的改变[J].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10,20(11):1729~1733.

[4]陈剑.直肠肛门瘘患者手术前后直肠肛门反射的变化研究[J].当代医学,2012,18(29):40~41.

[5]任洪宁.手术治疗肛瘘159例临床疗效观察[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1,32(10):1593~1594.

[6]李红,樊平,史伟,等.手术治疗358例肛瘘的临床分析[J].河南外科学杂志,2011,17(2):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