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综合探讨死后家兔玻璃体内羟丁酸脱氢酶(HBDH)、胆碱酯酶(CHE)、谷草转氨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四种酶的活性及角膜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与死后经过时间(postmorteminterval,PMI)之间的相关性,寻求一种较准确的推断PMI的方法。方法应用全自动生化检测仪检测两组温度下(25—30℃;10—15℃)家兔死后0~54h玻璃体液四种酶失活情况以及应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家兔10—15℃下死后0—72h角膜上皮细胞DNA降解情况。结果四种酶的活性在死后一定时间内各出现一个平台期,平台期后活性迅速下降。角膜上皮细胞DNA含量也随时间发生明显降解。死后玻璃体内四种酶活性及角膜上皮细胞DNA含量变化与PMI之间有显著的负相关性(P〈0.05)。结论综合死后家兔眼球内多种生化变化与PMI的多元回归方程可较准确地推断PMI。
简介:摘要1例63岁男性患者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后因颅内感染给予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3 g、1次/8 h联合多黏菌素B 50万U、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加用多黏菌素B 5万U、1次/d鞘内注射。用药前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为3、4级。第4次鞘内注射硫酸多黏菌素B后约20 min,患者出现双下肢无力,约9 h后双下肢肌力均降至1级。考虑患者的下肢肌无力可能与鞘内注射多黏菌素B有关,停用鞘内注射及静脉滴注用多黏菌素B,改为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2 g、1次/6 h联合万古霉素1 g、1次/12 h静脉滴注。5 d后,患者左、右下肢肌力分别恢复至3级和4级。
简介:基于改进的KBM法,研究了强非线性多自由度自治系统的内共振.求出了极限环的振幅和近似解的表达式.与KBM法比较,该方法的特点是:近似解中包含项中的不再是时间的线性函数,而是时间的非线性函数,它能提高近似解的精度,且应用更广,最后给出一个具体实例,得到了近似解以及相图.和数值结果比较,本文方法具有较高的精度.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在颅内压监测引导下进行的神经内镜辅助血肿清除手术对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康复的潜在效益。方法:选取了自2022年6月至2023年6月于某医疗机构接诊的100例急性脑出血病例作为研究样本,依据患者或家属对手术方式的选择意愿,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各含50例。其中,对照组采用常规的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而实验组则应用颅内压监测辅助下的神经内镜技术进行血肿精准清除。过程中详细记录了两组患者手术前后的效果,包括总体疗效、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尺寸以及手术时长。此外,通过国家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在术后7天及14天时对患者神经功能进行了评估,并追踪记录了两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比率。结果: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的治疗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且在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骨窗大小以及手术时间上均体现出更优的微创性,数值均少于对照组(P<0.05)。在神经功能恢复方面,实验组患者术后1周和2周时的NIHS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意味着神经功能恢复更好(P<0.05)。实验组的并发症发生率也呈现下降趋势,但统计学差异没有达到显著水平(P>0.05)。结论:颅内压监测辅助下的神经内镜血肿清除手术对于急性脑出血患者的治疗展现了较好的临床应用前景,该技术能够有效减少手术创伤,缩短手术时间,对患者的神经功能影响较小,并且与传统手术相比,其并发症风险较低,有利于患者的康复与预后。
简介:目的探讨血管内治疗急性进展性颅内静脉窦血栓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5年8月在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脑血管病中心经抗凝、脱水降颅内压等药物治疗后病情仍进行性加重的24例急性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患者,依据病情实施了微导管置管溶栓术、球囊和微导丝机械碎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以及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术等3种血管内治疗术式。分析患者手术治疗前后的一般状况、临床特征、围手术并发症等资料。结果24例患者中,单独微导管置入溶栓12例,导丝、球囊机械联合微导管溶栓8例,支架拉栓联合微导管溶栓4例。术后11例(45.8%)患者静脉窦完全再通,10例(41.7%)患者静脉窦部分再通,3例(12.5%)患者静脉窦未见通畅。出院时痊愈(不遗留神经功能障碍)14例(58.3%),遗留轻度神经功能障碍8例(33.3%),死亡2例(8.3%)。结论对于内科治疗不能控制的进展性急性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患者,血管内治疗可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前瞻性设计、多中心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方法,探讨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聚谱成像(spectral focused imaging,SFI)及光电复合染色成像(variable intelligent staining technology,VIST)对于胃癌前病变的诊断价值。方法2020年8月—2021年5月,采用同一技术方案在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苏州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将拟行胃镜检查的患者随机分成白光组和新光学染色组,采取序贯检查方式(白光→新光学染色或新光学染色→白光),分别记录两组先行白光或先行新光学染色检查时的内镜诊断结果和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HP)感染的判断结果;同时对两组的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皱襞肿大、结节性胃炎和弥漫性发红5个方面进行内镜胃癌风险评分。结果共入组病例合计419例,白光组208例,新光学染色组211例。结合内镜及病理学结果,对胃内炎症、萎缩、肠上皮化生、低级别上皮内瘤变、高级别上皮内瘤变、进展期癌病变,白光组检出率分别为:28.9%、40.4%、64.9%、17.8%、0.5%、0.5%,新光学染色组检出率为:30.8%、42.7%、62.6%、15.2%、2.8%、0.5%,检出率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计算国产内镜诊断各类病变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对胃黏膜萎缩的诊断白光组分别为92.9%、61.3%、74.0%、61.9%、92.7%,新光学染色组(SFI模式)为94.4%、64.5%、77.3%、66.4%、94.0%;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的诊断,白光组为68.1%、72.6%、69.7%、82.1%、55.2%,新光学染色组(VIST模式)为87.1%、89.9%、88.2%、93.5%、80.7%,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13C尿素呼气试验(13C-urea breath test,13C-UBT)结果为金标准,对HP感染判断,白光组为90.2%、84.3%、87.4%、86.8%、88.2%,新光学染色组为92.6%、77.1%、85.4%、82.2%、90.1%;胃癌风险评分≥4分的病例,新光学染色组高危病变的占比更高(P<0.05)。结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黏膜肠上皮化生有较高的诊断价值,优于白光内镜;以胃癌风险评分为工具进行精查胃镜有助于胃癌前病变的检出;国产内镜新光学染色技术对胃癌前病变及HP感染诊断效能与进口内镜相近,是发现胃黏膜癌前病变的有效手段。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多睾症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超声诊断7例(其中6例经病理证实)多睾症患者,分析其声像图表现及临床情况。结果6例多睾症患者均为三睾,其中4例多睾位于阴囊内,2例位于腹股沟并伴同侧斜疝。3例多睾症多余睾丸与附睾相连,1例多睾伴有附睾及输精管重复,2例无附睾及输精管与之相连。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4例内部可见血流信号,2例多余睾丸内无血流信号显示。结论多睾症有典型的声像图特征,高频彩色多普勒超声在其诊断中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诊的相邻多椎体脊柱结核患者27例,均给予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观察临床效果。结果手术时间150-300min,术中出血量600-1400m1,1例伤口出现窦道II期愈合,后凸畸形获得大部分矫正,术后后凸角12°-20°,平均15°±5°。27例均获随访,随访14-48个月,神经功能术后4周开始恢复,术后8个月完全恢复正常。植骨全部融合,融合时间5-14个月。结论给予有效抗结核治疗的同时,进行病灶清除植骨内固定治疗,可以加强脊柱的稳定,疗效显著,是一种优秀的治疗方法。
简介:目的筛选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预后的相关因素,为颅内动脉瘤的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至2007年石家庄市7家医院共794例破裂颅内动脉瘤的病例资料,对794例患者的性别、年龄、临床病情分级、动脉瘤的部位、动脉瘤是否多发、手术时机、手术方式、是否合并高血压以及吸烟等因素进行分析,采用SASV8统计软件进行资料处理,单因素分析采用χ2检验,然后进行多因素分析,应用Logistic多元回归模型,筛选得到对预后有显著意义的因素。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的Hunt-Hess病情分级(P〈0.0001)、年龄(P〈0.0001)、是否合并高血压(P=0.0226)这三项临床指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逐步回归法筛选变量,病情Hunt-Hess分级(P〈0.0001,OR=34.854)、患者年龄(P〈0.0001,OR=1.779)、是否合并高血压(P=0.0057,OR=1.413)等是影响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的Hunt-Hess分级、年龄和是否合并高血压病是影响预后的独立因素;破裂颅内动脉瘤患者入院时Hunt-Hess分级越高、年龄越大以及合并高血压时其临床预后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