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方法:以57例疑似心血管疾病患者为例,均于2020年3月至2023年6月在我院诊治,均行冠状动脉造影(CAG)诊断,根据其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和非冠心病组,分别有患者37例和20例,通过比较两组基本资料及血脂水平,分析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的相关性。结果:两组年龄、吸烟例数、高血压患病率、冠心病家族史、尿酸(UA)水平比较,(P>0.05),但是冠心病组TC、LDL-C、HDL-C均更高,TG水平更低,(P<0.05)。结论: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与冠状动脉硬化有着密切的相关性,临床医师可通过检测颈动脉斑块超声指标对冠状动脉硬化程度进行评估。

  • 标签: 颈动脉粥样斑块 超声指标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 简介:动脉硬化斑块是引发急性冠脉综合症的重要原因,因此动脉硬化斑块的基本结构、影响斑块稳定的因素及防治,是心血管疾病研究的热点,动脉实验及临床研究均证明中药对动脉硬化斑块有很好干预作用。中医中药在对动脉硬化斑块的防治中具有重要的地位。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中药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超声与磁共振(MRI)在颈动脉硬化斑块临床诊断中的应用情况,分析两种检查技术特点。方法选择2016年1月—2017年10月在我院确诊为颈动脉硬化的96例患者,均接受超声与MRI检查,将检查结果与病理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超声能准确检测出管腔狭窄的程度与动脉壁内膜(MT)的厚度,并能通过斑块回声辨识斑块的形态特征。MRI在斑块性质检测方面上独具优势,具备高组织分辨率。结论和超声技术相比,MRI更能清晰的呈现出颈动脉的血管腔与血管壁结构,提升硬化板块成分与稳定性判断的精确度。

  • 标签: 颈动脉 粥样硬化斑块 超声 磁共振 诊断分析
  • 简介:摘要在动脉硬化中,动脉硬化较为常见,斑块若是破裂或脱落就会导致血栓形成,诱发脑卒中,对患者的生命安全造成了严重威胁。故而尽早对颈动脉斑块予以检测、治疗,是预防脑卒中的关键。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诊断 治疗
  • 简介:心脑血管病如心肌梗死和脑卒中导致人类死亡的所有疾病之首,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作为心脑血管事件的发生主要原因之一,为动脉硬化(AS)易损斑块破裂引发的急性血栓栓塞。病理学上,AS易损斑块的主要特征包括:(1)大脂质核薄纤维帽;(2)斑块内出血(IPH);(3)纤维帽破裂或溃疡形成;(4)炎性细胞的浸润和(或)新生血管化。近年来,作为易损斑块特征之一的IPH逐渐成为研究热点。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心肌梗死 卒中 类胰蛋白酶类 毛细血管通透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超声造影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作用价值性。方法在2015年1月—2018年6月期间选取对照组100例健康体检者、观察组100例疑似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均进行超声影像检查,随后分析超声检查的诊断价值性以及对比两组DE(增强密度)、IE(增强强度)、PI(峰值强度)、BI(基础强度)。结果观察组DE(17.63±1.52)dB、IE(16.88±1.49)dB、PI(15.97±1.42)dB、BI(10.19±1.52)dB高于对照组(P<0.05),同时超声造影在疑似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中敏感度、特异性、漏诊率、误诊率分别为97.65%、93.33%、2.35%、6.67%。结论对颈动脉硬化斑块患者加强超声造影检查,能够预示斑块进展情况。

  • 标签: 超声造影 评价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整理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患者的检查资料,探讨超声检查对冠心病颈动脉硬化的检查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6年2月收治的66例冠心病颈动脉硬化患者,将其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健康体检者66例作为对照组,对两组进行相同的超声检查,比较两组的检验结果。结果研究组斑块检出率98.48%,对照组斑块检出率84.84%,两组患者的斑块检出率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不稳定斑块49.23%,稳定斑块50.77%,对照组不稳定斑块50.00%,不稳定斑块50.00%,两组斑块稳定性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扁平斑18例,软斑20例,硬斑10例,混合斑17例,对照组扁平斑10例,软斑15例,硬斑13例,混合斑18例,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诊断能够有效观察到患者冠心病颈动脉斑块的种类,对治疗起到指导作用,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冠心病 颈动脉粥样硬化 超声检查 硬化斑块 诊断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动态血压参数与颈动脉斑块的关系,探讨有效降低动脉硬化发生的途径。方法抽取2015年1至2015年12月在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住院患者254例为研究对象,根据颈动脉超声检查结果分为两组,即颈动脉斑块组144例和颈动脉斑块组110例。收集其一般资料、颈动脉超声及动态血压检查参数,相关因素行Pearson分析。结果颈动脉斑块形成与年龄、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呈正相关,与收缩压下降率、舒张压下降率呈负相关(P<0.05)。控制年龄、性别、体质指数等因素后,白天收缩压均值、夜间收缩压均值、白天收缩压负荷值、夜间收缩压负荷值仍与颈动脉斑块呈正相关(r=0.145、0.170、0.151、0.167,P=0.049、0.023、0.044、0.025)。结论相较血压变异性,颈动脉斑块的发生与血压平均值密切相关。更多地关注血压水平,控制血压平均值和负荷值,可能是减少颈动脉斑块发生的重要途径。

  • 标签: 动态血压 颈动脉 斑块
  • 简介:摘要 目的:通过临床观察,验证脑心通胶囊治疗颈动脉硬化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符合纳入标准,确定观察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基础治疗+脑心通胶囊)、对照组(基础治疗),各50例,分别在用药前、用药后对各组通过颈动脉超声对颈动脉斑块变化情况进行评估。结果:通过治疗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最大厚度(Tmax)、横切面最大面积(Smax),斑块体积、血脂等方面比较,试验组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脑心通胶囊能有效地干预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发生、发展。

  • 标签: 脑心通胶囊 颈动脉超声 颈动脉粥样斑块
  • 简介:摘要目的测量实验性动脉硬化斑块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含量,为控制斑块易损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新西兰雄性白兔8只,制作动脉硬化模型。处死取出腹主动脉,测量动脉硬化斑块纤维帽厚度,并计算纤维帽的厚度与脂核横截面厚度的比值;测量斑块平滑肌及巨噬细胞负荷;进行相应指标之间的相关性分析。结果斑块纤维帽厚度以及帽/核比值与平滑肌细胞含量呈正相关关系,而与巨噬细胞负荷均呈负相关关系。结论动脉硬化斑块内平滑肌细胞及巨噬细胞负荷会造成斑块形态学改变,从而影响斑块易损性,造成斑块不稳定。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巨噬细胞 平滑肌细胞 易损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以2011年12月-2014年12月本院收治的32例临床拟诊颈动脉硬化的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发现颈动脉硬化斑块,随后实施CT及MRI检查。结果本组32例患者中,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共62处硬化斑块,CT检查显示共28处硬化斑块,MRI检查显示共56处硬化斑块。结果彩色多普勒超声、CT、MRI影像检查均能显示颈动脉硬化患者硬化斑块的部位、大小、形态等,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和依据,有着较高的临床诊断价值。

  • 标签: 颈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彩色多普勒超声 CT MRI
  • 简介:对于颈动脉斑块的评估,经典的策略是通过影像学进行狭窄程度分级,从而决定临床干预方式.而随着临床经验和研究证据的积累,人们逐渐认识到斑块稳定性这一指标比狭窄程度更能准确反映患者的症状和预后、评估再血管化指征.本文整合了近年来经典或新型影像技术(超声、计算机断层扫描、磁共振、分子成像等)的研究进展,分析了这些技术在斑块形态及稳定性方面评估的原理和优劣,为临床提供参考.

  • 标签: 颈动脉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稳定性
  • 简介:识别动脉硬化斑块及其易损性能有效地预测高危人群,减低心脑血管临床事件的发生。磁共振作为一项无创检查手段,可以观察斑块的形态和易损性,并进行综合评价。本文就磁共振成像技术对动脉硬化斑块的形态功能学检查做一简要综述。

  • 标签: 动脉粥样硬化 斑块 磁共振 血管壁
  • 简介: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同仁医院上海200000摘要目的分析颈动脉硬化斑块的影像学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32例颈动脉硬化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收治时间为2013年2月至2015年5月,对32例颈动脉硬化患者分别采用CT检查及MRI检查进行诊断,CT检查结果作为对照组,MRI检查结果作为实验组,观察两种检查方式的诊断价值及其疾病特征.结果MRI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90.63%,CT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87.50%,且CT检查及MRI检查的漏诊及误诊例数均较少,两种诊断方式对于诊断颈动脉硬化的诊断准确率相比差异不大(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颈动脉硬化的主要病变特征为某些动脉部位的内膜下脂质沉积,伴随平滑肌细胞和纤维基质成分的增殖,逐渐发展成为动脉硬化斑块.结论MRI检查及CT检查对于颈动脉硬化的诊断价值均较高,但MRI检查的诊断的组织分辨率较高,值得临床运用.关键词颈动脉;硬化斑块;影像学;诊断价值;特征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