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本文针对卧式循环流化床技术,恢复并部分重建了卧式循环流化床气固实验台。根据热平衡原理,自行设计了传热探针。在实验台上用传热探针测量了冷态条件下dp=87、174μm的玻璃微珠在主燃室、副燃室及燃尽室的单管传热及壁面传热的传热系数,传热系数在主燃室密相区单管实验约116~186W/(K•m2),壁面实验约106~165W/(K•m2),稀相区单管实验约55~65W/(K•m2),壁面实验约70~80W/(K•m2),在副燃室单管实验约45~55W/(K•m2),壁面实验约55~75W/(K•m2),在燃尽室单管实验约36~45W/(K•m2),壁面实验约45~70W/(K•m2)。实验发现风速对传热系数的影响较小,而物料浓度及粒径对传热系数有较大影响,并对比了三个燃烧室共四个测点的传热系数的相对大小(单管实验为4.01.51.31,壁面实验为1.81.21.11)及总结出传热系数与风速、浓度、粒径的经验公式。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研讨31例患者(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均为2015年7月至2016年8月期间牙科收治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观察各患者治疗状况,并分析讨论。结果31例患者中共29例患者治疗成功,治疗成功率为93.55%,2例治疗失败,失败率为6.45%。对比治疗前后前牙覆牙合、前牙覆盖、牙周袋深度、出血指数,组间数据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比牙槽骨高度指数,组间数据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疾病可考虑给予口腔正畸治疗,患牙松动度得到减轻的状况下,可改善出血状况,纠正牙合覆盖之间的关系,减低牙周袋深度,且安全可靠,应用性较大。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收治的56例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接受口腔正畸治疗,详细记录治疗过程及相关临床指标变化情况,与治疗前患者的实际状况进行对比分析。结果通过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56例患者治疗过程顺利,移位牙齿得到良好复位,牙齿排列整齐,咬合关系得到了显著的改善,牙齿松动程度得到了显著的降低,牙周膜间隙恢复正常,牙齿美观。结论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临床效果显著,能够对患者的牙周不良状况进行显著改善,并且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给予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患者手术治疗,研究临床疗效。方法本次探究需要利用自愿参与原则在我院所收治的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患者中选取56例作为样本人群,就诊时间段是2014年3月-2016年8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对56例患者实行均分,2组患者分别命名为研究组和参照组,每组28例患者。对于参照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非手术保守治疗,对于研究组患者来说,在治疗过程中应用肩胛骨外侧缘入路手术治疗,将2组患者实行不同治疗后得到的组间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计算出统计学分析结果的相关性数值。结果研究组患者临床总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均显著性更佳,对比参照组患者而言,组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且P<0.05。结论给予肩胛骨骨折严重移位患者手术治疗的临床疗效较为理想,可促进患者关节功能早日恢复并值得临床推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月间我院口腔科收治的牙周病所致前牙移位患者60例,患者均进行牙周病和口腔正畸治疗,观察分析治疗前后的指标变化;结果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为2.92±0.44mm,治疗前牙覆盖高度为6.58±0.47mm,治疗后数值明显低于治疗前,治疗前患者牙周出血指数为18.82±5.32,治疗后数值明显少于治疗前,指标变化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疾病可以解决前牙移位的现象,这样的治疗方法不仅可以减轻患者牙齿松动的现象,还能缓解牙齿出血的情况,且对患者覆牙合覆盖关系得到有效的改善,从而减低患者牙周袋的深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方法本次研究对象采用2015年8月份——2016年8月份我科室收治的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患者78例为本次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实施口腔正畸治疗,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指标进行比较,包括牙周袋深度、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数以及前牙槽骨高度;并统计患者的牙齿外观满意度。结果患者接受治疗后,患者的牙周袋深度、牙周袋深度、牙周出血指数较治疗前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P<0.05,有统计学意义。前牙槽骨高度与治疗前比较基本相同,P>0.05,有统计学意义。本次参与研究治疗的78例患者,接受治疗后牙齿外观满意67例,占85.91%。结论牙周病致前牙移位应用口腔正畸治疗的效果较好,患者的各项指标改善显著,患者对外观的满意度也较高,值得临床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