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高等教育质量的因素由保障性质量因素、拓展性质量因素和主体性质量因素三层面构成。保障性质量因素分为宏观、中观、微观三个方面,宏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教育制度、教育政策、经费投入;中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管理水平、学科与专业水平、办学条件、人才培养模式;微观保障性质量因素包括教师数量、教师质量、生源质量、学习性投入、课程建设、教学方法、科学研究。拓展性质量因素也分为宏观、中观、微观因素,其中宏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科技发展状况、社会对教育的支持;中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高校文化环境、高校内外部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高校服务社会、高校制度环境等;微观拓展性质量因素包括生师关系及互动情况。主体性质量因素指发展着的人的因素。人的发展分为身与心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结构形态与生理机能的发展,心理的发展包括智力因素和各种非智力因素的发展。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及其它因素综合影响、共同作用于个体.才能促使个体更好更全面地发展。保障性质量因素和拓展性质量因素,最终以主体性因素为核心,都是以人才培养为重心,以提高主体“心”的质量为目的,保障“心”的发展。
简介:我国高等教育质量提升的路径依赖1.过分依赖政策的管理路径及问题我国对于高等教育质量的管理和控制主要是通过一系列政策实现的。通过政策管理高等教育质量,虽然具有适应社会转型期高等教育发展需求的灵活性,但也会引发与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所追求的稳定性、连续性之间的紧张关系。过分依赖政策的管理路径压缩了法治的生长空间,不利于高等教育质量的提升。高教法治的发展空间受到政策之治的挤压,而政策之治的灵活易变,使其容易与人治纠葛,陷入无法澄清的暧昧关系。这样就会导致各高校竞相追逐利己的权力、政策和资源分配,而不是在高等教育市场上竞争教育质量。
简介:俄罗斯国家教育科学研究院副院长、院士B.∏.鲍利辛柯夫认为,从俄罗斯教育发生根本性改革起所经历的二十年,可被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中)——改革急速时期;第二阶段(90年代后半段)——认识到必须从"教育改革"过渡到"教育的稳步发展";第三阶段(2000年-2003年)——制定官方的教育现代化方针。在2000-2003年期间,俄罗斯通过了一系列教育现代化的重要文件,包括《2001年-2005年联邦教育发展纲要》《俄罗斯联邦国家教育学说》《俄罗斯联邦政府社会经济政策基本方向远景》《2010年前俄罗斯教育现代化构想》《教师教育现代化理念》等,这些文件是俄罗斯各级各类教育现代化改革的指导性文件。
简介:从现代公共管理变革的角度看,中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兴起与改革开放以来的国家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相始终。从某种程度上说,中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过程就是中国高等教育治理兴起的过程。改革开放之初,党和政府在高等教育管理体制上推行的简政放权改革策略,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兴起的独特历史背景。在此基础上,改革中央政府内部以及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的治理关系,落实高校独立法人地位和办学自主权是我国高等教育治理的基本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