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在单肺通气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河南省人民医院需行单肺通气的胸外科择期手术患者60例,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取传统双腔气管插管操作,观察组采取可视双腔气管导管。比较两组操作时间、插管情况、麻醉诱导前(T0)、诱导后插管前(T1)、双腔气管导管进入左侧支气管即刻(T2)、插管后(T3)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动脉血氧分压(PaO2)、血氧饱和度(SaO2)、局部脑氧饱和度(rSO2)。应用SPSS 22.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结果观察组声门显露时间[(36.65±13.17) s]、气管插管时间[(130.55±27.69) s]短于对照组[(74.82±14.25)、(187.62±29.15) s,t=10.774、7.775,P<0.05];观察组首次插管成功率(96.67%)高于对照组(70.00%),甲状软骨按压率(3.33%)、术中气管导管异位重新定位率(0)、因重新定位气管插管导致低氧血症率(0)低于对照组(30.00%、23.33%、20.00%,χ2=7.680、7.680、5.822、4.630,P<0.05);观察组T1、T2、T3时刻HR、MAP波动小于对照组(t=0.013、3.143、3.093、2.822、2.669、2.085,P<0.05);插管后即时观察组PaCO2(33.79±2.46) mmHg(1 mmHg=0.133 kPa)低于对照组[(36.18±2.37) mmHg,PaO2(85.76±7.39) mmHg、SaO2(98.47±0.54)%]高于对照组[(80.34±6.80) mmHg、(97.06±0.42)%,t=3.832、2.956、11.289,P<0.05];观察组T2、T3时刻rSO2分别为(66.16±5.04)%、(64.33±6.19)%,高于对照组[(63.59±4.61)%、(60.18±5.92)%,t=2.061、2.654,P<0.05]。结论可视双腔气管导管应用于单肺通气患者,能缩短操作时间,提高操作成功率,降低低氧血症率,减小血流动力学波动,改善局部脑氧饱和度。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观察双腔气管导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后位置调整的临床病例,并进行总结。方法我们选择了2013年1-12月间的42例首次插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的病例位置调整情况进行了记录和研究,记录和观察项目包括a导管误插右侧,退到主气管后一次调整成功。b经过2次和3次调整成功。c经过3次以上调整后成功。d经过3次以上调整后仍失败,此时左右反向使用气管导管,仍能形成有效的单肺通气效果。e调整失败,单肺通气失败。结果42例首次插管误插入右侧的病例中a一次调整成功者8例,占总例数的19%。b2-3次调整成功者22例,占总数的52%。c3次以上调整到位者2例,占总数的5%。d3次以上调整失败后反向使用气管导管并形成有效的单肺通气者9例,占总数的21%。e调整失败,单肺通气失败者1例,占总数的2%。结论发生左双腔导管误插入右侧主支气管后,进行3次以内调整,成功的机会是非常大的。若3次仍失败,则不宜进行过多的尝试,此时,反向使用气管导管进行单肺通气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办法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患者全麻单肺通气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择期食管癌根治术患者40例,ASAI~Ⅱ级,随机分为两组,其中双腔支气管导管组(A组)20例,支气管封堵器组(B组)20例。全麻麻醉诱导后,A组常规插入双腔气管导管,用纤支镜确定两组导管位置并固定。B组用单腔气管导管,插管固定后从中置入支气管封堵器至目标肺侧支气管;观察两组患者插管及定位时间、单肺通气的成功率及单肺通气前后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的变化情况,然后比较其单肺通气前后通气效应及气道压力变化、单肺通气时低氧血症发生率、术后咽喉痛发生率等指标。结果两组相比较,A组插管时间和导管定位时间长、术后总的并发症、声嘶和喉痛发生率高(P<0.05),OLV30min、OLV60min时,B组患者气道压比A组明显降低(P<0.05),但是两组在拔管时间、单肺通气时间、导管移位发生率、单肺通气前后HR、MAP的变化、术侧肺萎缩优良率低氧血症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全麻下支气管封堵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用于食管癌根治术单肺通气的成功率及效果相似,但在插管定位时间、困难气道、气道峰压增加率、咽痛声嘶发生率等方面支气管封堵器封堵技术优于双腔气管插管技术,全麻下支气管封堵器单肺通气用于食道癌根治术是一种比较理想麻醉选择,值得临床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置入支气管阻塞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麻醉护理配合。方法整理收集我科于2012年完成的202例胸科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均采用纤支镜定位引导置入支气管阻塞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麻醉,总结围麻醉期的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结果61例胸科患者采用支气管阻塞器单肺通气,141例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所有患者均顺利插管,经纤支镜定位均取得良好的单肺通气效果,满足手术中单肺通气需要。使用支气管阻塞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分别有11例(18%)和43例(30%),术后咽痛声嘶分别有28例(46%)和112例(79%),支气管阻塞器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均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患者(P<005)。结论充分准备的护理配合有助于麻醉医师建立胸科患者单肺通气麻醉,纤支镜的准备与使用是关键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判断,观察比较阻抗式呼吸监测法与肺部听诊法在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中准确定位的成功率及消耗时间,探讨阻抗式呼吸监测法应用于双腔支气管导管定位的实用性。方法 抽取我院2018.06-2019.02期间在全身麻醉下行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胸外科手术患者80例,随机分为阻抗式呼吸监测法组和肺部听诊法组,每组各40例,分别采用阻抗式呼吸监测法和传统肺部听诊法进行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并确定导管的位置,定位完成后,使用用纤维支气管镜判断两组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的位置,观察并记录两组患者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插管定位的准确例数及插管定位所需要的时间。结果 通过纤维支气管镜判断,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定位的准确例数分别为34例(85%)和22例(55%) ( P<0.05) ;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插管定位时间分别为(177.18 ±34.07)s和(155.98 ±24.31)s ( P<0.05);经过统计学校正后,阻抗式呼吸监测组和肺部听诊组确定左侧双腔支气管导管位置的准确率分别为90.0%和57.5% ( P<0.05)。结论 阻抗式呼吸监测法提高了左侧双腔管插管位置的准确率,虽然定位时间较肺部听诊法稍长,但具有无创、高准确率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中推广运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血液透析的护理要点。方法选择2013年07到2014年12月来我院就诊的实施长期留置双腔导管进行血液透析的42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长期留置双腔导管,总结护理要点。结果本组患者导管留置时长为5.2~49.6个月,平均血流量为(200.6±10.3)ml/min。在治疗过程中,2例患者的隧道口位置发生炎症反应,经积极抗感染治疗后,患者痊愈,未对后续治疗造成影响,不良反应率为4.76%。结论对于血液透析者,实施长期留置双腔导管可为其提供充沛的流血量,并发症发生率低,操作简单,在进行护理过程中,护士要严守无菌原则,依照正确使用方式留置导管,这样能够加长导管使用寿命,全面提升生活品质,值得进一步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纤维支气管镜定位置入支气管阻塞器与双腔支气管导管应用于胸科手术单肺通气的麻醉护理配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于2012年完成的202例胸科手术患者,均采用纤支镜定位引导置入支气管阻塞器或双腔支气管导管行单肺通气麻醉,总结围麻醉期的护理配合方法及要点。结果61例胸科患者采用支气管阻塞器单肺通气,141例采用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所有患者均顺利插管,经纤支镜定位均取得良好的单肺通气效果,满足手术中单肺通气需要。使用支气管阻塞器和双腔支气管导管患者出现苏醒期躁动分别有11例(18%)和43例(30%),术后咽痛声嘶分别有28例(46%)和112例(79%),支气管阻塞器患者苏醒期躁动、术后咽痛声嘶的发生率均低于双腔支气管导管单肺通气患者(P<005)。结论充分准备的护理配合有助于麻醉医师建立胸科患者单肺通气麻醉,纤支镜的准备与使用是关键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