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宫颈管搔刮诊断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5年7月至2016年7月我院接收的经宫颈细胞学检测异常的患者50例,所有患者均进行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宫颈管搔刮诊断,并采用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进行病理诊断,比较上述两种诊断方法的诊断结果及符合率。结果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宫颈管搔刮诊断出非CIN患者8例,CINⅠ患者20例,CINⅡ患者10例,CINⅢ患者12例,HSIL患者22例。LEEP术后病理诊断出非CIN患者11例,CINⅠ患者10例,CINⅡ患者14例,CINⅢ患者15例,HSIL患者29例。两种检测方法只对CINⅠ的诊断有显著性差异;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宫颈管搔刮诊断同LEEP术后病理诊断符合率为62.00%。结论阴道镜下多点活检联合宫颈管搔刮存在一定的局限性,仍需要LEEP手术的进一步确诊。因此,应将三种诊断方法进行联合使用,以降低宫颈癌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分析在异常子宫出血诊疗中普通诊刮术与宫腔镜探查术的应用效果,从而为临床异常子宫出血诊疗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中以我院2014年4月—2016年8月期间收治的46例异常子宫出血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性分为观察组(23例)和对照组(23例),对照组采用普通诊刮术,观察组采用宫腔镜探查术,回顾分析不同方法对应的诊断准确率以及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引起异常子宫出血的疾病主要有妊娠残留、子宫内膜息肉、子宫内膜增生等,在上述疾病诊断与手术病理诊断符合率以及漏诊率方面,宫腔镜探查术高于普通诊刮术(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所有患者经宫腔镜治疗后均获得了痊愈。结论在异常子宫出血诊断方面,宫腔镜探查术相对于普通诊刮术更具有优势,不仅诊断准确性率高,而且能够在诊断同时实施治疗,治疗效果显著,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究宫腔镜电切术和诊刮术治疗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本院2016年6月-2017年8月收治的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患者156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原则分组的方式,在保证患者一般资料基本相同的前提下将其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其中对照组70例患者,试验组86例患者。对照组采用诊刮术,试验组采用宫腔镜电切术,对比两组患者治疗后月经量、妊娠率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试验组术后月经量为(158.9±34.6)mL,明显少于对照组的(234.9±84.6)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月经周期恢复正常率为91.86%,高于对照组的65.7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妊娠率为70.9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48.5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宫腔镜电切术对子宫内膜息肉不孕症患者进行治疗,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使患者术后月经更加规律,月经量更少,为患者妊娠打好基础。同时,应用宫腔镜电切术不会对患者造成其他不良反应,是一种有效、可靠的治疗手段,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不同内镜术治疗消化道上皮下肿瘤的疗效进行比较研究。方法将2014年1月~2016年12月在我院接受内镜术治疗的164例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随机分为4组,以41例接受内镜黏膜切除术(EMR)患者作为EMR组,以41例接受内镜黏膜挖除术(ESE)患者作为ESE组,以41例接受内镜黏膜剥离术(ESD)患者作为ESD组,以41例接受内镜全层消化道壁切除术(EFR)患者作为EFR组,对比四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ESD组、EFR组及EMR组切除成功率均为100%,明显高于ESE组的92.68%(P<0.05)。四组一次完整切除率组间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EFR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46.34%,显著高于EMR组的2.44%,ESE组的4.88%及ESD组的7.32%(P<0.05)。结论对消化道上皮下肿瘤患者采用内镜术治疗效果较为确切,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相应的手术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针对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与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疗效对比进行了探究。方法选取了我院2016年3月至2017年5月期间的鼻内镜腺样体切除术患儿作为本次观察组的研究对象,共有患儿五十例,并选择了2015年12月至2017年1月期间的常规腺样体刮除术治疗的腺样体肥大患儿作为本次的对照组研究对象,共有患儿五十例,对两组患儿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出血量等进行了对比,对术后六个月、十二个月的治疗效果进行了随访。结果观察组患儿在手术时间上使用范围为1.25~15.67min,出血量范围在10~122mL,通过对两组手术时间进行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短,出血量对比,观察组明显比对照组少,住院时间差异性不是很显著,对两组患儿术后六个月进行了随访,观察组的患儿有三十六例被治愈,有效率占比为96%,对照组患儿有三十例被治愈,有效率占比为94%。术后十二个月随访,观察组患儿有三十四例被治愈,有效率占比为92%,对照组患儿有二十七例被治愈,有效率占比为74%。结论通过对两种切除术的治疗效果进行了对比,鼻内镜下腺样体切除术比常规腺样体刮除术的效果更为显著,不仅使用的手术时间短,而且出血量比较少,有效的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值得医学临床上的广泛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泪道探针搔刮对泪小管炎疾病的疗效。方法对照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采取抗真菌或抗细菌型注射液冲洗以及滴眼液和口服抗真菌或抗细菌型药物联合治疗;研究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进行泪道探针搔刮治疗。结果在治疗3个月后,研究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中有20例痊愈,有4例有效,有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多出16%,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在治疗6个月后,研究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中痊愈例数有20例痊愈,有4例有效,有1例无效,总有效率为96%;较对照组泪小管炎疾病患者的总有效率多出24%,比较数据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泪道探针搔刮的治疗方法能使结石有效排除,提高泪小管炎疾病的治愈率,值得临床上的广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肢体骨巨细胞瘤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治疗的疗效,并与病段切除术的疗效进行比较。方法2003—2012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确诊的骨巨细胞瘤37例,男18例,女19例;年龄17~67岁,平均年龄35岁。病变部位位于股骨远端12例,股骨近端2例,胫骨近端8例,胫骨远端2例,桡骨远端6例,肱骨近端3例,腓骨近端4例。按照Campanacci分级:Ⅱ级15例,Ⅲ级22例。治疗方法: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或加内固定16例;病段切除21例,其中病段切除加肿瘤型人工关节置换13例。结果随访4-12年,平均随访6年。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复发3例,复发率18.8%;病段切除组复发2例,复发率9.5%(均为软组织内复发);两组复发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并发症随访: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术后7年发生骨关节炎1例,未予特殊处理;病段切除组肿瘤假体重建组分别于术后5年、12年因松动返修各1例。骨与软组织肿瘤协会功能评分:骨水泥填充组平均评分为28分,病段切除组为22分。功能评定优良29例,中差8例,其中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组优良率为93.8%,病段切除组的优良率为66.7%。结论病灶刮除骨水泥填充是肢体骨巨细胞瘤治疗的有效方法,彻底清除病灶是降低复发率的关键。对于CampanacciⅢ级合并病理性不稳定骨折者可选择病段切除或加假体重建,应注意假体相关并发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