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元朝这样一个有着强烈文化冲突和民族反抗情绪的朝代,民族复仇异常突出,因而在文学上就表现为元杂剧中的复仇戏,虽然复仇是一个与爱情、生命同等重要的主题,但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之下,复仇带上了极其强烈的自主性,形成了以“主人翁意志”为核心的自主特征。

  • 标签: 元杂剧复仇剧意志
  • 简介:元杂剧历史的取材范围十分广泛,上至殷商,下至南宋,尤以东周至西汉时期的为最多。相对说来爱情题材较少,也少见神仙道化和公案。从角色安排上看,旦本戏明显少于末本戏。本文将依据题材把元杂剧中现存的历史大致分为五类,就思想内涵、人物形象、艺术手法等某一方面的问题,分别选择其中有一定代表性的作品做出具体分析。(一)宫廷、政治斗争题材这是历史剧中最常见的、也是最“正宗”的题材,共13种:《伊尹耕莘》、《周公摄政》、《智勇定齐》、《介子推》、《渑池会》、《赚蒯通》、《霍光鬼谏》、《连环计》、《襄阳会》、《隔江斗智》、《不服老》、《哭存孝》、《风云会》。本类作品可分作两组。其一,多写朝政兴衰以及宫廷内的忠奸之争和为夺权而进行的相互残杀、倾

  • 标签: 元杂剧 元代历史剧 周公摄政 爱情题材 具体分析 神仙道化剧
  • 简介:在现存元杂剧中有大量的剧本涉及家庭伦理题材,其中有32部剧作描写了家庭生活中的夫妻关系,但却被许多研究者所忽视。这些剧作从伦理视角观察夫妻关系,对一夫多妻制进行了批判,肯定了婚姻忠贞观念,闪烁着璀璨的思想火花。但是男性中心主义的立场又使作品对夫妻关系的描写,打上了深刻的时代印记。

  • 标签: 元杂剧 “夫妻关系剧” 家庭伦理题材 男性中心主义 剧目 婚姻家庭观念
  • 简介:本文从民族的审美思维和艺术趣味对戏剧家的影响入手,分析比较元代杂剧作家与西方戏剧作家们喜剧观念的区别。这种富有民族个性的喜剧精神,使元杂剧家庭伦理在伦理叙事过程中体现出:富有“间离效果”,注重趣味性,追求创造妙趣横生的戏曲意境的喜剧美学特征。

  • 标签: 元杂剧 家庭 伦理 喜剧 美学
  • 简介:元杂剧历史佳作纷呈,其作品主要以春秋诸候争霸、各代宫廷忠奸斗争或民族斗争的历史作平台,艺术地再现了鲜明的复仇意识与爱国情结,这是特定的历史时代的产物,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先进性的寻绎与张扬。

  • 标签: 元朝 杂剧 历史剧 复仇意识 爱国情结
  • 简介:王国维先生所言元“思想之鄙陋”,一方面指其各种非“崇高”的思想与西方传统悲剧大相径庭,另一方面也指其在具体构成上多元乃至矛盾,缺乏单一或统一。其实,从技术层面出发进行研究,可发现元杂剧的思想结构呈复杂甚至混杂的叠合状。

  • 标签: 元杂剧 思想结构 叠合状
  • 简介:明朝朱权在《太和正音谱》中将杂剧分为十二科,其第十二科“神头鬼面”下,有五字注脚:“即神佛杂剧”。“神头鬼面”与“神佛杂剧”之间的联系,却未明示。而罗锦堂先生把元杂剧分为八类,其中把佛教杂剧划人神怪。笔者认为,所谓佛教杂剧,是以佛教文化为铺垫,以宣传佛教思想义理为戏剧主旨的杂剧。在中国历代戏曲学家中,要么将佛教杂剧与道教杂剧混为一谈,要么浅尝辄止,对佛教杂剧的研究并未深入。因此佛教杂剧在传统的戏剧分类中成为不被人关注的一环。

  • 标签: 佛教文化 元杂剧 《太和正音谱》 佛教思想 神佛 戏剧
  • 简介:<正>富贵不淫贫贱乐:《贫富兴衰记》简介:无名氏作品。末本,四折一楔子。山西蒲城书生徐伯株,父亡家贫,虽有满腹诗书,却为进京赶考的盘缠犯了愁。伯株叔叔徐员外是大财

  • 标签: 元杂剧 末本 折一 妒妇 金锁 四婵娟
  • 简介:梦作为人的一种精神活动,很早就被中国文学所关注和反映。这里要谈的是元杂剧中的“梦”现象及其作用。《元曲选》(中华书局1989年重排版)和《元曲选外编》(同上1959年版)所收162种杂剧中,涉及到“梦”的就有38种(其中《元曲选》23种,《外编》15种),占总数的四分之一弱。在这些杂剧中,写“梦”的文字少则几句,多则一折、两折,甚至三折,如《薛仁贵》、《黄梁梦》、《竹叶舟》等,梦的过程和内容已成为

  • 标签: 元杂剧 “梦” 精神活动 悲剧艺术 《元曲选》 社会人生
  • 简介:元代,是中国古典戏曲史上成就最高的时代,出现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据元代人钟嗣成在《录鬼簿》中的记载,有名气的杂剧作家有九十多人,作品计四百五十多本。在元末明初人贾仲明所编的《录鬼簿续编》又有所补充,明初朱权《太和正音谱》著录的杂剧作家有一百九十一人,作品名目五百六十多本,实际上还不止这个数字。明万历年间,臧懋循编辑《元曲选》,选收杂剧剧本一百种,其中除少量明初作品外,绝大部分是元杂剧,这是几百年来流传最广、影响最深的一部杂剧选本。

  • 标签: 元杂剧 杂剧作家 明初 《录鬼簿》 贾仲明 中国古典戏曲
  • 简介:青木正儿在论及"元代杂剧之改进"时曾尤为注意元杂剧旦色的发达:"促进旦色如此其发达者,无非因较昔日以歌舞、滑稽、杂剧为主之金宋杂剧院本,渐进一步,把捉古今社会之事件而写人情机微之新杂剧,发展时所连带发生之现象。"~①然则元杂剧的旦色在元代何以如此"发达"~②?除了其"把捉古今社会之事件而写人情机微"外,青木正儿没有更深入地考述。千百年来,在元杂剧的基础上,旦行已逐渐发展成

  • 标签: 元杂剧 青木正儿 旦行 菲勒斯中心主义 戏曲舞台 男权文化
  • 简介:以歌舞敷演故事的成熟戏曲形式之一——北杂剧在金代是否出现?元杂剧为何异军突起,一经出现便光芒四射,高度成熟?这些疑问在戏曲史研究领域一直是引人遐思但又难有定论的。近年来,徐朔方先生多次撰文指出,现存的一百六十余种'元杂剧'剧本,有一部分乃金代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王实甫《西厢记》。徐先生进而提出'金元杂剧'说,以为现在研究界所称的'元杂剧',应以'金元杂

  • 标签: 谈金元 金元杂剧
  • 简介:契约在宋朝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而变得普及。入元以后,蒙古统治者占据着王权,虽蒙古族的人数无法和汉人相比,却给"中原封建的社会生产关系带来了许多落后的因素……又有诸色目人在商业高利贷活动中的物

  • 标签: 元杂剧 定契约 文书 合同 法律效力 元代
  • 简介:在中国古代文化中,“门”并非一个少见的意象。“门”的形成和意象化象征了自我和社会两个世界的区分和隔离。而在士大夫文人的笔下,“门虽设而常关”(陶渊明《归去来兮辞》),“蓬门今始为君开”(杜甫《客至》),寄寓着中国传统文化中那种自甘寂寞,自珍操守,抗拒尘嚣俗流,注重素心默契的士大夫情怀。另一方面,传统文化中还有“闺门”的意象,表现为对女性操守的规范,所谓“女处闺门,少令出户”(唐·宋若华《女论语》)。多少女性在闺房内“门掩黄昏,无计留春住”(欧阳修《蝶恋花》)。“蓬门自珍”和“闺门谨守”象征了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视自律操守和压抑自然人性的局限。

  • 标签: 意象化 象征 元杂剧 自然人性 杜甫 陶渊明
  • 简介:作为饮食中最基本的主食之一,面食在元剧中因剧情需要得到较充分反映.各式各样的面条、异彩纷呈的饼食以及馒头、和饹等,充分展现了元代面食饮食的丰富性;既可观照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承传性、变异性及创新性,又能反观元在反映现实生活上的真实性、多样性和鲜活性的一面.

  • 标签: 元杂剧 饮食 馒头
  • 简介:金、元时期,我国北方游牧民族入主中原,宋王朝偏安于东南一隅,由于连年战乱,使得大批汉族知识分子生活贫苦,政治上也处于社会的低层,他们有的出家人道寻求精神的寄托,有的投身勾栏愤书疾词抒发情臆。这样,“道教崇尚神仙奇妙叠出的幻影,与我国戏曲神似意象的表情布达,以及观众借助宗教扬善抑恶的心理”,这三者的互相结合就成为当时文化生活中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最理想的艺术样式。在宋杂剧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元杂剧以及南戏,成了斯时音乐文化的主流。元杂剧是一种以唱为主的戏剧,词、音乐的结构十分严谨。

  • 标签: 元杂剧 寄托 宋杂剧 于连 时文 戏剧
  • 简介:元杂剧是一种世俗化的戏剧表演艺术,元代文人透过特殊的审美视角,选取典型的历史人物进行创作,东坡故事在元杂剧中的重构算是一例,剧作家们善于抓住要害,对东坡与佛印、东坡与荆公的故事加以敷演,塑造了别具一格的东坡形象,升华了东坡故事在特定历史文化空间呈现的价值意蕴.

  • 标签: 元杂剧 苏东坡 东坡故事 东坡形象 重构
  • 简介:元杂剧的演唱体制为一人主唱,一般情况下,主唱者就是剧情围绕的中心,进而剧情中的人物对话也都以他(她)为主导。另外,在宋金说唱文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元杂剧,不可避免地保留了说唱文学的叙述体痕迹,即由“一个超越的叙述者向故事之外向观众讲叙故事”。这样一些因素促使元杂剧中的人物对话呈现出“单向度”叙述的特点。

  • 标签: 元杂剧 对话模式 人物对话 说唱文学 叙述者 单向度
  • 简介:关于元杂剧的题目正名,一般解释为用以概括全剧情节的对句,或两句,或四句。正名末句一般为全剧本的全称,而简名则来自于此句后三或四个字。题目正名的作用一般认为是戏班演出前写在"花招"上招徕顾客的广告,其刊刻位置不一,就现存杂剧文本来看,有位于剧本开头的,巴有位于剧本末尾的,即便是同一剧本,其不同刊本题目正名的刊刻位置也可能不同。至于其唱念者,学术界目前尚无定论。笔者试图从原刊材料出发,提出对此问题的一己之见,以期对题目正名有一些新的认识。

  • 标签: 元杂剧 题目正名
  • 简介:本文主要就元杂剧《赵氏孤儿》与史书《左传》《史记》中所记载的故事做对比,解析了《赵氏孤儿》这一剧作主题从“重恩仇”到“重忠奸”的跨越,同时从受众的角度通过剧作细节的分析展示了这一杂剧在艺术上的魅力。

  • 标签: 恩仇 忠奸 惊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