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对螺旋CT与X线心胸比值测量对照研究,探讨螺旋CT在心胸比值的临床运用价值,是临床检查中另一手段。方法对300例螺旋CT及X线胸部检查结果,分别进行心胸比值测定,一对一进行对照,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比较其异同。结果二者对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螺旋CT心胸比值测定为临床诊断、鉴别诊断提供新的途径,提高诊断的准确性,为丰富临床诊疗。

  • 标签: 螺旋CT X线检查 心胸比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胸外科ICU患者出现焦虑和恐惧的原因,并针对这些原因探讨护理对策。方法对我院心胸外科ICU在2011年4月-2013年12月期间收治的78例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情况和相关护理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经过科学的护理,所有患者焦虑和恐惧的情绪在转入普通病房前已基本消除。结论ICU患者出现焦虑恐惧情绪的原因十分复杂,要求护理人员加强对患者的心理疏导,消除患者的负面情绪。

  • 标签: 心胸外科 ICU患者 焦虑恐惧 原因分析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对优质护理在心胸外科护理中的应用价值进行分析和探讨。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100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为例,随机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进行干预,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优质护理,对两组患者的干预效果进行观察和比较。结果实验组患者的首次排气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明显比对照组低,满意度明显比对照组高,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优质护理对心胸外科患者进行干预,能够有效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改善患者的满意度,值得推广和普及。

  • 标签: 优质护理 心胸外科 应用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心胸外科患者术后疼痛伴焦虑的临床护理干预体会。方法选取134例心胸外科手术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其入院顺序分成常规护理组(A组,n=66)和综合护理组(B组,n=68)两组。比对其护理前后SAS评分结果差异,记录VAS疼痛评分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SAS评分及VAS评分结果对比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两组评分结果均较干预前降低,其中B组降幅超过A组,对比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行心胸外科手术的患者予以综合护理干预,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心胸外科 术后疼痛 焦虑 临床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原因及临床治疗探析。方法将2012年4月~2014年4月在本院进行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50例泌尿系统感染的患者分成感染组和非感染组,对人院后病例进行调查,收集相关数据,以分析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并探析其治疗方法。结果发现糖尿病、导尿管拔管时间、是否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与心胸外科患者术后泌尿系统感染有密切关系。结论影响心胸外科术后泌尿系统感染的因素有糖尿病史、导尿管拔管时间、是否进行抗菌药物预防性治疗,针对上述因素探析相应的护理干预。

  • 标签: 心胸外科 泌尿系统 护理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术后认知障碍(postoperativecognitivedys-function,POCD)是手术后常见的精神方面的障碍,其诱发原因和影响因素多样且复杂。主要表现为手术后患者记忆力、抽象思维及定向力等方面出现障碍,同时伴有社会活动能力的减退,即人格、社交能力和技能的改变。北美精神障碍诊断和统计手册(第4版)(diagnosticandstatisticalmanualofmentaldisorders,DSM-Ⅳ)对认知障碍的分类,POCD属于轻度神经认知障碍,其特征是由一般的医疗处理引起,而又不属于谵妄、痴呆、遗忘等临床类型,一般可持续数月或数年,少数患者也会出现永久性认知功能障碍。本文就心胸外科术后患者POCD的发生现状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标签: 心胸外科 术后认知功能障碍 影响因素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心胸外科手术后患者产生精神障碍的主要原因,并探讨有效的护理对策。方法将我院2012年12月~2013年12月收治的37例行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作为临床研究对象,对其精神障碍产生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探讨护理对策。结果对所有患者给予正确心理疏导与积极护理后,均痊愈出院,无复发,治疗效果较满意。结论心胸外科手术治疗的患者主要受到语言沟通交流障碍、特殊环境、部分药物作用以及情感等因素影响产生精神障碍,对其采取积极的治疗、护理措施,能够促进患者快速康复。

  • 标签: 心胸外科手术 精神障碍 原因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描述颅内脑静脉血管瘤(CVA)的影像学特征。方法对一例CVA行CT血管造影(CTA)检查。结果CTA可以显示CVA典型形态学改变。结论CVA具有特异影像学特征,CTA可以满足诊断需要。

  • 标签: 脑静脉性血管瘤 CT血管造影
  • 简介:目的探讨CT血管成像(CTA)诊断颅内动脉成窗变异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_2014年1月中山大学附属中山医院653例经头部CTA检查,并诊断为颅内动脉成窗的39例患者的影像资料,分析颅内动脉成窗的发生率、部位、形态及其他血管异常。结果(1)653例患者共检出39例(5.97%)41个成窗动脉,其中基底动脉成窗检出率3.37%(22个),椎动脉成窗检出率0.31%(2个),大脑前动脉成窗检出率1.22%(8个),前交通动脉成窗检出率0.61%(4个),大脑中动脉成窗检出率0.76%(5个)。后循环成窗以凸透镜型为主(66.67%,16/24),前循环成窗以裂隙型为主(76.47%,13/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411,P〈0.05)。(2)39例中22例成窗患者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以单侧或双侧胚胎型大脑后动脉最多(10例),其次为颅内动脉瘤(5例)。5例动脉瘤部位均远离成窗部位,位于颈内动脉交通段3例、基底动脉顶端1例、双侧大脑中动脉M2段1例。结论CTA可以直观、清晰地显示颅内动脉成窗及合并其他血管异常,但血管成窗与血管异常之间无显著相关性。

  • 标签: 血管造影术 脑血管障碍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脑动脉成窗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和分析核磁共振血管成像对脑血管疾病的临床诊断的应用价值。方法随机抽取我院收治的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以及60例参加体检的脑血管无病变的正常人均行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结果120例行核磁共振效果成像都很成功,其中60例正常人,脑部血管显示比较清晰。60例脑血管疾病患者,能显示出病变所在部位的影像学的改变特征。总合格率达到92%,定位诊断达到100%。结论使用核磁共振血管成像的影像学方法检查脑血管疾病,能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从而达到理想的治疗效果,有较好的诊断价值,适合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核磁共振血管成像 脑血管疾病 诊断价值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输液病人的血管保护措施,为更好的利用静脉输液治疗疾病做基础。方法选取我院2013年2月~2013年8月在我院进行静脉输液治疗的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穿刺部位的选择,进针的角度,固定的方法等都会对静脉输液的血管产生影响,采取正确的输液方法是可以预防输液对血管造成的不良影响。结论正确的选择输液血管,因人而异的穿刺方法,加强输液过程中的巡视工作以及正确的拔针方法等措施能够较好的保护病人的血管,应该在临床推广使用。

  • 标签: 输液 血管维护 护理
  • 简介:人体在新陈代谢过程中会产生不少“废物”,常见的如氨类、肌肝、尿素氮等,另外还包括从不洁空气中(汽车尾气、香烟等)会吸入的大量有毒有害气体和微粒。尽管人体内部具有一定清除自身“毒素”、净化血液的能力,但当体内废物积蓄过多或机体解毒排污功能减弱时,废物不能有效地按时排出时,就将对身体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

  • 标签: 净化血液 体内废物 血管 食物 有毒有害气体 代谢过程
  • 简介:“每10秒就有1人死于心血管病。”这是最新发布的《中国心血管病报告2012》(以下简际《报告》)中的一组数据。随着我国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我国的心血管疾病也随着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而出现井喷式增长,目前已然成为我国公民致死的第一大病。

  • 标签: 血管弹性 心力储备 病死 心血管病 物质生活 心血管疾病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CTV)在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下肢血管损伤MSCTA/CTV造影检查资料。采用增强后容积扫描,速度优先模式。延迟时间动脉期为30s~35s,静脉期为120~150s。图像传至AW4.0工作站,使用4种后处技术进行图像重建。结果经MSCTA/CTV检查,诊断为单纯动脉损伤者10例,其中股动脉11例,髂外动脉2例,动、静脉同时损伤者2例,外伤性假性动脉瘤1例,髂外血管动静脉瘘1例;因肌肉软组织血肿压迫导致血管狭窄,闭塞者17例。结论MSCTA/CTV能较好地显示下肢血管病变的解剖细节,为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提供准确的诊断依据,是下肢血管损伤性疾病较为理想的检查方法。

  • 标签: 下肢血管 损伤 体层摄影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