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1、浙江临安大气成分本底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  311300, 2、浙江省杭州市临安区气象局 311300, 3、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浙江分院 311300 摘要: 2019年 7月 12日 10时到 13日 20时临安区普降大暴雨,全区面雨量 140.2 mm,最大清凉峰风景区 195.8毫米,直接经济损失 3814.5万元。此次过程中,临安上空中高层槽的稳定维持,低层急流发展、低涡东移为降水提供良好动力条件。来自南海和东海的水汽先后补充,使中低层大气有较好的水汽提条件。本文通过对此次天气过程的降水机制分析 ,为本地暴雨预报预警等灾害天气提供参考依据,对于防灾减灾和减少灾害损失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 标签: 大暴雨 临安 天气过程 分析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水平分辨率为1°×1°和6h时间间隔的NCAR/NCEP再分析资料从大尺度环流背景,影响暴雨的降水天气系统,并从散度、涡度和假相当位温等各种物理量等方面,初步分析了2012年宜宾长宁“7.21”大暴雨天气产生、发展和变化过程,结果表明本次大暴雨过程是短暂区域性暴雨,主要天气系统是低涡,降水区本身处于低涡中,加上后期西南低涡东移至降水区;20日9点左右到21日9点低层开始辐合上升,高层辐散,到20日19时达到最大值,开始降水;暴雨前700hPaθse场呈极高不稳定能量,而强垂直运动触发不稳定能力释放;来自沿海水汽为该次过程提供稳定水汽;综上通过对散度、假相当位温和水汽通量等方面分析,这次暴雨期前和暴雨期间热力、动力和水汽条件都有利于该次暴雨发生发展。

  • 标签: 四川 暴雨 散度 不稳定能量 水汽通量
  • 简介:1概述2003年6月24-25日福建北部出现一次特大暴雨过程,24日16时~25日10时18小时过程雨量武夷山251.9mm,浦城241.6mm,光泽108.0mm,松溪42mm,强降水在时空上高度集中,空间上主要集中在浦城、武夷山、光泽一线。

  • 标签: 暴雨天气过程 大暴雨过程 福建北部 武夷山 强降水 光泽
  • 简介:摘要: 2020年 7月 2日,上饶地区出现暖区中尺度对流性大暴雨天气过程。中尺度分析显示了该过程上干下湿、上冷下暖的结构特征,各项不稳定指数符合强降水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对地面辐合线抬升作用的考虑不足,是此次预报失误的主要原因。从雷达回波可以发现,强降水发生区域有多个中尺度对流回波单体和回波带在发展中经过,而发展中的中尺度对流回波单体的降水效率非常高,引发多地的短时强降水,这种“列车效应”的影响下,最终造成此次大暴雨天气

  • 标签: 中尺度对流 物理量场 地面辐合线 列车效应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观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台站观测资料等对河南2021年“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因深厚东南急流和稳定低涡切变及太行山区特殊地形对偏东气流强辐合抬升效应,使得强降水区维持少动;高、低空急流耦合使得抽吸效应加强,中低层切变线与中尺度涡旋的发展,为河南省大部分地区特大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深厚的上升运动;因边界层与台风外围互通的水汽通道,使得降水效率偏高,再加上持续性的强水汽输送引发了特大暴雨天气

  • 标签: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河南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气象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等气象资料对2022年甘肃“7.15”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诊断分析,结果表明:在本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之前,亚欧中高纬度大气环流形势呈“两槽一脊”型,700 hPa中低空有一性低涡处于甘肃省东部上游,且稳定少动;地面冷锋处于黄河沿线,甘肃东部有偏东气流对其产生影响;高、中以及低层天气系统配适宜于强降水天气系统的形成。此次特大暴雨天气发生过程中,在偏南气流的作用下,源于孟加拉湾以及南海的低层水汽为甘肃庆阳一带特大暴雨天气的发生带来了充沛的水汽条件。此外,垂直运动条件和不稳定能量条件也非常适宜强降水天气的发展。

  • 标签: 甘肃 特大暴雨天气 环流背景 物理量场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地面气象观测资料、高空气象观测资料等,对出现在高安市2017年6月24-25日发生的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天气的主要天气系统为200hPa高空急流、500hPa槽线、700hPa和850hPa切变伴随着西南急流(高安市处在急流轴上)以及地面维持锋面辐合。本次大暴雨天气主要源于暴雨对流云带,由云带上若干对流云团持续经过高安形成连续降水而形成。ABC对流云带的合并为暴雨对流云带的形成机制。

  • 标签: 高安市 大暴雨 天气形势 物理量场
  • 简介:摘要:本文主要对2020年8月30日彭州市发生的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分析其发生原因及影响。

  • 标签: 彭州市 大暴雨 天气过程 分析
  • 简介:摘要利用高低空实况观测资料、EC数值模式预报资料和NECP(1°×1°)再分析资料,对2017年6月29至7月2日北疆阿勒泰一次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100hpa南亚高压逐渐向双体型调整后东西震荡,西太副高稳定维持;200hpa高空急流;500hp里咸海脊推动中亚低槽东移北收同时受到下游脊阻挡,是此次大暴雨强对流发生的天气背景。(2)除中亚低槽自身携带水汽外,低槽南伸北收,槽前强劲的西南气流带来孟加拉湾的大量水汽,为强降水区提供了充足水汽源。(3)700hPa暖湿风切变,高空辐散,底层辐合,整层较好的垂直运动条件,这些都为暴雨的发生提供了较好的动力条件。

  • 标签: 暴雨 短时强降水 环流背景 水汽输送 强对流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高空天气图、自动站观测资料、卫星云图等对汶川2024年7月24日出现的一次区域性特大暴雨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天气过程是主要受副热带高压影响,配合有低槽和低层暖湿气流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强降水天气过程。中低层水汽充足,700hpa维持偏南气流,一直提供水汽。同时此次过程能量较强、有较强的上升运动,配合特殊的地形条件。

  • 标签: 特大暴雨 水汽 辐合
  • 简介:摘要:2021年7月19日至20日巩义市发生了一次暴雨大暴雨,局部特大暴雨天气过程,有1718个气象观测站降水量达5400mm以上,最大降水量为609.1890.5mm,出现在新中镇文化站;此次暴雨天气给当地带来巨大损失,受到了当地政府部门以及社会大众的高度关注。基于此,本文利用气象观测资料对-巩义市“7.20”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及气象服务措施进行分析,为今后发生同类暴雨灾害性天气的预报预警服务给予指导。

  • 标签: “7.20”特大暴雨天气 气象服务 巩义市
  • 简介:利用Micaps数据、数值预报产品及自动气象站资料,对2012年6月25-28日发生在狼山脚下的大暴雨过程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500hPa亚洲中高纬在两脊一槽型环流背景下,贝加尔湖冷涡底部东移的短波槽与副热带高压(简称副高,下同)、维持阶段中低层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激发的两次对流性强降水和副高东退阶段冷槽东移时形成的锋面降水相累加,是此次大暴雨的主要成因.(2)冷涡底部分裂东移的短波槽为触发强对流提供了动力条件.副高两伸北抬,河套东高两低形势建立,副高外围偏南和东南水汽通路形成与维持,为暴雨产生和持续提供了水汽输送条件.高、低空切变、辐合系统垂直叠置形成的动力不稳定;高、低层冷暖平流造成的热力不稳定;长时间水汽和热量输送、积聚,使高能、高湿舌伸入狼山南麓形成的位势不稳定;狼山脚下三面环山形成的地形抬升作用叠置在不稳定区上空,是强对流爆发的抬升条件.(3)副高西伸、维持、东退阶段是否相继出现并均能形成有利的强降水形势,达到强降水指标,是大暴雨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贝加尔湖冷涡 副热带高压 垂直叠置 预报指标
  • 简介:利用天气图等实况资料,针对2005年8月13日抚顺大暴雨天气过程,从环流形势特征、不稳定能量、水汽和动力条件等方面入手,寻找形成强降水的物理背景,并对云团演变过程、数值预报产品应用和特殊地形对降水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降水过程天气系统演变特征及发生、发展的物理机制,以提高对此类型暴雨天气的认识和预报能力。结果表明:西风槽东移、热带风暴北移,促使副热带高压北上,建立了低空急流;低空急流为大暴雨输送大量水汽和不稳定能量;切变线东南移,携带冷空气与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在抚顺交汇,对流云团得到强烈发展,触发了副热带高压边缘不稳定能量的释放,因此形成了大暴雨天气;地形辐合抬升。对降水起到了增强作用。

  • 标签: 大暴雨 副热带高压 不稳定能量 诊断分析
  • 简介:对2002年6月28日宜春市的大暴雨进行诊断分析,并探讨了水汽条件、动力条件及热力条件在这次大暴雨中的作用,总结出这类大暴雨天气预报的着眼点.

  • 标签: 大暴雨 形势特征 物理量 分析
  • 简介:一、过程概况1987年6月10至13日,武威地区出现了一次区域性大一暴雨、局地特大暴雨天气过程。特大暴雨中心在金昌市和该市以北下四分、双湾、民勤县昌宁乡、永昌县局部地方。金昌市过程总降水量达159.4毫米(金川公司环保监测站记录),11日雨量为129.5毫米,过程景大雨强出现时的6小时(10日20时—11日02时)雨量达108毫米。

  • 标签: 特大暴雨 过程分析 暴雨中心 天气过程 低涡 涡度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和榆林多普勒雷达(CB)观测资料,分析2009年7月16—17日发生在陕北地区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结果表明:大暴雨发生时段,对应着低层偏东或东南气流风速增大后再减小的过程。当低层气流风速增大后再减小,中低层低空急流建立时出现强降水。暴雨区高空急流南侧强辐散形成的上升气流和中低空急流风速持续增加形成的上升气流的叠加耦合为大范围暴雨天气的产生创造了有利的上升运动条件。大暴雨出现在中尺度辐合线附近,中尺度辐合线为大暴雨的发生提供了充分的水汽和更多的不稳定能量,使水汽的上升和不稳定能量的释放集中在一个更小的区域,从而使得降水雨强比仅由高低空急流耦合形成的更大。上游西北气流侵入强迫抬升前方偏南暖湿气流促使中尺度辐合线产生,当高层西北气流侵入到低层海拔3km以下,暴雨天气结束。

  • 标签: 陕北地区 暴雨 多普勒雷达 径向速度 气流 中尺度辐合线
  • 简介:摘要本文利用常规观测资料、自动站资料以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15年6月29日佛坪县特大暴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出现佛坪县的这次特大暴雨天气是在有利的大尺度环流背景下,再加上新疆低槽和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西侧的西南暖湿气流共同作用的结果;佛坪县在低层辐合和高层辐散的共同作用下推动了上升和下沉气流的运动,促进了降水系统配置。特大暴雨天气出现时佛坪县上空的大气都存在有强烈的上升运动,为了强降水天气的出现提供动力条件;孟家拉湾北部地区沿着副热带高压外围的西南气流以及副热带高压西北侧的东南气流为佛坪县暴雨天气的出现提供了充足的水汽条件;佛坪县处于500hPa和700hPa处的能量锋区交界区域,说明中低层处的假相当位温能量锋汇集区域在暴雨天气预报中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 标签: 特大暴雨 环流形势 物理量场 佛坪县
  • 简介:【摘要】:利用常规气象观测、区域自动站、气象卫星等资料及NCEP再分析资料对2020年7月22日河南省区域大暴雨进行再分析总结。结果表明:此次大暴雨的大尺度环流形势,是在西北地区的小槽发展形成低涡,并沿副高边沿东移,中低层切变线近于垂直,与高层气流分流区叠加,为大暴雨提供较强的动力抬升条件,低空急流和超低空急流将孟湾和南海水汽持续输送至黄淮区域,造成大暴雨天气;从极端性对比来看,此次大暴雨过程,垂直速度较阈值偏大5倍多,高层与中低层散度也较阈值明显偏大,暖云层厚度较阈值偏高约200m。有8个指数强度超过阈值,特别是动力物理量条件有明显的极端性。

  • 标签: 暴雨 极端性 切变线 对流云团
  • 简介:摘要本篇文章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针对2015年5月19日发生在清流县的一次强降雨天气过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本次特大暴雨天气过程具有降水量大、强度强、影响范围广等特点,使清流县遭受了较为严重的损失;(2)本次特大暴雨过程受到高空槽、西南急流、中低层切变等多种系统的影响,除此之外,充沛的水汽输送及上干下湿的不稳定层结为暴雨天气过程的发生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水汽通量大值区高于20g/(cm·hpa·s)能够为暴雨天气过程提供充足的水汽供应;(3)假相当位温在72~76K之间时具备的不稳定能量比较高。水汽通量、比湿、假相当位温在暴雨结束之前都呈现出一定的减小趋势,预示着暴雨天气过程即将结束。

  • 标签: 暴雨 成因 分析
  • 简介:利用常规观测资料、美国环境预报中心逐6hFNL(1°×1°)再分析格点资料、NCEP/NCAR(2.5°×2.5°)逐6h再分析资料、FY-2E气象卫星资料和雷达回波资料,用天气分析和物理量场诊断分析方法,探究了2012年6月4~5日发生在新疆库尔勒至甘肃玉门一带干旱地区60a一遇的大暴雨天气过程的水汽来源以及触发机制。结果表明:中层强盛西南低空急流和低层偏东低空急流为暴雨区源源不断地输送水汽并带来不稳定能量;前倾槽结构和低层增温增湿,形成大气层结强烈对流不稳定;低层切变线(850hPa)和其上空辐合线(700hPa)叠加,导致不稳定能量释放,诱发大暴雨天气过程发生;低空辐合高空辐散,形成整层上升运动,为大暴雨的发展和维持提供了动力条件。

  • 标签: 旱区大暴雨 诊断 环流形势 低空急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