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7 个结果
  • 简介:钟山文化区形成始于刘宋元嘉治世,经萧齐永明之世,延续至梁武帝时达到高峰。东晋时期,江左甲族王、谢居处的乌衣巷及其附近的瓦官寺,是高僧和名士贵冑谈玄并论佛法大义之地,"乌衣之游"一词不仅描述其时政治文化的特色,也反映了建康都城的文化中心在南岸。刘宋以后,建康的文化中心逐渐从秦淮河南岸转移到北岸的"钟山文化区"。刘宋文帝在都城北面的鸡笼山建文、史、玄学馆,建造王邸,在钟山建儒学馆,此"四学"所在地初步标示出"钟山文化区"的范围。东晋在钟山造林的政策,将此山美化成建康近郊的优山美地,吸引逐幽而居的隐士和僧人,增建佛寺,名僧由此聚集,帝室贵人前来瞻礼,从而成为建康的佛教中心。其后,齐竟陵王萧子良在鸡笼山建"西邸",推动了多项文化的发展;文惠太子萧长懋在都城东郊"东田"一带建园邸,从都城东面以迄钟山山脚下这块地区成为王府皇邸、贵族大臣园宅分布之地。西邸和东田的宗教、文化活动深化了此区的文化色彩。

  • 标签: 建康 钟山 文化中心 佛寺
  • 简介:南朝时期,皇权重新主导了官方文化事业建设,官方组织了参与程度深浅不等的各类史学撰述活动,在国史、起居注、典章制度、谱学等史学领域取得不俗成就。南朝官方史学发展,离不开门阀士族的广泛参与。门阀士族以浓厚的撰史意识和活跃的史学实践,完成了南朝史学官修与私撰的良性互动,推动了南朝官方史学乃至整个南朝史学的发展。

  • 标签: 门阀士族 南朝 官方史学
  • 简介:东晋南朝时期,表明皇帝政治意图的诏通过官僚组织下达施行,其方式是:第一,诏下门下,门下将其内容和实施请求传达到尚书;其次,尚书接到门下的请求后,用符传达具体实施诏书的指示。在作出实施的具体方法后,有开始施行或再作详议的两种做法。如果需要详议,由尚书拟奏,这个奏通过门下上传皇帝。奏中包含详议的内容和结论,如果其中的内容和结论得到皇帝的同意,会将其内容加上希望实施的请示字句做成符;第三,奏中的请示如果获得同意,由尚书发符施行诏书的内容。同时,门下可以用驳的形式提出不同意见。门下是皇帝和尚书的中介,其结果就是门下与诏和奏的内容发生关联。因此门下在皇帝对诏书拟定以及对奏进行判断时,有可能提出自己的意见。这是在东晋南朝时期的官僚体制运作中公文传达方面发生的重大变化,对后世有很大的影响。

  • 标签: 门下 尚书
  • 简介:湖北省竹山县出土的一枚义兵官印,时代为元代,是当时安陆府义兵万户府的官印。印面阳刻八思巴文"安陆等处义兵万户所之印"11字。铜印的出土对于研究这一时期竹山及周边区域的军府建立、地方武装发展、军事斗争以及文化发展情况提供了依据。

  • 标签: 竹山县博物馆 义兵官印 元代
  • 简介:一、画像砖的简介及由来所谓画像砖,就是在砖块上印上图案,其制作过程是先将砖胚排成一个完整的平面,每块砖上都有编排好的序号,砖的正面还会有图案的大体线条,再在砖胚上印上设计好的图案,然后放进窖里烧制,烧制好后,按照序号拼接成一幅完整的图案,这样就得到了画像砖,或者形成了画像砖排列成的整幅砖画。画像砖多用于墓葬,它最早出现在东汉时期,考古学家在墓室的墙壁上发现了分散零星的画像砖,一些高级墓室也会有一些大型砖画,这些画像砖的数目通常都是由墓主人的身份地位来决定的,所以墓室里的画像砖的数量常常不能统一。

  • 标签: 南朝画像砖 文化创意产品 博物馆
  • 简介:汉末的五斗米道从巴蜀汉中迁徙到中原,永嘉之乱时再从中原迁徙到江南地区,汉末五斗米道与晋宋天师道是一源单绕的传承,这几乎已是早期道教史中一个固定的论述模式。本文认为降曹之後的五斗米道,很难再保有自己的宗教组织形态;永嘉之乱时从北方传到江南地区的道教组织,主要是来自青徐兖豫诸州信奉“大道”的南渡流民。束部地区的“大道”信仰源自汉末的太一崇拜,与五斗米道不同。从地域和信仰上,都可说明两晋之际传入江南的道教组织,并非来自巴蜀汉中的五斗米道。这些青徐之地的北方流民,被晋、宋政府集中在京口、晋陵一带,给予户籍和赋税政策上的特殊待遇,也是理解《三天内解经》《陆先生道门科略》等六朝天师道经典的重要历史背景。

  • 标签: 东晋南朝 五斗米道 天师道 历史渊源 大道信仰
  • 简介:传顾恺之《洛神赋图》中,曹植远游冠具有南北朝晚期特点,其身衣褒博、袖式阔大,表现出明显的南北朝意趣;众神女发式大体保留了南朝“飞天紒”的特征,身衣式样基本与南朝“袿衣”一致;侍臣、船夫、女侍的穿扮也属典型的南朝中晚期服饰样式。在南北朝中晚期图像资料中,多见与曹植、众神女、侍从等仪态近似的人物形象。《洛神赋图》中“银杏”的表现手法,与南朝中晚期砖画《竹林七贤与荣启期》遵循共同的程式。传顾恺之《洛神赋图》祖本创作时代很可能是南朝中晚期,不会早于南朝,创作者并非顾氏。

  • 标签: 《洛神赋图》 服饰 南北朝 东晋南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