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筛选与胃癌预后相关的微RNA(miRNA),构建风险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方法从人类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491例样本的人类基因组miRNA测序数据(胃癌组织样本446份,正常胃组织样本45份)和相应的临床病理信息。通过R 4.0.2软件edgeR包对miRNA表达谱进行差异分析,将所得差异表达谱按1∶1的比例随机分为训练集和测试集。采用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最小绝对收缩和选择算子(LASSO)回归分析筛选预后相关miRNA,进一步对筛选出的预后相关miRNA进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并构建预后风险评分模型。采用Kaplan-Meier曲线、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曲线下面积(AUC)动态变化曲线评估模型的预测效能。结果以|log2差异倍数|>1.5、P<0.01为标准,筛选出175个胃癌组织中差异表达miRNA。通过单因素Cox回归分析和LASSO回归分析筛选出6个与胃癌患者总生存率相关的差异表达miRNA,使用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成功构建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风险评分=0.183×hsa-miRNA-184+0.086×hsa-miRNA-675-0.231×hsa-miRNA-2115+0.548×hsa-miRNA-3943-1.455×hsa-miRNA-1246。在训练集、测试集、总体数据集中,高风险组患者的累积生存率均低于低风险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8.90、9.50、26.70,P均<0.05),模型预测效能优于TNM分期,且分层分析显示模型能有效预测早期胃癌。单因素和多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模型风险评分、年龄和M分期是胃癌患者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风险比(95%可信区间)分别为1.19(1.07~1.32)、1.20(1.06~1.40),1.50(1.01~2.23)、1.90(1.28~2.90),1.34(1.15~1.57)、2.10(1.05~4.40);P均<0.05]。结论基于5个miRNA构建的5-miRNA风险评分模型预测胃癌患者预后的准确性高,是独立的预后因子。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构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早期预警评分,探讨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与改良预警评分对胃癌术后发生腹腔感染的预测效能。方法回顾性分析以构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选取2018年6—12月在南京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行胃癌根治术的342例患者,分别采用腹腔感染预警评分与改良预警评分对术后患者进行评分,比较两者预测胃癌术后腹腔感染发生的能力。结果以胃癌术后并发腹腔感染为结局指标,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对患者发生腹腔感染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77,灵敏度93.1%,特异度93.3%;改良预警评分对患者腹腔感染鉴别的ROC曲线下面积AZ=0.924,灵敏度82.8%,特异度84.7%。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的预测能力优于改良预警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值为54.606、315.479,P<0.05)。结论胃癌术后腹腔感染预警评分较好预测胃癌术后腹腔感染的发生,具有较强的专科性、可行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多基因遗传风险评分(PRS)与胃癌发病年龄及早发风险之间的关系。方法基于胃癌全基因组关联研究,以胃癌病例为研究对象,利用112个与胃癌发生风险有关的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构建PRS,采用方差分析和Pearson相关性检验分析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的关系。将发病年龄<50岁的病例定义为早发胃癌病例,以低遗传风险(PRS≤20%)为参照组,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以早发诊断年龄为时间变量分析中遗传风险(PRS:20%~80%)和高遗传风险(PRS>80%)与胃癌早发风险的关联。结果共纳入8 629例胃癌病例,其中,男性6 284例(72.82%),女性2 345例(27.18%),发病年龄为(60.61±10.80)岁。PRS水平与胃癌发病年龄呈显著负相关(r=-0.05,P<0.001),PRS越高胃癌发病年龄越小,低、中、高遗传风险组胃癌发病年龄分别为(61.68±10.33)岁、(60.53±10.79)岁、(59.80±11.20)岁。PRS与胃癌早发风险呈剂量反应关系(中遗传风险:HR=1.19,95%CI:1.03~1.39,P=0.022;高遗传风险:HR=1.44,95%CI:1.20~1.71,P<0.001)。结论高PRS不仅增加胃癌发病风险,同时也是胃癌早发的危险因素,PRS可作为遗传检测指标评估胃癌发病和早发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评估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胃癌筛查及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价值。方法纳入2018年3月—2019年9月因胃部不适在嘉兴市第一医院行胃镜检查的患者共442例。内镜检查前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为3组:低危组(0~11分)、中危组(12~16分)和高危组(17~23分),分析3组胃癌及萎缩性胃炎检出情况。根据胃黏膜萎缩及肠化的范围和程度,按照慢性胃炎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assessment,OLGA)及慢性胃炎肠化分级评估系统(operative link for gastritis intestinal metaplasia,OLGIM)将患者分为相应的0~Ⅳ级5组,比较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与OLGA、OLGIM系统在癌前病变风险评估中的联系。结果442例患者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分组,低危组211例,中危组207例,高危组24例;按OLGA分组,0级241例,Ⅰ级105例,Ⅱ级58例,Ⅲ级27例,Ⅳ级11例;按OLGIM分组,0级224例,Ⅰ级113例,Ⅱ级61例,Ⅲ级31例,Ⅳ级13例。胃蛋白酶原Ⅰ水平(F=2.844,P=0.027)和胃蛋白酶原比值(F=5.435,P=0.001)在OLGA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Ⅲ级和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3组(P均<0.001)。胃蛋白酶原比值在OLGIM分级标准下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87,P=0.008),其中Ⅳ级组明显低于其他各组(P均<0.001)。Gamma系数检验及Kendall′s tau-b检验显示OLGA、OLGIM系统与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之间存在较强的一致性(P<0.001)。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有助于胃癌筛查,同时与OLGA、OLGIM在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方面存在密切联系,可应用于我国胃癌前病变风险评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评分系统在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根据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2019年1月至2019年10月于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门诊和住院患者检测血清胃蛋白酶原Ⅰ和Ⅱ、胃泌素17和幽门螺杆菌抗体,将其分为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完善胃镜检查,比较三组早期胃癌、癌前病变和癌前疾病的检出情况。结果最终纳入1 513例,其中低危组893例(59.02%),中危组469例(31.00%),高危组151例(9.98%)。共检出44例胃癌,其中早期胃癌检出率为1.31%(20/1513),低危组、中危组和高危组的早期胃癌检出率分别为0.34%(3/893)、2.13%(10/469)、4.64%(7/151),中危组、高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高于低危组(P=0.001、0.001),但中危组与高危组早期胃癌检出率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筛查人群中低危组、中危组、高危组癌前疾病和癌前病变检出情况比较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可以有效提高医院就诊人群中早期胃癌的检出率,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发生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5月1日至2020年5月1日在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外三科行根治性手术治疗487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影响术后发生淋巴漏的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并进行验证。结果本组487例胃癌患者中术后发生淋巴漏32例(6.6%)。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患者术前存在低蛋白血症(95%CI:1.222~7.357,P=0.016)、病灶位于贲门-胃底(95%CI:1.117~6.788,P=0.028)、肿瘤浸润深度cT分期为T3~T4期(95%CI:1.149~25.676,P=0.033)、手术时间≥4 h(95%CI:1.469~11.480,P=0.007)、术中联合脏器切除(95%CI:1.106~12.886,P=0.034)、术中D2+淋巴结清扫(95%CI:1.969~11.510,P=0.001)及术后贫血(95%CI:1.271~9.392,P=0.015)均是影响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独立危险因素。根据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建立风险预测方程:logit(P)=-9.624+1.098×X1+1.013×X2+1.692×X3+1.413×X4+1.328×X5+1.560×X6+1.240×X7,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P=0.348)。采用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曲线下面积为0.856(95%CI:0.787~0.926,P<0.001):评分≥4分患者发生淋巴漏的概率为14.1%,评分<4分患者为2.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与多种临床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淋巴漏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在围手术期能够有效识别胃癌根治术后发生淋巴漏的高风险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影响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建立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方法回顾性分析河北医科大学第四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1月收治的312例胃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术后胰瘘发生的危险因素,根据危险因素建立风险预测评分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检测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价回归方程的区分度。结果312例胃癌患者中行胃癌根治术后发生胰瘘27例(8.6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男性(OR=5.312,95% CI 1.532~18.420,P=0.008)、年龄≥60岁(OR=4.928,95% CI 1.493~16.250,P=0.009)、术前合并糖尿病(OR=3.062,95%CI 1.091~8.589,P=0.034)、病灶位于胃体-胃窦(OR=3.121,95% CI 1.052~9.251,P=0.040)、术中网膜囊切除(OR=6.209,95% CI 2.084~18.478,P=0.001)、术中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OR=3.114,95% CI 1.044~9.281,P=0.042)、术中联合脏器切除(OR=5.063,95% CI 1.473~17.400,P=0.010)、术前TNM分期为Ⅲ期(OR=4.973,95% CI 1.189~20.792,P=0.028)是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建立胃癌患者根治术后发生胰瘘的风险预测方程为P=-8.619+1.670X1+1.595X2+1.119X3+1.138X4+1.826X5+1.136X6+1.622X7+1.604X8,各因素X为二项赋值(0或1),其中X1~X8分别为性别(男性为1)、年龄(≥60岁为1)、术前糖尿病史(有为1)、病灶部位(胃体-胃窦为1)、术中是否网膜囊切除(是为1)、术中是否高于D2站淋巴结清扫(是为1)、术中是否联合脏器切除(是为1)、术前TNM分期(Ⅲ期为1)。回归方程的拟合优度较高(P=0.395)。应用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判断胰瘘发生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16(95% CI 0.872~0.960)(P<0.01);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40.90%,评分<5分患者发生胰瘘的概率为3.35%。结论胃癌根治术后胰瘘的发生与多种危险因素密切相关。通过建立胃癌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风险预测评分模型,围术期能够有效识别根治术后胰瘘发生高风险的患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在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早期胃癌筛查中的应用效能。方法利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胃癌危险度评分,向中、高危体检人员发送筛查告知书,对愿意行胃镜检查的体检人员进行胃镜检查。分析胃镜检查结果。结果2019年1—4月,卫生系统从业人员在南京医科大学上海松江临床医学院体检中心进行健康体检者共5 357例,新型胃癌筛查评分为中危者576例、高危者164例,其中131例(17.70%,131/740)在该院行进一步胃镜检查,包括中危组91例(91/131,69.47%)、高危组40例(40/131,30.53%)。行胃镜检查后,发现胃癌4例,食管癌1例,均为早期癌。中危组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91,2.20%),早期食管癌1例(1/91,1.10%);高危体检人员中发现早期胃癌2例(2/40,5.00%)。高危组的肿瘤检出率(5.00%)大于中危组(3.3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采用新型胃癌筛查评分系统对卫生系统健康体检人员进行危险分层,可提高早期胃癌的检出率。
简介:摘要:目的:采用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系统对产后出血风险进行研究分析。方法:于2022年1月选取我院治疗的产后出血患者60例,于2023年1月结束本实验。考虑此次实验为对照实验,故运用抓阄法将全部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两组人数各30例。进一步评估产妇基本情况,采用产后出血高危评分 系统联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其进行干预。结果:相比产前0-3分,产后出血发生风险最高的是≥7 产妇,而预测产后出血的最佳截断值则是> 8;相比于总评分0-4分,预测产后出血的最佳截断值是> 10分。结论:产后出血高危评分系统结合改良早期预警评分对产后出血的预测效能十分明显,使产后出血的发生几率得以减少。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制定量化活动护理方案并实施,探讨临床护理对胃癌患者康复效果、远期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从2022.1-2023.12期间中抽选96例接受胃癌根治术治疗的胃癌患者进行研究分析,利用系统抽样的方法将患者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护理模式干预,观察组使用量化活动方案护理干预,对二组胃肠功能康复效果、生活质量、临床指标及并发症进行比对。结果:临床指标方面,观察组的拔除导管、下床活动时间及住院天数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胃肠功能康复效果,观察组的肠鸣音、排便、排气、饮食恢复时间均少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0.05;生活质量对比,观察组患者明显呈现出更高的水平。差异显著,P<0.05;在并发症发生率方面,观察组的数据同样低于另一组,这一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量化活动方案干预能提升胃癌患者身体的康复效果,提高术后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目的系统评价非甾体抗炎药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有效性。方法检索Cochranelibrary、MEDLINE、EMBASE、CBM、CNKI和VIP等数据库(截至2008年8月),全面搜集有关非甾体抗炎药(NSAIDs)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文献质量评价参照Cochrane系统评价员手册。纳入非甾体类抗炎药降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采用CochraneHandbook4.2.5的方法进行评价,同质的研究用RevMan4.2.7软件合并效应量,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检索到19篇相关文献,评价后纳入9篇文献(9个研究28721名受试者)。纳入研究均为非甾体抗炎药与胃癌患病风险的研究,其中4个研究为单用阿司匹林与胃癌的患病研究,另外5个研究为阿司匹林和非阿司匹林非甾体抗炎药与胃癌的患病研究的对比研究。9个研究均为病例对照研究。按照不同的统计学分组,经异质性检验,无统计学异质性,合并统计量进行分析:结果显示,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为胃癌的保护因素[OR0.73,95%CI(0.68,0.79)].结论长期、规律地使用阿司匹林等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目前尚无足够的证据显示短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有助于降低胃癌的患病风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基于Beck口腔评分的口腔护理干预在胃癌术后患者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2月至2020年2月烟台市烟台山医院收治的胃癌行手术患者56例,采用双盲法将其均分为常规组和实验组。常规组患者给予常规口腔护理干预,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基于Beck口腔评分的口腔护理干预,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干预前后的口腔卫生、自护能力以及舒适性情况。结果实施基于Beck口腔评分的口腔护理干预后,实验组患者的口腔卫生各指标均优于常规组,自我护理评分明显高于常规组,舒适度评分显著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基于Beck口腔评分的口腔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胃癌术后患者口腔卫生情况,加强患者自我护理能力,提升患者舒适度,为患者获取良好预后具有重要意义,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构建基于免疫基因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方法从癌症基因组图谱数据库下载胃癌测序、临床数据并整理。将胃癌样本分为训练集(221例)、验证集(147例),在训练集中依次采用单因素、多因素Cox分析,构建免疫基因预后评估模型,并在验证集中验证。采用单样本富集分析将测序数据转化成28种免疫细胞比例的数据,分析高、低风险组与免疫细胞浸润的相关性。筛选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并进行富集分析。结果由9个免疫基因(PROC、IGKV1D-43、CLCF1、TAFA4、NOX4、INHA、ITGAV、FABP3、IL27RA)构建的风险评估模型,是影响胃癌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训练集、验证集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对比低风险组,高风险组5年总生存率显著降低[50.5%(55/111)比20.0%(22/110),43.2%(32/74)比24.7%(18/73),均P<0.05];训练集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第1、3、5年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69、0.71、0.78,验证集ROC第1、3、5年AUC值分别为0.56、0.71、0.78。另外,高风险组浸润的活化CD4+ T细胞的比例显著降低(P<0.05)。高、低风险组差异基因主要富集于PI3K-AKT等通路。结论基于生物信息学方法构建的胃癌预后评估模型可成为胃癌预后判断的新指标。
简介:【摘要】 目的 对体检客户中存在胃癌风险者 的影响因素 进行 分析 。方法 对 2018 年 1 月— 2019 年 12 月在我体检中心体检的 2438 名客户进行胃癌风险筛查,并根据筛查结果将存在风险的客户分为低中高风险人群,对该人群风险影响因素分析。结果 饮酒、饮茶、吃饭口味、腌制食品、上消化道肿瘤史、胃癌家族史均与胃癌高风险有关系( p<0.05);同时 饮酒( P=0.001 )、常吃腌制食品( P=0.038 )吃饭口味( p=0.021 )、上消化道癌肿瘤史( P=0.001 )及 胃癌家族史( p=0.001 ) 5 个变量为影响体检人群胃癌高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 )。 结论 : 饮酒、常吃腌制食品 、 吃饭口味 重 、上消化道癌肿瘤史及 胃癌家族史 为影响体检人群胃癌高风险的危险因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