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比较两种方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的准确性,分析术后出血发生率及影响术中出血量的主要因素。方法:将本院需施剖宫产手术的产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联合称重、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对照组采用目测法评估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同时测定产前和产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和血小板数量,比较两种方法估值的准确性,并分析引起出血的因素。结果:试验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486.18±276.35)mL,对照组产妇术中出血量为(285.23±147.04)mL,两者比较具有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h血红蛋白浓度、血细胞比容较产前有所下降,两者比较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血小板数量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试验组和对照组剖宫产产后出血发生率为41.0%和9.0%。出血原因统计结果显示子宫收缩乏力是子宫术中出血的主要原因,占总人数的63.50%。结论:目测法对评价剖宫产术中出血量具主观性和一定的误差,而联合称重法、羊水血细胞比容(HCT)换算法比目测法具有客观性和正确性。子宫收缩乏力是剖宫产产中出血的主要原因。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产后出血不同时段的出血量以及造成这一现象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2月至2015年2月收治的120例产妇出血产妇,根据产妇出血时间分为产后2h、产后2-24h、产后1-4d、产后1周及以上小组,分别监测不同时段产妇出血率与出血量。并且通过多因素回归方法对其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产后2h内出血的产妇最多,占72.5%,且出血量最多,与其他时段相比,差异显著(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根据多因素回归分析,妊娠高血压、巨大儿、胎盘早剥、多胎妊娠、贫血、瘢痕子宫、前置胎盘以及羊水量异常等因素是其高危因素,其中以胎盘异常以及妊娠期合并高血压因素最多。结论产后2小时内是高危出血时间段,其引起产后出血的高危因素较多,在预防治疗产妇产后出血的过程中,需要对高危出血时间短以及产后出血高危因素进行早期的监控,以便减少产后出血情况的发生,促进产妇康复进程的提高。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剖宫产与自然分娩对孕妇分娩后出血量的影响,分析发生原因。方法随机选取360例在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入住我院生产的孕妇为研究对象,根据分娩方式不同将他们分为剖宫产组和自然分娩组,剖宫产组160例,自然分娩组200例。观察两组孕妇分娩后的出血情况,对比出血原因。结果剖宫产组发生产后出血的比率要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出血量及出血造成的休克率也明显高于自然分娩组。
简介:目的:探讨患者血红蛋白(Hb)的24h动态法评估手术患者失血量。方法:选择住院的手术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按手术类别分择期手术组(42例)和非择期手术组(54例),比较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临床常用称重+计量法失血量的差异,同时分析Hb的24h动态法在2组间的失/输血比、达到预期Hb比率和输血过量或不足率等指标。结果: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51,P〉0.05),非择期手术组Hb的24h动态法失血量和称重+计量法失血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98,P〈0.01),择期手术组的失/输血比明显低于非择期手术组(χ2=115.95,P〈0.01),输血后达到预期Hb的比率在择期手术组和非择期手术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χ2=4.92,P〈0.05),其中,择期手术组发生过量或不足有2例,而非择期手术组发生11例。结论:Hb的24h动态法优于称重+计量法,具有精确和简单易行的优点,设定患者术后HB目标值后,效果更佳,为临床医生和输血科提供了一个客观的输血指标,极大地减少了因输血带来的风险,在临床工作中可以选择性的应用,但应注意患者在就诊前的失血量和因机体的代偿变化引起Hb假性增高。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无偿献血中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方法针对我站从2013年3月到2014年3月收集的7865名无偿献血志愿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在采血的过程中所出现的采血量不足的影响因素。结果在7865名献血者中,出现采血量不足者共计有94人,占总数的1.19%。在采血量不足的人员中,由于静脉穿刺造成的有44人,占比为46.8%;献血者个人心理紧张造成的有32人,占比为34%;其它因素有18人,占比为19.2%。结论在无偿献血的过程中,造成采血量不足的主要因素是静脉穿刺所造成,其次是献血者的心理原因造成,其余诸如献血环境和献血者的主观认识都会对献血量造成影响。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护理观察参数在评估上消化道出血状况中的效用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01月~2014年12月在我院消化内科住院治疗的上消化道出血患者67例,患者在停止呕血、黑便减少后,进行持续6d的护理参数观察,于第三天、第六天进行胃镜检查与大便潜血检测。结果在上消道出血患者停止呕血之后的第三天,绝大部分患者出血症状参数仍然表现异常;第六天时,大部分患者出血护理观察参数恢复到正常,少数患者表现了持续的肠鸣音异常(>10次/min)与网织红细胞值升高,大便潜血与胃镜检查提示出血未停止。结论对上消道出血患者持续进行护理观察中,在脉率、血压、体征症状以及血尿素氮、血红蛋白、红细胞计数、血细胞容积等均恢复到正常时,持续的肠鸣音异常(>10次/min)以及网织细胞水平升高,可作为判断上消道仍然出血的主要参数。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并分析在对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相关价值。方法收集在我院实施治疗的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患者,数量为100例。对于所有的患者均需要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形式进行诊断,并需要对于患者实施上消化道内镜的检查方式对患者进行确诊,分析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在对患者实施诊断过程中的相关价值。结果通过对于患者进行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检验完成后我们发现患者在临床上的曲张静脉最大直径、栅栏状静脉扩张和患者在内镜下进行检查的曲张静脉的形态以及是否出现红色征象有着较大的关系,同时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对于患者进行诊断后灵敏度为72%,特异性为90%,均呈现出一种较高的水平。结论在临床对于肝硬化食管静脉曲张的患者实施出血风险的预测过程中,通过使用多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的形式对于患者进行预测能起到较好的效果,是一种能够预测静脉曲张出血的重要方式。
简介:摘要目的对机械通气联合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的临床效果进行初步观察与评估。方法选择我院的10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作为本次研究的对象,收治时间在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按照数字抽签法将这100例新生儿肺出血患儿分成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有患儿50例,对照组患儿采取呼吸机结合静脉推注白眉蛇毒血凝酶进行临床治疗,实验组患儿在对照组患儿治疗的基础上加用气管内滴入白眉蛇毒血凝酶治疗,并在治疗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儿的24小时内止血率、肺出血时间、死亡率及使用呼吸机时间。结果实验组患儿的24小时内止血例数高于对照组;死亡率低于对照组(P<0.05);实验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和使用呼吸机时间分别为(1.52±0.33)d和(3.92±1.24)d,对照组患儿的肺出血时间和使用呼吸机时间分别为(2.89±0.57)d和(6.27±1.58)d(P<0.05)。结论机械通气联合止血药治疗新生儿肺出血具有显著的疗效,但在使用止血药的过程中,应该采取气管内滴入联合静脉推注白眉蛇毒血凝酶的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和评估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用药效果,为临床提供依据。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8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80例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将其分成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各40例,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实施尼莫地平治疗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及血浆NO、ET-1、TXB2及6-K-PGF1α的检测结果。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且与对照组患者比较,观察组患者的血浆NO、ET-1以及6-K-PGF1α含量显著升高,而TXB2的含量显著下降,P<0.05,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对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采用尼莫地平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日后临床推广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预防及治疗严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4年7月至2015年7月于我院分娩并存在严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高危因素患者76例,作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38例,两组患者均采取相同的剖宫产手术,其中对照组分娩后给予缩宫素与米索前列醇治疗,观察组分娩后在缩宫素应用的基础上加用卡前列素氨丁三醇注射液(欣母沛),比较两组患者分娩后出血情况.结果观察组分娩后2h出血量为(199.7±70.1)ml,分娩后24h出血量为(281.2±50.9)ml,产后出血发生率5例(13.16%),明显低于对照组分娩后2h、24h出血量及产后出血发生率,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治疗后观察组显效18例,有效17例,治疗总有效率92.1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9例(76.32%),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卡前列素氨丁三醇可有效降低产后出血量,预防及治疗严重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临床应用及推广价值.关键词卡前列素;严重宫缩乏力;产后出血;临床疗效中图分类号R714.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315(2015)12-0815-02
简介:目的探讨通过减少8.0kg以下婴幼患儿体外循环(ECC)预充量从而达到血液保护目的管理经验。方法选择厦门市心血管病医院2012年1月至2015年6月329例8.0kg以下先天性心脏病婴幼患儿,其中男性174例,女性155例;年龄1~18个月,平均年龄9.3个月。根据采用ECC管路不同分为常规组(A组166例)及改良组(B组163例)。A组常规采用婴儿型TerumoBabyRX05膜肺、1/4英寸管道(C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微栓,总预充量约420mL;B组采用婴儿型TerumoBabyRX05膜肺、3/16英寸管道(D管道)、改良超滤套包、婴儿型动脉微栓,总预充量约300mL。两组婴幼患儿ECC术中红细胞比容(Hct)均保持在0.23~0.31。记录术中用血量、术后苏醒时间、引流情况及并发症。结果两组婴幼患儿均无术中死亡。B组术中用血量为(1.02±0.12)U,A组术中用血量为(1.51±0.15)U(P〈0.05);B组有18例患儿实现了无血液预充ECC手术。两组婴幼患儿在术后苏醒时间、呼吸机辅助时间、术后引流量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婴幼患儿术后并发症均与ECC无直接关系。结论8.0kg以下婴幼患儿采用缩短ECC管路及管径方法是安全并具有可行性,达到科学用血及减少并发症发生率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