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神经病理性疼痛(NP)大鼠模型中是否存在神经细胞的铁死亡,探究O3治疗NP的机制。方法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平均分为3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组(NP组)、假手术组(Sham组)及臭氧组(O3组)。NP、O3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术构建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O3组术后,在损伤处局部注射15 μl O3(40 μg/ml),NP和Sham注射等量空气,均为术后1次/d。于术前1 d(T0)及术后1、3、7、14 d(T1~T4)测定模型大鼠的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取大鼠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1~T4时的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4(GPX4)和长链脂酰辅酶A合成酶4(ACSL4)的表达水平,采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T4时脊髓背角内NeuN+神经元细胞数,采用透射电镜分析T4时脊髓背角内铁死亡特异性改变,采用铁死亡试剂盒检测T1~T4时脊髓背角内铁沉积情况。结果与Sham组相比,NP组和O3组大鼠:T2~T4时MWT降低,TWL缩短;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数量减少;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出现铁死亡特异性改变;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增高。与Sham组相比,NP组大鼠GPX4水平降低,ACSL4水平升高。与NP组比较,O3组大鼠:T2~T4时MWT升高,TWL延长;T2~T4时GPX4水平升高,ACSL4水平降低;T4时脊髓背角NeuN+神经元细胞数量增加;T4时神经细胞线粒体萎缩程度改善;T2~T4时神经组织内铁含量降低。上述结果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O3可能通过抑制铁死亡的形式,治疗神经病理性疼痛。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临床效果。方法抽取2017年1月至2019年2月在临汾市人民医院治疗的44例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均分法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采取常规化学毁损术治疗,观察组采取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前术后疼痛评分、术后生活质量评分、术前术后下肢皮肤温度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下肢皮肤温度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的下肢皮肤温度变化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前VAS疼痛评分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2、3个月,观察组的VAS疼痛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腰交感神经射频热凝术治疗下肢神经病理性疼痛,可缓解疼痛,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kt3基因敲除对坐骨神经结扎小鼠神经病理性痛影响的机制。方法SPF级C57BL/6小鼠为背景的Akt3基因敲除小鼠(Akt3-/-小鼠)12只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kt3基因敲除+假手术组(Akt3-/-+Sham组,n=6),Akt3基因敲除+模型组(Akt3-/-+CCI组,n=6);野生型小鼠(WT小鼠)1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野生+Sham组(WT+假手术组,n=6),野生+模型组(WT+CCI组,n=6)。CCI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结扎损伤制作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ham组行假手术。各组小鼠分别于术前1 d,CCI术后7 d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应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PWMT)。Sham组于造模后7 d,CCI组于造模后7 d、14 d后各处死3只小鼠,取L3~5脊髓节段,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Akt3、磷酸化Akt(p-Akt)、GSK3β、磷酸化NR2B(p-NR2B)表达水平。采用SPSS 21.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小鼠PWMT,脊髓组织Akt3、p-Akt、GSK3β、p-NR2B蛋白表达的组别×时间交互效应均显著(F=16.667, 269.899,26.651,572.998,37.836,P<0.01)。与Akt3-/-+Sham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1.18±0.11)g;P<0.01],脊髓水平p-Akt[ (0.90±0.08),(0.51±0.06);P<0.01]、GSK3β[ (0.74±0.04),(0.29±0.02);P<0.01]、p-NR2B[(0.96±0.11),(0.71±0.04);P<0.05]表达增加。与WT+CCI组比较,Akt3-/-+CCI组术后7 d PWMT降低[(0.34±0.20)g,(0.49±0.12)g;P<0.05];脊髓水平p-Akt表达减少[ (0.90±0.08),(1.02±0.17);P<0.05]、GSK3β[ (0.74±0.04),(0.57±0.09);P<0.01]、p-NR2B表达增加[ (0.96±0.11),(0.91±0.0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Akt3基因敲除后,小鼠坐骨神经结扎神经病理性疼痛加重可能与Akt/GSK3β/NR2B表达变化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kindlin-1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18只,体重250~280 g,10~12周龄,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3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S组)、神经病理性疼痛组(NP组)和kindlin-1抑制组(K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压迫法建立大鼠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S组大鼠仅暴露坐骨神经不进行结扎。K组大鼠于术前21 d鞘内注射短发夹RNA (short hairpin RNA, shRNA)抑制kindlin-1表达,S组和NP组大鼠于术前21 d鞘内注射空载病毒进行对照。分别于术前1 d及术后1、4、7、10、13 d时测定机械刺激缩足反射阈值(paw withdrawal mechanical threshold, 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射潜伏期(paw withdrawal thermal latency, PWTL)。于术后13 d痛阈测定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脊髓组织,采用免疫荧光双染标定kindlin-1与星形胶质细胞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内kindlin-1的表达。结果与S组比较,NP组大鼠术后4、7、10、13 d时PWMT降低、PWTL缩短,脊髓内kindlin-1蛋白表达上调,kindlin-1的光密度(D)值增加,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率升高(P<0.05);与NP组比较,K组术后4、7、10、13 d时PWMT升高、PWTL延长,脊髓内kindlin-1表达下调,kindlin-1的D值减少,星形胶质细胞活化率降低(P<0.05)。结论kindlin-1参与了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脊髓内星形胶质细胞的活化过程。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对脊髓损伤(SCI)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治疗效果。方法用Leeds神经性症状和体征评估量表(LANSS)、贝克抑郁量表(BDI)、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筛选出18例神经病理性疼痛病程<2年的SCI患者。先完成1~2周基线评估,该阶段用SCI神经功能(ASIA)及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价病情,直至疼痛趋于稳定状态,随机分为试验组(12例)和对照组(6例)。试验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药物治疗和tDCS治疗(第一运动区M1区、2 mA、每次20 min、每日1次、连续5 d),对照组接受常规康复治疗和药物治疗。治疗前、后,采用VAS、简明疼痛评估量表(BPI)对2组患者的疼痛程度及睡眠、情绪情况进行评定。用t检验分析试验组内不同病程与疼痛缓解程度的相关性。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VAS评分、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试验组治疗后VAS、BPI睡眠及情绪评分显著改善(P<0.05),对照组治疗后仅BPI情绪评分优于治疗前(P<0.05)。与对照组治疗后同指标比较,试验组VAS评分改善显著(P<0.05)。详见表2。按照病程将试验组患者分为病程>3月组和病程<3月组,对VAS评分及病程进行相关性分析后,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结论tDCS对病程<2年SCI患者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有改善作用,暂未发现病程与tDCS疗效之间存在相关性。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鞘内注射特异性真核翻译起始因子2α (eIF2α)去磷酸化抑制剂(Salubrinal)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5只,8~10周龄,体重220~28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5组(n=9):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和不同剂量Salubrinal组(S1组、S2组、S3组)。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于CCI术后第4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鞘内注射37.5 μmol Salubrinal 10 μl(S1组)、15 μl(S2组)、20 μl(S3组),Sham组和NP注射5% DMSO+生理盐水20 μl,连续给药10 d,1次/d。于CCI术前1 d、术后1、3、5、7、10和14 d(鞘内给药后1 h)时测定术侧足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CCI术后第14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处死大鼠,取背根神经节组织,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BIP、eIF2α、p-eIF2α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BIP、p-eIF2α表达水平,HE染色观察神经元形态变化。结果与Sham组比较,NP组CCI术后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BIP和p-eIF2α表达上调,p-eIF2α/eIF2α比值升高(P<0.05)。与NP组比较,S1组p-eIF2α表达下调,p-eIF2α/eIF2α比值降低(P<0.05),各时点MWT和TW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2组和S3组CCI术后5~14 d MWT升高,TWL延长,BIP和p-eIF2α表达下调,p-eIF2α/eIF2α比值降低(P<0.05),DRG神经元形态结构损伤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结论鞘内注射Salubrinal可能通过抑制背根神经节神经元内质网应激,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外周神经免疫球蛋白重链结合蛋白(BIP)与电压门控性钠离子通道亚型1.8(Nav1.8)的关系。方法SPF级健康雄性SD大鼠44只,体重210~260 g。采用坐骨神经慢性缩窄损伤(CCI)法制备神经病理性痛模型。实验Ⅰ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0只大鼠分为2组(n=10):假手术组(Sham组)和CCI组。实验Ⅱ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24只大鼠分为3组(n=8):假手术组(Sham组)、CCI+生理盐水组(CCI+NS组)和CCI+BIP抑制剂HA15组(CCI+H组)。于术后第4天开始,CCI+NS组腹腔注射0.9%生理盐水1 ml,CCI+H组腹腔注射HA15 0.7 mg/kg,连续3 d(1次/d)。实验Ⅰ和Ⅱ均于术前1 d、术后1、3、d及7 d(T0-T4)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完成后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的表达。实验Ⅰ于术后第7天行为学测试结束后采用免疫荧光检测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和Nav1.8的表达及共定位情况,采用免疫共沉淀实验评价BIP和Nav1.8相互作用情况。结果实验Ⅰ 与Sham组比较,CCI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CCI组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BIP与Nav1.8存在明显共定位,背根神经节BIP可以免疫共沉淀出Nav1.8,Nav1.8也能免疫共沉淀出BIP。实验Ⅱ 与Sham组比较,CCI+NS组T1-T4时MWT降低,TWL缩短,背根神经节Nav1.8表达下调,BIP表达上调,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上调(P<0.05);与CCI+NS组比较,CCI+H组T3,4时MWT升高,TWL延长,背根神经节和坐骨神经Nav1.8和BIP表达下调(P<0.05)。结论BIP可介导外周神经Nav1.8的再分布,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病理生理机制。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时脊髓代谢型谷氨酸受体4(mGluR4)与突触素Ⅰ(SynapsinⅠ)的关系。方法取鞘内置管成功的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0):对照组(Con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mGluR激动剂L-AP4组(L组)和mGluR4正性变构调节剂VU0155041组(VU组)。采用脊神经根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造模后7 d行为学测试结束后,NP组、L组和VU组分别鞘内注射生理盐水10 μl、L-AP4 15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和VU0155041 500 nmol(用生理盐水稀释至10 μl),2次/d,连续7 d。于造模前、造模后7 d、鞘内给药第2、4、6和8天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行为学测试结束后,每组取3只大鼠,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脊髓mGluR4和SynapsinⅠ的表达。结果与Con组比较,NP组、L组和VU组造模后7 d和鞘内给药各时点MWT降低,脊髓mGluR4表达下调,SynapsinⅠ表达上调(P<0.05或0.01)。与NP组比较,L组和VU组鞘内给药第4、6和8天时MWT升高,脊髓mGluR4表达上调,SynapsinⅠ表达下调(P<0.05)。L组和VU组上述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脊髓mGluR4表达下调可上调SynapsinⅠ的表达,参与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形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在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中的表达特点及其与神经炎症的关系。方法将60只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n=10)和模型组(n=50),后者通过剪断一侧C5~T1脊神经后根制备成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于造模后3 d、7 d、10 d、14 d和21 d时评估大鼠的疼痛相关行为学(自发性疼痛评分、机械对抗痛阈值和自噬评分),并应用免疫组化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HMGB1、离子钙接头蛋白抗原-1(IBA-1)及磷酸化核因子-κB(pNF-κB)的阳性表达,应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HMGB1、Toll样受体(TLR)2、pNF-κB蛋白的表达。结果(1)模型组大鼠造模后14 d、21 d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自噬评分均明显高于造模后3 d、7 d、10 d,造模后21 d的自发性疼痛评分、自噬评分均明显高于造模后14 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免疫组化染色检测显示,造模后3 d开始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HMGB1、IBA-1和pNF-κB即均有阳性表达,且随时间延长三者在受损侧脊髓背角区域的阳性细胞数呈升高趋势,并较未受损侧明显升高;空白对照组大鼠脊髓背角区域的三者阳性细胞数均较少,且受损侧与未受损侧间无明显差异。(3)Western blotting检测显示,与空白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造模后3 d、7 d、10 d、14 d、21 d时脊髓组织中HMGB1、TLR2、pNF-κB蛋白的表达均明显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且随时间延长呈升高趋势。结论去传入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大鼠局部脊髓组织中HMGB1表达的逐渐升高使HMGB1/TLR2/NF-κB通路相关分子高表达和小胶质细胞激活,导致脊髓局部神经炎症的发生,最终产生疼痛相关行为学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A型肉毒毒素(BoNT/A)对神经病理性疼痛大鼠背根神经节(DRG)神经元中钠通道Nav1.3和功能性钠电流的影响。方法建立保留性神经损伤(SNI)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造模成功大鼠根据注射溶液的不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生理盐水注射组(注射生理盐水)和BoNT/A注射组(注射BoNT/A),每组9只;另取9只大鼠设为假手术组,只分离暴露坐骨神经分支,但不做神经结扎手术。术后第5天在一侧足底皮下注射BoNT/A(7 U/kg和15 U/kg)或等量的生理盐水,检测注射后不同时间点(给药后第3天、第7天和第14天)大鼠机械撤足阈值的变化。采用Western Blot检测观察给药后第7天和第14天BoNT/A对各组大鼠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的影响,用电生理膜片钳检测BoNT/A对各组大鼠功能性河豚毒素敏感型(TTX-S)钠电流的影响。结果足底皮下注射BoNT/A可显著升高外周神经损伤后下降的机械触痛阈(P<0.001),缓解神经病理性疼痛。SNI术后DRG神经元中Nav1.3蛋白表达明显上调(P<0.001),BoNT/A干预后第7天和第14天的Nav1.3蛋白表达显著下调(P<0.01);BoNT/A可降低SNI术后增大的TTX-S钠电流(P<0.05)。结论BoNT/A可调控Nav1.3钠通道蛋白表达,影响功能性TTX-S钠电流,发挥改善神经病理性疼痛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脊髓背根入髓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疗效及其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05年8月至2018年1月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收治的105例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疼痛及感觉缺失区对应的皮节,采用颈髓DREZ毁损术治疗。术后对所有患者行电话或门诊随访,随访内容为疼痛数字评分(NRS),以疼痛改善率[(术前NRS-术后NRS)/术前NRS×100%]评估患者疗效;其中改善率>75%为优秀,50%~75%为良好,≤50%为差。进一步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法判断影响患者疗效的临床因素。结果105例患者的手术均成功。术后并发生症包括:手术同侧下肢麻木33例(31.4%)、下肢深感觉障碍20例(19.0%)、下肢无力9例(8.6%),手术对侧肢体麻木5例(4.8%),硬脊膜漏1例(1.0%);无一例出现切口愈合不良和感染。105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47.3±25.5)个月(10~144个月)。至末次随访,105例患者疼痛的中位改善率(上、下四分位数)为100%(60%,100%);其中,74例(70.5%)为优秀,9例(8.6%)为良好,22例(20.9%)为差。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年龄、损伤原因、疼痛出现的时间、疼痛形式、性质及术后并发症对患者的疗效均无影响(均P>0.05),而病程和脊髓萎缩程度对疗效有影响(均P<0.05)。进一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轻度脊髓萎缩是影响患者疗效的独立保护因素(OR=95.952,95% CI:4.171~2 207.414,P=0.004)。结论DREZ毁损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后神经病理性疼痛疗效较好且多较持久;同时有轻度脊髓萎缩的患者手术疗效较好。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神经病理性痛因素对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36只,10周龄,体重225~275 g,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n=12):对照组(C组)、心肌缺血再灌注组(IR组)和神经病理性痛+心肌缺血再灌注组(NP+IR组)。采用坐骨神经缩窄性损伤(CCI)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痛模型。于CCI前和CCI后3、7、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CCI后14 d时,采用结扎左冠状动脉30 min再灌注2 h的方法,建立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于缺血前、缺血30 min、再灌注2 h时记录HR、MAP和心率血压乘积(RPP)。再灌注结束时,计算心肌梗死体积,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心肌Bcl-2、Bax和caspase-3表达水平。结果与C组或IR组比较,NP+IR组CCI后MWT降低,TWL缩短(P<0.01)。与C组比较,IR组缺血再灌注时MAP、HR及RPP降低,心肌梗死体积增加,Bax和caspase-3表达上调,Bcl-2表达下调(P<0.05或0.01);与IR组比较,NP+IR组心肌梗死体积减小,Bax和caspase-3表达下调,Bcl-2表达上调(P<0.05),MAP、HR及RPP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神经病理性痛可减轻大鼠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机制可能与抑制心肌细胞凋亡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颈7根性撕脱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小鼠模型,并验证其可靠性。方法选用雌性C57小鼠36只,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撕脱伤组。撕脱伤组于前路行颈7根性撕脱术;假手术组仅暴露并分离颈7神经根。术前和术后,检测小鼠患侧前足痛行为、双侧前足肌力及Rota-rod实验。术后7 d,取颈7节段脊髓行免疫荧光染色,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撕脱伤组出现明显机械痛敏和冷痛敏(P<0.01),热痛敏、肌力和Rota-ro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术后7 d,撕脱伤组脊髓背角GFAP及Iba1表达较假手术组显著升高(P<0.05)。结论此单纯颈7根性撕脱小鼠模型可显著诱发神经病理性痛,且对患肢运动功能无明显损伤,可作为研究臂丛神经撕脱伤诱发神经病理性痛的理想动物模型。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过氧化物酶体增殖激活受体-γ (PPAR-γ)在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健康雄性SD大鼠48只,6~8周龄,体重200~250 g,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n=12):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组(NP+PD组)和神经病理性痛+保护素D1+GW9662组(NP+PD+GW组)。采用选择性神经损伤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NP+PD组和NP+PD+GW组于造模前30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保护素D1 9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NP+PD+GW组于造模前45 min时开始鞘内注射PPAR-γ拮抗剂GW9662 200 ng (用二甲基亚砜稀释至20 μl),1次/d,连续8 d;Sham组鞘内注射等容量二甲基亚砜。分别于造模前和造模后1、3、5、7、10、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PWT)。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脊髓腰膨大,采用Weston blot法测定PPAR-γ、TNF-α和IL-6的表达。于造模后14 d时,每组处死6只大鼠,取L4,5脊髓节段,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法测定PPAR-γ与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胶质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或血清钙结合衔接分子1(Iba-1)的共表达情况。结果与Sham比较,其余3组造模后各时点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P<0.05)。与NP组比较,NP+PD组造模后7~14 d时PWT升高,脊髓PPAR-γ表达上调,TNF-α和IL-6表达下调(P<0.05),NP+PD+GW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PD组比较,NP+PD+GW组造模后7~14 d时PWT降低,脊髓PPAR-γ表达下调,TNF-α和IL-6表达上调(P<0.05)。脊髓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PPAR-γ与NeuN、GFAP均存在共表达。结论保护素D1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机制与促进脊髓神经元和星形胶质细胞PPAR-γ活化,抑制炎症反应有关。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虾青素对大鼠神经病理性痛的影响及脊髓血红素加氧酶-1(HO-1)在其中的作用。方法SPF级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体重200~250 g,取鞘内置管成功的大鼠72只,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6组(n=12):空白对照组(C组)、假手术组(Sham组)、神经病理性痛组(NP组)、神经病理性痛+二甲基亚砜组(NP+DMSO组)、神经病理性痛+虾青素组(NP+AST组)和神经病理性痛+锌原卟啉+虾青素组(NP+ZnPP+AST组)。采用坐骨神经结扎法制备大鼠神经病理性痛模型,Sham组只分离坐骨神经,不结扎。造模后5 d时,NP+DMSO组鞘内注射0.5%二甲基亚砜10 μl ;NP+AST组鞘内注射虾青素1 μg(溶于10 μl二甲基亚砜中);NP+ZnPP+AST组鞘内注射HO-1抑制剂锌原卟啉24 μg(溶于10 μl二甲基亚砜中),3 h后鞘内注射虾青素1 μg(溶于10 μl二甲基亚砜中);3组均每天注射1次,连续注射10 d。分别于造模前1 d和造模后3、7、14 d时测定机械缩足反应阈(MWT)和热缩足潜伏期(TWL)。于造模后14 d时处死大鼠,取L4-6腰段脊髓,采用ELISA法检测TNF-α、IL-1β、SOD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HS-PX)含量,采用Western blot法测定HO-1表达。结果与C组和Sham组比较,其余4组造模后各时点MWT降低,TWL缩短,脊髓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HO-1表达上调,NP组、NP+DMSO组和NP+ZnPP+AST组脊髓SOD和GSH-PX含量降低,NP+AST组脊髓SOD和GSH-PX含量升高(P<0.05);与NP组比较,NP+AST组造模后7和14 d时MWT升高,TWL延长,脊髓SOD和GSH-PX含量升高,TNF-α和IL-1β含量降低,脊髓HO-1表达上调,NP+ZnPP+AST组脊髓HO-1表达下调(P<0.05),NP+DMSO组上述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NP+AST组比较,NP+ZnPP+AST组造模后7和14 d时MWT降低,TWL缩短,脊髓SOD和GSH-PX含量降低,TNF-α和IL-1β含量升高,HO-1表达下调(P<0.05)。结论虾青素可减轻大鼠神经病理性痛,其机制与上调脊髓HO-1表达,抑制氧化应激反应和炎症反应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