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宫颈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防治措施。方法收集我院2004年1月至2013年12月间经病理组织学证实的323例宫颈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并进行临床病理学分析和探讨。结果发病年龄,23~74岁,<35岁68例(21.05%),以接触性阴道出血、白带增多为主要症状;36~55岁161例(49.85%),以接触性阴道出血及月经紊乱为主要症状;>55岁94例(29.10%),以不规则阴道流血或绝经后阴道流血为主要症状。结论宫颈癌发病以50岁以下居多,年轻化趋势明显,年轻妇女发病率相对较高。临床表现以接触性阴道出血及经期紊乱为主要表现形式。提倡对所有育龄妇女进行液基细胞学筛查,以防治癌前病变及早期宫颈癌。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子宫颈环形电切术在宫颈CINⅢ治疗中临床价值,为临床工作者提供参考。方法回顾分析自2012年12月至2013年12月期间,我院收治的60例重度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将60例重度宫颈上皮非典型增生患者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患者和对照组患者。对观察患者(n=30)施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给予对照组患者(n=30)施行冷刀锥切术(CKC)。观察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以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和术后并发症情况为观察指标,术后随访1年。结果观察组治愈30例,无1例病变残留,治疗有效率为100%,对照组患者治愈29例,1例病变残留,治疗有效率为96.67%,治疗有效率在组间无显著差异(P>0.05)。采用LEEP的观察组的平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均少于采用CKC的对照组,各项指标在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对照组出现术后出血的情况比观察组多,但组间差异不大(P<0.05)。结论子宫颈环形电切术能有效治疗在宫颈CINⅢ,安全可靠,具有临床应用价值,值得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阴道镜下宫颈活检诊断宫颈上皮内瘤变(CIN)2/3与锥切标本的病理学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回顾性分析182例阴道镜下多点活检结果为CIN2/3行宫颈环形电切术(LEEP)或冷刀锥切术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结果在87例CIN2患者中,LEEP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炎症12例,CIN119例,CIN248例,CIN38例,符合率为55.17%(48/87);在95例CIN3患者中,冷刀锥切术后病理结果:炎症10例,CIN211例,CIN368例,宫颈浸润癌6例,符合率为71.58%(68/95)。结论重度宫颈上皮内瘤变患者的宫颈活检诊断与宫颈锥切术后病理结果存在一定的差异,必要时术前应进行诊断性锥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宫颈疾病人乳头状瘤病毒(HPV)感染患者中HPV亚型分布情况及高危型HPV的年龄分布。方法采用专利Invader酶切信号放大法,利用CervistaHPVHRCervisat核酸杂交基因分型试剂检测宫颈脱落细胞HPV的14个亚型DNA。结果280例宫颈疾病患者,核酸分子杂交检测结果显示,104例感染一种或两种以上的高危型HPV,感染率37.14%,其一种HPV亚型感染率30.00%,混合感染的感染率则为7.14%;宫颈疾病HPV感染者中以高危型HPV16、43、58、33和6型感染位列前五位;在不同年龄组中以20-50岁组HPV感染率最高。结论本地区宫颈疾病中高危型HPV感染以16、43、58、33和6型单一亚型感染最为常见,且以青壮年为主。
简介:摘要目的宫颈癌的筛查是国家出台实施的一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工程。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我院对9000名20-60岁妇女进行宫颈癌的筛查,方法对有性生活的青年女性、育龄期女性及绝经前后自愿要求检查的女性,常规进行妇科检查,宫颈刮片或宫颈液基细胞学检查,发现异常或肉眼异常者行宫颈活检或利普刀锥切病检。结果发现宫颈癌前病变CNIⅠ2例,CINⅠ-Ⅱ2例,CNIⅡ1例,CNIⅢ、宫颈原位癌6例,宫颈癌Ⅰa1期2例,Ⅰb2期2例,晚期宫颈癌Ⅱb期以上3例。宫颈癌前病变及宫颈癌Ⅰb2期以前的病人,除有一例宫颈原位癌病员不愿手术未作手术外,均手术治愈。结论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是预防和控制宫颈癌,降低死亡率的最有效措施。
简介:目的:了解德州市女性人乳头瘤病毒(humanpapillomavirus,HPV)感染状况及HPV病毒基因型分布,为宫颈癌筛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使用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对2008年10月至2013年7月期间送检的德州市人民医院3006例宫颈分泌物标本进行HPV基因分型,对各型检出率、年龄分布及多重感染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HPV总检出率为17.80%(535/3006),高危型中以HPV-16、HPV-52、HPV-68检出率最高,分别为3.20%、1.30%、1.26%;低危型中以HPV-6、HPV-11多见,检出率分别为1.50%、1.13%。多重感染共79例,占总感染的14.77%(79/535),其中二重感染60例(11.21%)、三重感染14例(2.61%)、四重感染5例(0.93%)。HPV感染在16~25岁、26~35岁、36~45岁、46~55岁、56~65岁年龄组中,阳性率分别为16.20%、16.70%、18.20%、16.90%、38.40%,HPV阳性率在56~65岁组达到高峰。结论高危型HPV-16、HPV-52、HPV-68及低危型HPV-6、HPV-11是德州女性宫颈HPV感染的主要基因型别,多重感染较常见,感染人群集中于老年组。导流杂交基因芯片技术一次可检测21种HPV基因型别,特异性强,敏感性高,可应用于宫颈细胞标本HPV感染的检测。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宫颈癌HPV16/18感染及P53、PCNA的相关性,讨论宫颈癌HPV16/18感染及P53、PCNA与宫颈癌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5月-2013年4月收治的60例患有宫颈癌的患者,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P53、PCNA蛋白表达情况,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宫颈癌HPV16/18阳性组中,P53与PCNA表达增强,呈正相关,阳性组与阴性组有明显差异(P<0.05);临床Ⅱ期的P53和PCNA指标要明显高于临床Ⅰ期,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HVP16/18是宫颈癌并发的主要原因,并促使P53、PCNA蛋白阳性率增高,在宫颈癌并发中具有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分型检侧对宫颈癌早期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1月一12月于我院行液基细胞学检查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及以上的患者共286例。其中,不典型鳞状上皮细胞(ASCUS)者234例,低度鳞状上皮内病变(LSIL)者43例,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者5例,鳞状细胞癌(SCC)4例,所有患者均进行HPV基因亚型检查,共21种亚型。结果HPV检查阳性患者96例(33.57%)。其中,高危型患者31例(10.84%),来自ASCUS、LSIL、HSIL及SCC患者分别为13例(4.55%)、11例(3.85%)、3例(1.04%)及4例(1.40%),平均年龄为(43.17±10.23)岁;低危型患者65例(22.72%),来自ASCUS、LSIL、HSIL及SCC患者分别为44例(15.38%)、19例(6.64%)、2例(0.70%)及0例,平均年龄(33.65±10.28)岁。结论HPV分型检测是早期诊断宫颈癌的有效方法,与液基细胞学检测结合可以早期诊断宫颈癌,为患者提供早期治疗争取时间。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HPV感染的危险因素。方法分析我院2012年10月至2012年12月259例HPV感染的临床资料,探讨HPV感染与年龄、免疫状况、受教育情况、社会经济地位、避孕情况、以及合并生殖道其他微生物感染的关系。结果年龄在20岁-30岁的妇女HPV感染率达17.5%,随着年龄的升高,HPV感染率逐渐下降。普查HPV感染的259例中,其中工人(技校及无学历)感染率最高达17.39%。259例HPV阳性的患者白带常规检查中100%合并有阴道菌群失调,96%合并有阴道炎。口服避孕药感染HPV的几率最大达19.18%,避孕套感染HPV的几率最小仅9.35%。结论性生活频率和宫颈HPV感染密切相关,免疫状态、其他性病及社会经济地位均与宫颈HPV感染及病变的进展有很大的作用。口服避孕药及阴茎套的应用等因素与宫颈HPV感染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