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在脑血管疾病二级预防中的临床效果及对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我院收治的87例脑血管病患者按照随机分层分组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患者均给予常规预防措施,观察组在常规预防基础上给予小剂量阿司匹林,观察两组患者血小板最大聚集率(MAR)、Essen卒中风险量表评分及复发率。结果观察组四种诱导剂MAR的变异系数及Essen量表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复发率为6.4%(3/47),对照组复发率为12.1%(4/3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显著改善患者血小板聚集,降低心血管事件风险及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孕期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子痫前期再发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在杭州市妇产科医院有子痫前期病史及重度子痫前期病史、且符合口服阿司匹林适应证的早孕患者36例为研究组。再将研究组随机分为A组(14例)、B组(22例)。同时招募无子痫前期及重度子痫前期孕妇51例为对照组。在孕12周后给予A组孕妇口服阿司匹林50~100 mg/d。B组、对照组孕妇不给予阿司匹林。比较不同组孕妇的分娩孕周、剖宫产、胎盘早剥、子痫前期、产后出血、妊娠期高血压疾病发生率等妊娠结局及尿蛋白情况,并分析不同组新生儿结局。结果B组孕妇子痫发生率[40.91%(9/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0.00%(0/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9.872、12.031,均P<0.05)。B组孕妇剖宫产率[22.73%(5/22)]明显高于A组[7.14%(1/14)]及对照组[5.88%(3/5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8.072、10.810,均P<0.05)。A组、对照组孕妇孕周[(42.78±1.32)周、(43.14±1.17)周]与B组孕妇[(35.08±2.03)周]相比明显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3.765,P<0.05)。A组、对照组的出血量[(217.62±19.85)mL、(211.37±18.56)mL]较B组[(233.05±22.37)mL]更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873,P<0.05)。B组新生儿的Apgar评分[(6.03±0.54)分]明显低于A组[(9.58±0.86)分]、对照组[(9.73±0.85)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9.037,P<0.05)。A组、对照组生长受限[7.14%(1/14)、5.88%(3/51)]、早产的发生率[7.14%(1/14)、5.88%(3/51)]明显低于B组[22.73%(1/22)、15.00%(3/2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0.651、14.040、11.715、13.602,均P<0.05)。三组新生儿死亡及出血性疾病的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2.020、3.606,均P>0.05)。结论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在孕12周时给予50~100 mg/d的阿司匹林口服,一定程度上能够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病,值得在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小剂量阿司匹林预防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的效果。方法选择2016年12月-2017年12月医院接收的妊娠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孕妇144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孕妇72例。观察组孕妇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照组孕妇使用等剂量安慰剂。对比两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机率,并对比两组孕妇产后出血量。结果观察组孕妇发生妊娠期高血压的机率为11.11%,低于对照组孕妇的38.89%(P<0.05)。观察组孕妇产后出血量为(135.68±15.42)ml,少于对照组孕妇的(162.46±18.97)ml(P<0.05)。结论对具有妊娠期高血压高危因素的孕妇,使用小剂量阿司匹林能有效预防疾病的发生,对母婴健康有积极的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小剂量阿司匹林对子痫前期高危孕妇母婴结局的影响。方法选择甘肃省甘谷县人民医院2014年5月—2017年5月110例子痫前期高危孕妇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各55例孕妇的观察组和研究组,给予对照组孕妇安慰剂进行常规治疗,给予观察组孕妇阿司匹林进行治疗,对比两组孕妇的子痫前期发生率和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窘迫率、剖宫产率。结果观察组子痫前期总发生率5.45%(3/55)低于对照组21.82%(12/55),P<0.05;观察组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窘迫率、剖宫产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将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治疗子痫前期高危孕妇,可有效降低子痫前期的发生率,降低新生儿窒息率、新生儿窘迫率、剖宫产率的发生率,临床效果显著。
简介:摘要目的总结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片(25mg-~100mg/d)致上消化道出血的临床分析及防治对策。方法调查同期非食道静脉曲张性出血患者122例,根据出血前是否正在服用阿司匹林片分为两组ASP组28例(出血30次)与非ASP组94例(出血98次),回顾分析两组间的临床特点。结果ASP组上消化道出血者,平均年龄(64.5±5.4)岁,高于非ASP组(43.5±15.4)岁,胃溃疡和胃粘膜病变发生比例(64.3%)高于非ASP组(26.6%)(P<0.01),57.1%患者出血前有诱因。出血量、Hb两组间无差异,止血时间(平均3.7d)长于非ASP组(平均(2.4d)(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ASP是老年患者上消化道出血的主要原因之一,其中胃部病变发生比率较高,止血所需时间较长,口服ASP时加强胃粘膜的保护、控制诱因有望预防上消化道出血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