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接触器的定义仅有一个起始位置,能接通、承载和分断正常电路条件(包括过载运行条件)下的电流的一种非手动操作的机械开关电器。
简介:目的研究高压氧(HBO)对新生大鼠缺氧缺血性脑损伤(HIBD)1周内脑皮质细胞线粒体功能的影响,探讨HBO对HIBD可能的保护作用及其机制。方法新生SD大鼠3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HIBD组和HIBD+HBO组,每组120只。HIBD组和HIBD+HBO组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后暴露于8%O2+92%N2低氧环境中2h制备HIBD模型。HIBD+HBO组在缺氧缺血后立即予HBO干预(压力为2ATA,每次持续60min,每日1次,连续7d),HIBD组不予HBO干预,正常对照组不予结扎左侧颈总动脉和HBO干预。以HIBD模型建立后设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3组于0h、2h、4h、6h、12h、1d、2d、3d、4d、5d、6d和7d时点断头处死(各组各时点n=10),取损伤侧脑皮质制备单细胞悬液,予细胞线粒体膜电势(ΔΨm)标记物罗丹明123(Rho123)孵育,用流式细胞仪检测Rho123的平均荧光强度(MFL),并以该MFL值作为ΔΨm值。结果①正常对照组脑皮质细胞ΔΨm值为(4.66±0.80)MFL,HIBD组各时点脑皮质细胞ΔΨm值均低于正常对照组相应时点,且最低为0h时点[(2.85±0.56)MFL],各时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HIBD组及HIBD+HBO组脑皮质细胞ΔΨm均呈现降低-恢复-再降低的变化规律,两组ΔΨm初次降低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0h时点,初次恢复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2~12h,再次降低的时间均为缺氧缺血后1~4d,HIBD+HBO组ΔΨm的再次降低程度更明显且最低为缺氧缺血后3d时点[(2.62±1.03)MFL];③HIBD组脑皮质细胞ΔΨm在再次降低后未再回复,而HIBD+HBO组ΔΨm在再次降低后,于缺氧缺血后5d时点后开始恢复,6和7d时点ΔΨm值逐渐趋近但低于正常对照组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BO在HIBD后0h至3d内不能改善缺氧缺血损伤侧脑皮质细胞的线粒体功能,HIBO后过早开始HBO治疗可能导致受损脑皮质细胞的进一步损伤,但HBO可能在HIBD后5~7d内可通过改善脑皮质线粒体功能促进HIBD受损细胞功能恢复。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接触噪声工人听力状况并结合研究结果探索有效地应对措施,减少接触噪声工人出现听力损伤的几率。方法选择2012年9月至2013年9月期间来我院耳鼻喉科门诊进行体检的120名接触噪声工人作为研究对象,询问以上研究对象的耳毒性药物史、自觉症状、吸烟史以及防护情况等,之后进行常规耳鼻喉检查,掌握工人的听力损伤情况。结果以上接触噪声工人中,总检出率为32.50%,工龄低于5年的听力损伤检出率为28.21%,5到10年之间的检出率为30.77%,超过10年的检出率为56.25%;根据工人工种的不同,包装的检出率为16.00%,裁床为40.42%,填充为33.33%。结论针对接触噪声工人的听力损伤情况以及实际的作业环境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非常必要。建议相关行业积极宣传听力防护的相关知识并组织工人定期进行听力测试,在平时的工作中佩戴好相应的听力防护用具并互相监督,以减少出现听力损伤的几率。
简介:采用ASTM直接接触法和间接接触法对六种不同材料的溶血性能进行比较,结果显示用两种方法检测的聚乙烯、丁腈手套和橡胶#2的溶血等级判定结果是一致的,而乳胶手套、橡胶#1和Buna橡胶用两种方法检测的溶血等级判定结果不一致,且乳胶手套和Buna橡胶的溶血指数差异显著。我们分析了采用这两种方法检测,导致结果不一致的原因,为医疗器械或材料的溶血性能检测提出了一些建议,为新标准的发布和实施提供了数据支持。
简介:2012—2013年,我科利用亲水性软性角膜接触镜治疗23例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改善了患者的角膜刺激症状。1一般资料收集一年来角膜上皮病变的患者共23例27眼,男9例,女13例;年龄45~89岁,平均年龄67岁。右眼16例,左眼11例。其中大疱性角膜病变18例,发生于抗青光眼术后8例,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7例,白内障现代囊外摘除术后3例:化学性眼外伤2例;无菌性角膜溃疡3例。视力:无光感2例,光感2例,眼前手动3例,眼前指数5例,0.01~0.17例,0.1~0.86例。全部患者的角膜上皮病变均经过1~2周积极的药物治疗,包括多种促进角膜上皮生长、修复,抗生素、抗病毒滴眼液或眼膏,症状均未缓解,伴有不同程度的角膜刺激症状,例如眼痛、畏光、流泪、异物感,眼睑痉挛等。经过治疗后仍不缓解者,为持续性角膜上皮病变,纳入本组临床观察研究。经过详细的检查,所以患者的眼压都在正常范围,除角膜上皮病变外,均不存存需要同时治疗的其枘眼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角膜接触镜应用于翼状胬肉切除术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选取我科2013年1月~2014年6月在我院眼科就诊接受翼状胬肉切除联合带蒂结膜瓣转位移植术的患者100例(128眼),其中28例为双眼,随机分为2组角膜接触镜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64眼)。角膜接触镜组在手术结束时角结膜表面配戴绷带型角膜接触镜,术后3d取下绷带型角膜接触镜,对照组术后当天包扎术眼,两组术后均给予抗生素滴眼液和促进角膜创面修复眼药水点眼,观察术后患者角膜创面恢复情况及眼部刺激症状。比较术后2h、6h、24h、48h、72h2组患者疼痛程度、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及角膜上皮缺损面积的差异,并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疼痛程度评分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均为P<0.01);术后3d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评分对照组与观察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35);观察组患者角膜上皮缺损面积、角膜上皮愈合时间等指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随诊2~6个月,观察组术后复发率4%,对照组术后复发率为10%,两组患者复发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392,P<0.05);两组均未见感染、移植片愈合不良、结膜下囊肿等并发症发生。结论角膜接触镜能加速翼状胬肉术后角膜创面的修复,减轻翼状胬肉切除术后疼痛反应,促进角膜上皮愈合,并能提高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值得临床医师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