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为了缓解护理行业巨大的工作压力以及解决市场上护理床椅的缺陷,本项目设计了一种能够适应不同需求可自动改变宽度的全自动多功能护理床椅。本文分析了护理床椅的工作原理以及可实现的功能,运用了Solidworks对主要机构进行了机构设计。结果表明该护理床椅各个机构运动平稳,实现了设计目标。本护理床椅与市场上普通产品相比,其实用性 更强,应用范围更广,可用于医用和家用。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牙周疾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患者在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后的效果。方法 本次研究于本院随机抽取了74例2020年6月-2021年6月接诊的牙周疾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患者进行,按照电脑排序均分为2组,各37例。其中,采取常规方式对患者进行治疗的为参照组,接受口腔正畸治疗的为研究组,将不同方案下的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患者在接受研究组方案治疗后有效性更高,对比差异明显(P<0.05)。治疗后研究组牙槽骨高度、前牙深覆盖及前牙深覆牙合距离指标均更低,对比差异显著(P<0.05)。 结论 牙周疾病导致的前牙移位患者在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后,其前牙距离能够得到明显的缩短,各项指标均得到纠正,牙齿功能性得到显著,生活质量更好,适合于临床中应用。
简介:摘要:近年来,腿脚不便或丧失行动能力的老人日益多,他们在生活上往往需要子女或者丈夫(妻子)的照顾,如:洗漱、上厕所、出门晒太阳等等。但是,将老人从床上抬起并送到轮椅、椅子上一直是一件费事费力的事,因此我们打算制作一款可以省时省力照顾老人的简易换位装置。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非小细胞肺癌(NSCLC)术后放疗(PORT)流程中含靶区纵隔移位规律和实施中期评估的价值。方法100例NSCLC术后N2期和R1-2切除并任何N期患者,以骨性解剖建立坐标轴,测量纵隔三维方向在PORT流程中的移位规律。采用WilCoxon、Kruskal-Wallis、χ2检验统计分析,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临界值。结果纳入患者PORT流程中X(前后)、Y (左右)、Z(上下)方向纵隔移位分别为0.04~0.53、0.00~0.84、0.00~1.27 cm,纵隔移位距离的大小顺序分别为Z>Y>X;ROC曲线计算临界值分别为0.263、0.352、0.405,>临界值者分别为25(25%)、30(30%)、30例(30%),纵隔三维方向移位不同(P=0.007、<0.001、<0.001);X、Y、Z方向的纵隔移位与切除部位(P=0.355、0.239、0.256)、手术方式(P=0.241、0.110、0.064)均相近。全组纵隔移位>和≤临界值、放疗中程模拟(m-S)后修改和原计划放疗的比较分析显示PORT患者放射性食管炎(RE)、放射性肺炎发生率均相近(均P>0.05);但m-S后修改计划病例≥3级RE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原计划PORT患者,分别为0、7%(P<0.001)。结论NSCLC根治术后N2期和/或R1-2切除病例的PORT流程中存在纵隔移位,20%~30%患者发生明显的移动,PORT流程中期重新定位并修改靶区和放疗计划对质量保证和质量控制有利。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纳入43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20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情况)及对牙齿美观度的满意程度。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 、前牙覆盖指标方面明显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牙齿美观度满意程度方面,十分满意32例(74.42%),较为满意10例(23.26%),不满意1例(2.33%),总满意度97.67%。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牙齿咀嚼功能及美观程度;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 针对牙周病致前牙移位采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进行观察与分析。方法 纳入43例病患为研究对象,截取于我院2019年4月-2021年4月收治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基础治疗基础上接受口腔正畸治疗,对比治疗前后患者相关指标(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前牙覆盖情况)及对牙齿美观度的满意程度。结果 43例患者治疗后牙周袋深度、前牙槽骨高度 、前牙覆盖指标方面明显较治疗前显著改善,对比差异显著(P<0.05)。在牙齿美观度满意程度方面,十分满意32例(74.42%),较为满意10例(23.26%),不满意1例(2.33%),总满意度97.67%。结论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病症、牙齿咀嚼功能及美观程度;建议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在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治疗中应用口腔正畸治疗,并观察其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20年6月-2021年6月,在我院治疗的56例牙周病引起的前牙移位患者。按照随机分组原则,将其分为两组。对照组28例患者应用牙周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观察组28例患者应用正畸治疗。比较两组的牙周炎指标、牙齿移位指标及临床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的PD、AL、GI、PLI均低于对照组,且U1-SN、L1-MP以及前牙覆盖距离均低于对照组,均差异明显(P<0.05);观察组经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6.43%,对照组为75.00%,差异明显(P<0.05)。结论:口腔正畸治疗能够有效改善牙周炎及牙齿移位情况,临床疗效更佳,具有推广价值。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上直肌移位术(SRT)、上直肌移位术联合加强缝线术(SRTA)与垂直肌移位术(VRT)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队列研究。收集2015年1月至2020年11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行斜视矫正手术的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42例(42只眼)患者资料。根据术式分为:SRT组(16例),即SRT联合内直肌后徙术(MRc);SRTA组(13例),即SRT联合Buckley缝线和MRc;VRT组(13例)。分析比较3个组术前及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眼球运动、双眼视功能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采用重复测量方差分析,组间及组内两两比较采用LSD-t检验。结果3个组间性别分布、年龄及病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斜视度数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其中SRT组、SRTA组、VRT组术后12个月斜视度数分别为(+0.8±5.8)、(+0.8±4.5)、(+1.2±2.5)三棱镜度(PD),均低于术前的(+82.8±17.2)、(+77.7±26.1)、(+71.5±18.6)PD;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斜视度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的麻痹眼外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01),如SRT组、SRTA组、VRT组术前外转功能分级分别为(-4.4±0.5)、(-4.4±0.5)、(-4.5±0.5)级,术后12个月分别为(-2.3±0.7)、(-2.2±0.5)、(-2.1±0.6)级;但术后各时间点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及术后3个组之间麻痹眼外转功能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个组术后1、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各时间点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6、12个月麻痹眼内转功能分级,SRT组[(-0.9±0.6)、(-0.8±0.6)级]与SRTA组[(-1.5±0.5)、(-1.4±0.5)级](t=-2.62、-2.52)、SRTA组与VRT组[(-0.8±0.8)、(-0.6±0.7)级](t=2.62、3.01)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2个月第一眼位获得立体视患者的比例3个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术后均无旋转复视、眼前节缺血并发症。SRTA组中2例术后术眼下斜视4~5 PD伴上转轻度落后。结论SRT、SRTA和VRT均能有效治疗完全性展神经麻痹性斜视且疗效相当,矫正眼位并能改善患者外展功能,恢复双眼视功能,疗效稳定,术后较少出现垂直及旋转斜视。
简介:摘要:目的:在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疾病中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本研究将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疾病的口腔正畸治疗作为主要方向。选取我院中接受治疗的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疾病患者为样本,从中选取60例进行详细分析,将所有患者进行纳入计算机编号软件进行排列,同时利用分组软件划分小组。小组命名为参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中获取30名患者,分别使用别牙周病基础治疗方案、口腔正畸治疗。治疗过程中记录相关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并将其作为研究指标。结果:对两组治疗后的临床相关指标进行记录,其中前牙覆盖、探诊出血率、牙槽骨高度、牙周袋深度和牙周出血指数优势明显的是研究组,参照组相对较差,存在差异和统计学意义(P<0.05)。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后的效果比较,较低的小组为参照组,其优势不如研究组(P<0.05)。结论:在牙周病引发前牙移位疾病中使用口腔正畸治疗,能够有效地改善患者的各项临床指标,并促进临床治疗效果提高,有进一步应用和推广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