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从有限的检验信息中归纳和提炼出更有价值的诊治信息,并通过技术手段来探索检验医学应用于临床实践新的方法。方法通过CA199、CEA、CA72-4三种标志物为例,依托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以及SPSS统计软件,对胃肠肿瘤标志物的检测数据进行验后概率解释。结果大肠癌组CA19-9、CEA、CA72-4三种标志物浓度均明显高于高于其他疾病组以及健康对照组(p<0.05)。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能够比较科学地提供检测参考。结论ANN(ArtificialNeuralNetwork)验后概率的检验报告诊断效率较高,是临床检验实践的一个新途径。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肿瘤标志物及肝癌的发病关系。方法我们研究了60例大三阳乙肝者。30例用红花清肝丸治疗,30例不用药治疗,观察2组肿瘤标志物的变化,采用并进行5年后的长期随访。FQ-PCR方法检测血清HBV-DNA含量。结果1.红花清肝丸对AFP、AFU、r-QT,CEA四种肿瘤标志物浓度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2.长期随访(五年后)对乙肝病毒标志物(HBVDNA)的降低明显优于非用药组。3.长期随访(五年后)红花清肝丸的癌变率明显低于非用药组。结论三阳乙肝病毒携带者必须治疗,经治疗可降低血清中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使血清HBVDNA浓度明显下降,预防肝细胞癌的发生。血清肿瘤标志物的浓度与血清乙肝病毒标志物的浓度呈正相关,与肝细胞癌的发生率呈负相关。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分析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物的影响因素,总结其临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我院采取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物的受检者3340例,其中检出乙肝标志物阳性共386例,后经临床排除证实为假阳性有46例,假阴性有18例,分别对其各种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并统计分析。结果46例假阳性中,由于样本采集及处理导致有19例,占41.3%,操作过程导致有13例,占28.3%,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问题导致有2例,占4.3%,体内干扰物质导致有9例,占19.6%,药物影响有3例,占6.5%,各导致假阳性的因素间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假阴性18例中,操作过程导致有10例,占55.6%,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问题导致有4例,占22.2%,药物影响有4例,占22.2%,各导致假阴性的因素间对比有一定差异(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样本采集及处理,操作过程,试剂运输、贮存及试剂盒本身质量,体内干扰物质及药物皆为ELISA法检验乙肝标志物的影响因素,因此,在实验室检测中应注意尽可能避免相关影响因素,增强实验室人员的责任心,总结经验教训,加强实验室管理,严格操作规程,力求为临床提供更为可靠、科学的参考依据。
简介:转移扩散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首要原因,单纯从大体病理学水平评估胃癌淋巴结、腹膜转移已成为限制其研究进展的主要瓶颈问题.胃癌转移是多基因、多步骤、多阶段参与的复杂病理过程,包括癌细胞在原发部位经过粘附与去粘附的交替作用,破坏基底膜和细胞外基质的完整性,而后脱离原发灶,通过侵犯脉管壁、浆膜面等到达继发部位,经过粘附、增殖、侵袭等最终形成转移灶.参与这一过程的诸多信号通路和基因网络都可能成为候选的胃癌转移相关分子标志物.因此,探索胃癌转移的分子机制,寻找转移高危个体预测和转移早期诊断的分子标志,进而有针对性地探索相应的防治靶点,确立新的干预策略对提高胃癌的疗效具有特殊的重要性和迫切性.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肝脏纤维化标志物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检查,并做出诊断。结论早期肝硬化肝组织内以Ⅲ型胶原增生为主,血清中P-Ⅲ-P含量增高与肝纤维化程度呈正相关。慢性活动性肝炎、活动性肝硬化患者血清p-Ⅲ-P含量显著高于正常人群;原发性或转移性肝癌,血清P-Ⅲ-p含量均明显高于其他慢性肝病患者;慢性迁延性肝炎、脂肪肝时P-Ⅲ-P含量常不增高或仅轻度增高。活动性肝纤维化患者血清P-Ⅲ-P含量显著高于无纤维化活动者和正常人,升高幅度与组织病理学评定的纤维化活动度平行,且在形态学观察到纤维增生之前亦已升高。说明血清P-Ⅲ-P是肝纤维化的早期诊断指标,也是反应慢性肝病纤维活动性和程度的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血清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技术在胃癌患者的诊断和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C-12多种肿瘤标志物蛋白芯片检测系统对258例胃癌术前患者、90例胃癌术后患者、152例胃部良性疾病患者及378例正常体检者的血清进行12种肿瘤标志物检测。并对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患者血清中CA199(28.7%),NSE(6.2%),CEA(21.7%),CA242(20.2%),HCG(22.5%),AFP(6.2%)及HGH(22.5%)单项指标检出阳性率均高于正常健康者及胃部良性疾病患者(P<0.05);而胃癌术后患者仅cA199(13.3%)和CEA(21.7%)高于正常健康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CA199和CA242水平明显高于胃癌术后患者(P<0.05)。胃癌患者血清单一指标阳性检出率最高为CA199的达28.7%,而联合上述有统计学意义的7项指标阳性检出率高达53.5%,与正常健康者(20.3%),统计学上有显著性意义(P=0.000)。结论多种肿瘤标志物联合检测能提高胃癌患者的阳性检出率,并为胃癌患者治疗效果的动态分析提供客观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根据国家教育部的规定2010年以后,对高校入学新生不作要求检测乙肝(乙型病毒性肝炎)标志物,高校学生集体生活接触比较密切,存在乙肝传播和流行的隐患,通过对两届新生乙肝表面抗原和表面抗体检测分析,了解高校新生乙肝感染和携带乙肝病毒状况,为今后高校开展乙肝的预防,制定防治措施提供依据。方法对江西农业大学2008级和2009级新生入学时抽取2~3毫升静脉血,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和表面抗体(抗-HBs)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级和2009级新生HBsAg阳性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农村学生高于城市学生,男生高于女生。抗-HBs阳性率略低于我国一般人群乙肝疫苗接种率,09级学生高于08级学生,女生高于男生,城市学生和农村学生没有差异。结论部分高校新生HBsAg阳性率依然偏高,特别是来自不发达地区的学生携带乙肝病毒的形势不容乐观,高校的乙肝预防仍面临挑战。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本地区孕妇近三年来四种传染性疾病的感染情况,阻断和降低传染性疾病经母婴垂直传播的发生,预防、控制传染性疾病的蔓延。方法对2008年1月~2010年12月来我院作常规孕期检查或分娩的8625例妊娠期妇女血清中的乙肝表面抗原(HBsAg)、丙肝病毒抗体(HCV—Ab)、梅毒抗体(TP—Ab)、艾滋病毒抗体(HIV—Ab)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进行检测。结果在所检测的8625例孕妇中,HBsAg阳性率最高,占9.61%(829/8625);其次是抗-HCV阳性率占0.13%(11/8625);TP—Ab阳性率占0.10%(9/8625);未检出抗一HIV阳性者。三年间在本院所检测的8625例孕妇中HBsAg、HCV—Ab阳性率变化不大,各年间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0.05);梅毒虽有逐年上升趋势,但相互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本地区孕妇传染性疾病以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率为主,梅毒感染有逐年上升的趋势;对孕妇进行传染病筛查,能有效阻断传染性疾病经母婴传播,降低感染率,对优生优育及提高人口素质都有积极的重大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