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置管方法对经外周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88例PICC置管术后出现无菌性静脉炎的病人随机分为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各44例。结果传统方法组和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13.63%和4.55%。改良方法组的PICC术后静脉炎发生率明显低于传统方法组。结论改良PICC置管技术的应用,大大减轻了病人置管及置管后的痛苦,减少了置管后静脉炎的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葫芦岛市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的关系。方法对2009年1月-2010年12月间于我院产检并分娩的足月单胎初产孕妇587例进行调查。专人询问孕妇孕前身高、体重,计算孕前体重指数,分娩前一周内测量体重,计算整个孕期体重增长,并记录新生儿出生体重。按照孕前体重指数将研究对象分为低体重组、正常体重组、超重及肥胖组三组,分析各组巨大儿发生率与母亲孕期体重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孕前超重及肥胖组的巨大儿发生率高于孕前正常体重组,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三组的巨大儿发生率均呈升高趋势。结论随着孕期体重增长的升高,巨大儿的发生率呈升高趋势。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测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体质的质量指数(BMI),从而进一步掌握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营养不良的发生及影响因素情况。方法选取我院2010年3月~2011年3月150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作为调查研究对象,针对研究对象的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一般情况进行了解分析,并对患者的身高、测量患者提质量和肺功能进行体检。结果经检查结果显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患者(COPD)营养不良发生率为29.13%;年龄、文化程度、家庭收入等一般情况对患者体质的质量指数(BMI)影响存在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患者体质的质量指数在性别方面不存在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U=0.1042,P>0.05)。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形成与多种因素有着密切关系,在治疗的同时,应注意加强患者的营养支持,改善其营养状况。
简介:摘要目的对我区小学生超重、肥胖情况进行了解,为防治小学生原发性肥胖提供依据。方法2011年6月至12月随机抽取我区2900名小学生的肥胖状况、血压、肺活量和肺活量指标进行调查及分析。结果在抽样的2900名小学生中,检出的超重和肥胖占率分别达到了12.00%和10.28%,。男生超重检出率为13.24%,而女生则为9.66%。男生肥胖检出率为12.91%,女生则明显低于男生仅为7.44%。男女生超重肥胖合并检出率分别26.15%和17.11。超重、肥胖儿童的血压都比对照组高。超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均大于正常体重儿童,但是超重、肥胖儿童的肺活量指数都明显低于正常体重儿童。结论我区男童肥胖问题严重,应加强肥胖儿童的治疗及和控制,以协助其心肺功能的健康发育。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妇科手术前单次胃复安治疗对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将择期行妇科手术的患者80名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C(n=40)麻醉前10min静脉滴注安慰剂;胃复安组W(n=40)麻醉前10min静脉滴注胃复安10mg。比较两组患者手术后恶心呕吐发生率、手术后疼痛情况、住院时间。结果手术前接受胃复安治疗的患者,手术后恶心呕吐的发生率降低,但手术后疼痛程度、住院时间与对照组患者无明显差异。两组患者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手术前胃复安治疗能安全有效的降低妇科手术后的恶心呕吐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寻找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的有效的护理方法。方法选择预备完成6个疗程的恶性肿瘤住院化疗患者98例,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49例在输入化疗药物开始时给于护理干预,即把中药牛黄解毒片碾成粉加蜂蜜调成糊状,外敷化疗患者静脉炎局部;对照组常规化疗,不涂抹任何药物,观察两组患者发生静脉炎的情况和彩超探查血管内膜损伤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静脉炎发生机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彩超探查血管内膜损伤发生机率及程度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有显著性意义。结论有效地护理干预措施能预防化疗静脉损伤,保护患者化疗静脉血管效果明显,延长血管化疗时限,降低化疗性静脉炎发生率。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常州市天宁区低出生体重儿(LBW)的发生率以及与围产期相关因素的关系,提出有效干预措施。方法选取本辖区2006-2010年出生的活产儿为研究对象,通过孕产妇系统管理获得的有关资料,统计分析低出生体重发生率,及其与母亲年龄、流产次数、高危因素(除分娩孕周与双胎因素),与新生儿的性别、分娩孕周、是否双胎的相关性。结果本辖区2006-2010年共出生10732名活产儿,其中低出生体重儿207例,发生率为1.93%;低出生体重儿中产妇年龄大于35岁占7.38%、妊娠高危因素占6.25%,早产占41.30%,双胎占40.10%。结论产妇年龄与妊娠高危因素、新生儿早产与双胎是影响低出生体重儿的围产期主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及其相关的社会心理因素,为其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采用爱丁堡产后抑郁量表和自拟社会心理因素量表对489例产后4~6周的初产妇进行调查,取其中EPDS评分≥9分作为观察组,评分<9分的作为对照组,分析产后抑郁症的各发生因素。结果轻度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为9.8%,中度及以上的发生率为1.6%。而在影响产后抑郁症的各因素中年龄、孕周、婴儿性别、分娩方式、喂养方式、产后睡眠、产妇受教育水平、家庭收入、家庭关系等因素对产后抑郁症的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产妇有很大影响。结论初产妇产后抑郁症的发生率很高,社会心理因素的起到了重要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包干责任制对肿瘤患者不良事件发生率的影响。方法改变排班模式,实施责任包干制,正确评估肿瘤患者的高危因素,及时提出存在的高危因素,根据患者高危类别责任护士制定有效地防范措施挂放高危警示标志,实施高危警示牌告知制度,及时与患者和家属进行告知和宣教。建立特殊交接本,严格床头交接班,落实各种安全防护措施。结果对2010年和2011年1430例住院肿瘤患者非护理操作导致的不良事件进行比较,不良事件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责任包干制有利于为患者提供细致、连续、个体化的护理服务,通过加强对护士的安全教育,增强护理风险防范意识,增强了工作责任感,,提高了护士防范不良事件发生的预见性,有效的降低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