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PCT(血清降钙素原)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意义。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3年12月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67例为研究对象,同时选取同期在我院接受治疗的非活动性肺结核、肺外结核以及无肺结核患者47例为对照组,上述选取对象均行ELISA法测定PCT浓度,并绘制ROC曲线(工作特诊曲线),分析和对比两组患者的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67例患者PCT平均浓度明显较对照组高,两组间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曲线分析,但以PCT浓度为0.15ng/L为临界诊断值时,诊断的特异性、灵敏度、准确性、阴性预测值及阳性预测值分别为77.1%、82.9%、78.3%、67.1%和87.2%。结论临床上对活性肺结核患者行PCT检测,对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治疗效果及预后的判断有一定的辅助作用,这对于临床上选取有针对性的治疗方案,改善患者病症及预后有积极的意义,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探讨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X线和CT的临床影像学特征。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经临床和实验室检查并确诊的活动性肺结核患者213例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患者的基本临床资料,并对患者病变的位置、形态、大小、范围、类型等进行观察分析,比较X线和CT检查在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过程中的应用价值。结果经胸部X线检查可以确诊为活动性肺结核的患者156例,占到患者总数的73.2%,经双排螺旋CT扫描可确诊的患者204例,占95.8%。通过胸部X线平片检查可以对肺结核分型和发病位置进行判断。属于肺内及周围炎型病灶的98例,属于肺段浸润型的40例,属于干酪样病变的29例,属于纤维化及钙化的病变27例,属于粟粒状结节的19例。经胸部CT扫描可见,有磨玻璃样密度影的患者101例,有空洞影的患者52例,有小叶中心结节影的患者168例,有肺内实变影的患者57例,有淋巴结增大的患者9例。结论在活动性肺结核的诊断过程中,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比X线检查高,结合二者不同的影像学征象,综合判断有利于临床诊断准确性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恩替卡韦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2013年收治的68例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患者,随机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4例,观察组患者给予恩替卡韦治疗,对照组给予拉米夫定片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治疗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进行治疗后,其谷丙转氨酶、白蛋白、总胆红素、HBV-DNA<1000拷贝/ML,CHILD-PUSH评分等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恩替卡韦应用治疗活动性乙型肝炎肝硬化具有明显效果,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肝功能,患者不良反应较少,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关节炎(RA)的活动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方法测定患者抗-CCP抗体在RA中的含量,抗-CCP抗体与类风湿因子(RF)及各临床指标间的关系,以探讨抗-CCP抗体对RA早期诊断的应用价值。结果抗-CCP抗体的敏感性50%比RF的敏感性65%低,但抗-CCP抗体的特异性100%远高于RF的69.2%,RA患者的RF的阳性率在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有显著性差异,但抗-CCP抗体与年龄、血沉、C-反应蛋白及病程均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本研究结果认为抗-CCP抗体与疾病活动度(血沉、C-反应蛋白)无相关性,而和RF存在正相关,并且抗-CCP抗体阳性组和阴性组血沉、C-反应蛋白比较无显著性差异。
简介:目的总结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分析2007年1月~2012年12月收治的21例活动性脊柱结核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男性8例,女性13例,平均年龄25.8(5~66)岁。结核病变位于胸椎12例(57.1%),后凸角度平均51.5°(30°~81°);胸腰段4例(19.0%),后凸角度平均56.8°(30°~80°);腰椎5例(23.8%),后凸角度平均23.6°(15°~34°)。Frankel分级:B级2例,C级3例,D级7例,E级9例。3例患者括约肌功能受损,8例患者伴有轻重不一的神经根刺激症状。联合化疗2周以后,行一期后路内固定并后外侧融合、前路病灶清除、植骨融合术。结果本组手术时间平均335(270~420)min,术中出血1150(800~1800)ml。平均随访22.5(12~84)个月。术前ESR平均68(37~122)mm/h,术后3~6周起逐渐下降,6个月随访时所有患者ESR均恢复至正常水平。围手术期并发伤口浅层感染1例(4.8%),随访期发生椎弓根螺钉松动1例(4.8%)。本组均无神经损害加重、植骨融合失败等严重并发症。所有患者最终均获得了良好的骨性融合,无结核复发的病例。末次随访时术后平均后凸角度矫正86.3%,末次随访时角度丢失1.7。,最终矫正率为82.3%。胸椎、胸腰段和腰椎节段的后凸角度矫正率分别为58.6%,59.6%和160%。术后患者平均Frankel分级上升1.1级,神经根刺激症状均得到缓解。结论一期经前后联合手术入路可以早期治疗胸腰椎活动性结核,纠正后凸畸形,防止疾病进展,促进神经功能恢复。
简介:目的探讨T-SPOT.TB试验在活动性结核临床诊断中的价值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对2010年7月至2012年11月就诊下四川大学华西医院的289例疑似肺结核患者行T-SPOT.TB试验,评价应用T-SPOT.TB试验诊断活动性结核的价值。结果根据诊断标准,最终纳入结核感染组84例及对照组156例。T-SPOT.TB试验诊断活动性结核的敏感度为83.3%,特异度为80.1%。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患者年龄、性别等基础情况及免疫抑制状态、恶性肿瘤等基础疾病均不是试验结果的影响因素。结论T-SPOT.TB试验对诊断活动性结核具有较高的敏感度及特蚌度,对疑似结核患者的诊断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对活动性乙肝肝硬化长期治疗的疗效。方法将2009年6月~2013年6月期间所收治的32例活动性乙肝肝硬化病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均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16例,对照组患者给予拉米夫定,观察组则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德福韦酯,观察两组治疗效果,并对研究结果相关数据作统计学处理。结果观察组治疗前后HBV-DNA定量与转阴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肝功能生化指标有显著改善,组间差异显著而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活动性乙肝肝硬化临床治疗方案中,拉米夫定与阿德福韦酯联合长期治疗方案效果确切,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血沉(ESR)、C-反应蛋白(CRP)联合定量检测在肺结核早期诊断的意义。方法选取2013年1月~2013年7月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人民医院呼吸科收治的103例活动性肺结核患者,同期健康对照58例。采用双抗体夹心免疫化学发光法(ILMA)测定PCT水平,采用魏氏(Westergren)法测定ESR水平,采用全自动免疫透视比浊法测定CRP水平。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活动性肺结核患者的PCT、CRP、ESR显著升高,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PCT、ESR及CRP的联合检测有助于活动期肺结核的早期诊断,对及时合理应用抗痨药物及评估肺结核的严重程度有重要的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活动性及稳定型肺结核患者结核菌素(PPD)皮肤试验及血清NP测定结果,探讨二者在活动性肺结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44例活动性肺结核(活动组)和56例稳定型肺结核(稳定组)患者PPD皮肤试验及血清NP资料。结果两组患者PPD皮肤试验强度比较,差异存在着统计学意义(P<0.05);PPD皮肤试验判定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77.27%,特异性为85.71%。活动组患者血清NP测定值为(56.53±8.18)nmol/L,高于稳定组的(29.84±6.39)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NP判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86.70%,特异性为93.00%。二者联合诊断活动性肺结核的敏感性为93.18%,特异性为94.64%。结论血清NP可作为活动性肺结核重要的辅助诊断指标,结合PPD皮肤试验,有助于活动性肺结核的早期诊断。
简介:目的大动脉炎(Takayasuarteritis)是累及主动脉及其主要分支的慢性进行性血管炎性疾病,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necrosisfactorα,TNF-α)是体内重要的细胞因子,本研究通过分析其在血浆中的水平探讨其与大动脉炎的相关性。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方法,入选大动脉炎患者45例,对照组为与病例组年龄、性别相匹配的60例健康者。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nzymelinkedimmunosorbentassay,ELISA)测定患者及正常对照组血浆中TNF-α水平。结果活动期大动脉炎患者血浆TNF-α水平较正常对照组及非活动期大动脉炎患者显著升高。中重型、难治性大动脉炎患者血浆TNF-α也明显升高。结论血浆TNF-α水平可作为判断大动脉炎活动性、监测病情的血清学标志。
简介:摘要创新思维是素质教育的根本要求,而中学阶段是学生创造思维形式的基本阶段,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和拓展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培养出新时期需要的开创性人才,是至关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