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普罗布考、阿司匹林、阿托伐他汀联合应用(PAS疗法)对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影响。方法分析120例初发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阿司匹林联合阿托伐他汀组(AS组)和PSA疗法治疗组(PAS组),分别在入院后第2天及治疗后一年比较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及颈动脉斑块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后PAS治疗组的颈动脉斑块积分有下降趋势(P<0.05)。结论PAS疗法能够稳定颈动脉粥样斑块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对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选择82例脑梗死患者及66例无脑梗死但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动脉有粥样硬化斑块的患者进行比较。结果脑梗死组较对照组斑块发生率高。梗死组内软斑发生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脑梗死的发生主要对颈总动脉斑块类型相关,对不稳定斑块进行早期治疗,对预防脑梗死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危险因素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32例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高频彩超检查,了解颈动脉管壁及管腔变化,并取同期住院109例非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同时测定两组患者入院后空腹血浆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血糖(DM)及血压。结果脑梗死组斑块检出率74.2%高于对照组22.9%,有统计学意义(P<0.05)。脑梗死组管腔狭窄数目高于对照组(P<0.05);管腔狭窄程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高年龄、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是脑梗死的危险因素,均与对照组比较有差异(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以及管腔狭窄与脑梗死发生关系相当密切,对危险因素及斑块有效的控制,可使脑梗死发生率下降,其中超声检测斑块,有临床指导意义。
简介:摘要动脉粥样硬化是诸如冠状动脉疾病、脑卒中和周围动脉疾病等重要血管事件的病理基础,是当前社会心血管疾病发病及致死的罪魁祸首之一。该病发病机制有多种学说,如损伤应答学说、炎症学说、脂质浸润学说、单克隆学说、受体缺失学说、同型半胱氨酸学说、精氨酸学说及剪切应力学说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对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原发性高血压病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2.5~5.0mg/d,口服,n=53)和对照组,对照组34例,使用北京降压0号,1片/d,口服治疗;均治疗4月。比较2组血压控制水平,颈动脉斑块面积、内膜中层厚度的变化。结果两组药物均能有效控制血压水平,试验组对舒张压控制更为理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疗效试验组总有效率为83.0%;对照组总有效率为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马来酸左旋氨氯地平具有良好的降压作用,同时对合并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疗效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与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治疗作用。方法选择44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伴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患者,采用随机对照的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实验组24例,对照组20例,均给予常规和综合性治疗。实验组在上述基础上给予前列地尔注射液静脉滴注14天,100ug/d,同时加用麝香保心丸,疗程3个月。观察两组患者颈动脉斑块的内膜中层厚度(IMT)和斑块面积变化情况。结果实验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P<0.05)、斑块面积显著降低(P<0.01);对照组治疗前后颈动脉IMT、斑块面积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与麝香保心丸联合治疗可以显著促进颈动脉动脉斑块的消退,降低动脉厚度,优于常规治疗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