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血清标志检测在丙型肝炎诊断患者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探讨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20例丙型肝炎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所选患者均接受丙型肝炎病毒抗体(HCV-Ab)、丙型肝炎病毒核心抗原(HCV-cAg)、丙型肝炎病毒RNA(HCV-RNA)检测,对三种血清标志阳性情况进行分析。结果HCV-Ab阳性120例,HCV-cAg阳性68例,HCV-RNA阳性90例,三种阳性率分别为100.00%、56.67%、75.00%;其中,68例HCV-cAg阳性标本也呈HCV-RNA阳性;丙型肝炎患者肝功能指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且病毒载量值越高,肝功能指标水平越高(P<0.05)。结论三种血清标志联合检测,可提高丙型肝炎确诊率,同时对患者疾病发展状态做出准确评估,为开展个体化治疗提供更多参考依据。

  • 标签: 血清标志物 血清标志物检测 丙型肝炎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 于 20 17 年 11 月 --20 18 年 11 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 54 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 ELISA 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 2 周后复查。结果: 2 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 0.03U/mL 。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疫苗接种对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检测结果的影响。方法于2017年11月--2018年11月本院儿科收治的新生儿54例作为本次研究中的观察对象,均接种乙型肝炎疫苗,然后采集新生儿血液,用ELISA方法检测乙型肝炎表面抗原,若存在反应,2周后复查。结果2周后重新采血检测,血清乙型肝炎表面抗原低于0.03U/mL。结论接种乙型肝炎疫苗,会让少部分新生儿乙型肝炎表面抗原反应呈弱性,并不是乙型肝炎病毒感染。

  • 标签: 乙型肝炎 疫苗接种 表面抗原 检测
  • 简介:摘要乙型肝炎是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引起的一种传染病,以肝脏炎症坏死为主,可引起多种器官的损坏。在国内外均位居各种常见病、多发病之首,主要侵害儿童及青少年。其发病因素繁多,病理机制复杂,治疗甚为棘手,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健康和生命。到目前为止,除了以早期的疫苗接种进行有效预防外,在临床治疗方面,以现代医学为主的各种医学在治疗乙型肝炎时都没有一种理想的药物或方法。如何有效治疗乙型肝炎已经成为有待解决和迫在眉睫的问题,国内外医学界一直致力于研究乙型肝炎的病因病理及其治疗方法,并作为共同攻关的医学研究课题。

  • 标签: 藏医,乙型肝炎,治疗
  • 简介:

  • 标签:
  • 作者: 陈凤
  • 学科: 医药卫生 > 药学
  • 创建时间:2019-04-14
  • 出处:《药物与人》 2019年第4期
  • 机构:四川省眉山市仁寿县妇幼保健院陈凤乙型肝炎是一种传染性强、对身体危害性大的疾病。为了身体健康,必须要在平时做到“三注意,三观察,一化验”,就可以及时发现乙型肝炎,开展有效的治疗。所谓三注意,即:注意是否出现乏力以及耐力差现象;注意是否出现食欲差、厌油及经常性腹胀现象;注意是否出现头昏及眼睛干涩现象。三观察,即:认真观察脸部颜色是否出现发黄及色素斑;认真观察口唇是否出现发青现象;认真观察是否出现乳晕颜色变深的现象。当在进行自身检查时,发现存在上述几种现象时,必须要引起注意,及时到专业的医疗机构进行抽血化验乙肝,检测是否感染了乙型肝炎病毒。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评价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在乙型重型肝炎抢救治疗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2012-07至2019-03我院收治的乙型重型肝炎患者33例作为本次评价对象,按照患者入院顺序进行分组,将先入院的1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后入院的17例患者分为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临床常规抢救治疗,观察组患者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对比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同对照组患者数据相比,观察组患者各项生化指标均改善显著,抢救治疗成功率及病毒转阴率均明显提高,两组数据结果对比差异较为明显,经计算统计学意义存在(P<0.05)。结论对乙型重型肝炎患者抢救中采用抗乙型肝炎病毒治疗,可有效提高临床抢救成功率,最大限度确保患者生命安全。

  • 标签: 抗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重型肝炎 抢救治疗 效果评价
  • 作者: 周凤莲
  • 学科: 医药卫生 > 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
  • 创建时间:2019-03-13
  • 出处:《中国保健营养》 2019年第3期
  • 机构:(资阳市人民医院检验科四川资阳641300)【中图分类号】R473.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7484(2019)03-0053-01心脏是人体最重要的器官之一,它和动脉、静脉、毛细血管组成机体的循环系统,是血液循环的动力器官,其节律的收缩和舒张,使血液在血管里循环流动,保证各器官和组织得到充分的血液供应,以获得氧和各种营养物质,并带走代谢的终产物如二氧化碳、尿素和尿酸等,使细胞维持正常的代谢和功能。心肌损伤是指伴心肌细胞坏死的疾病,多由心脏缺血所致,包括急性心肌梗死(acutemyocardialinfarction,AMI)、心绞痛和心肌炎等,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是冠心病发展到严重阶段的一种类型,在我国发病率逐年增加,是临床上常见的急危重症之一,及早诊断和治疗是提高疗效、改善预后的关键。其诊断除根据临床症状和体征外,主要依靠实验室检查。心肌损伤标志物是指当心肌细胞损伤时,可大量释放到血液中的特异性物质,检测其在血中浓度的变化可反映心肌损伤及其程度,可以为急性心肌梗死及其他伴有心肌损伤疾病的早期诊断、疗效观察提供极有价值的信息,同时也是目前临床评估病情和判断预后的灵敏指标。目前临床上反映心肌缺血损伤的主要生化标志物包括心肌酶和心肌蛋白。1心肌酶谱1.1血清天门冬氨酸转氨酶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又叫谷草转氨酶(GOT),广泛分布于人体各组织,肝脏、骨骼肌、肾脏、心肌内均含量丰富,红细胞内AST约为血清的10倍,溶血会使其测定结果偏高。在急性心肌梗死发生后6-12小时血清AST水平升高,24-48小时达到峰值,大概持续5天到1周,随后会降低。由于其不具备组织特异性,敏感性也不高,其单纯升高不能诊断心肌损伤,当今学术界已不主张将其用于急性心肌梗死的诊断。1.2血清乳酸脱氢酶及其同工酶乳酸脱氢酶(lactatedehydrogenase,LD)是葡萄糖无氧酵解中调节丙酮酸转化为乳酸的极重要的酶,广泛存在于肝脏、心脏、骨骼肌、肺、脾脏、脑、红细胞、血小板等组织细胞的胞质和线粒体中。发生心肌损伤时,心肌细胞膜破裂,线粒体、胞质内物质外漏到细胞间液及外周血中。LD和LD1在急性心肌梗死发作后8-12小时出现在血中,48-72小时达峰值,LD的半衰期为57-170小时,7-12天恢复正常,如果连续测定LD,对于就诊较迟、CK已恢复正常的AMI患者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