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中国传统道德文化的根源与发展过程来考察“为人民服务”的行为规则,则“为人民服务”是在传统文化根基上发育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的一个典型话语中国传统文化中“仁爱”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道德动机,“舍得”思想是“为人民服务”的行为智慧,“无为”思想给“为人民服务”的行为选择提供了一种方式。共产主义社会倡导“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则是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人生境界。“为人民服务”的话语体系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得到进一步丰富发展。

  • 标签: 为人民服务 共产主义 中国化典型话语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的过程,经历了五四运动前后中国人本话语的兴起,以及国外发生的两次堪称马克思主义史上的重大人本话语转向,但人本话语长期未能在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中扎根。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改革开放重启现代的大门,迎来中国20世纪80年代初的人道主义思潮,推动了主流意识形态的人本话语转向,中共十六届三中全会前后提出的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是这次转向的重要标志。中国当代人本话语面临着对中国传统文化及现代性困境的双重超越,其出路是回到马克思,实现人本话语从抽象的人到现实的人以及从解释世界到改变世界的飞跃。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人本话语 现代性
  • 简介:一、教育学史上“中国”意识的三次觉醒(一)多重冲突中的觉醒与探索(1901—1949)教育学引进初期,教育学者颇多学贯中西的学术名家。因他们自身文化传统内在力量的充盈,因此对西方教育学的引入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批判意识。在传统与现代、西方与本土、理论与实践、理想与现实等多重矛盾冲突中,许多先觉起来的中国学者开始产生了明晰的“中国”意识。这种意识通过两种途径表达出来:第一,走“本土教育研究”之路。第二,走“教育学的本土改造”之路。

  • 标签: 教育学中国化 西方教育学 批判意识 话语 文化传统 理论与实践
  • 简介:摘 要:伴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马克思主义中国肩负着理论宣传与学术研究两大基本职能。马克思主义中国产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必然要求有能够与这两大职能相匹配的话语体系。职能不同,其相应的话语体系也必然不同。但在现有的境况下,政治话语往往同时承担了学术话语的职能,使得马克思主义中国理论成果的科学性无法充分展现。要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知识自觉”,更加充分地展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价值,更好的进行理论宣传教育,就必须思考如何转换的问题。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体系 转换
  • 简介:明清时期,伊斯兰教汉文著述大量出现,汉语伊斯兰教在很多非基本信仰问题的思考与表述上,表现出明显的中国特色。清代后期,以蒋湘南与蓝曦为代表的伊斯兰教学者,系统利用熟悉的易学资源阐释汉语伊斯兰教思想。其中蓝曦在《天方正学》中,发展了王岱舆、马注等人已经开始的以回释儒的传统,大量利用卦气说、伏羲画卦说、易象说与太极化生宇宙说一套易学话语系统,作为建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的重要资源,这可以看作易学在清代的一个发展。这种情况的出现和中国思想史上格义的传统、易学强大的阐释空间、伊斯兰教思想和中国传统思想本身的沟通之处、汉语伊斯兰教思想明显有苏非气息等因素有关。

  • 标签: 《天方正学》 易学 以回释儒 伊斯兰教中国化
  • 简介:英国撒切尔夫人最近说,中国不会成为世界超级大国,“因为中国没有那种可以用来推进自己的权力、从而削弱我们西方国家的具有国际播撒性的学说。今天中国出口的是电视机而不是思想观念。”她从西方中心主义立场看中国,认为中国的知识体系不能参与世界知识体系的建构,不能成为知识生产的大国。换言之,即使中国在巨大的经济崛起中充其量也只能成为一个物质生产大国,在精神文化生产和创新乃至输出上仍然是个无需重视的小国。这就告诉我们,西方人不太看重一味地提升物质财富和金钱暴发,而更看重一个大国参与国际事务的能力和文化输出的力度。一文何处去:从去中国到再中国在我看来,一个能够广泛地影响世界的大国,一定是一个思想家辈出,在参与世界知识体系建构的知识生产中,不断推出新的整体性思想体系的国度。更直接地说,就是不再拼凑他国的思想文化的百衲衣,而是以中国经验中国元素建构的社会生活理念和生命价值观,成就自己文化形象的整体高度和阔度———必须在人类文化价值观上,拥有影响和引导这个世界前进的文化力量。可以从三个方面透视。其一,要破除对西方的仰视心理,对西方目前存在的诸多“现代性弊端”加以质疑,对那类缺乏反思地不断追随西方现代性,将中国作为论证西方理论...

  • 标签: 中国化 再中国 化再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既是中国革命的客观历史产物,也是中国共产党政治选择的结果。综观“马克思主义中国”的实践,意识形态选择的主观性与话语实践的客观性统一、话语反映权力的可能性与权力决定话语的必然性统一,以及话语目标设定与话语实践语境的历时性差异,是这一话语的三个主要特征。这一话语的价值在于标识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历史维度,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本土文化的互动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并且为中国共产党政权建设的合法性提供了理论依据。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中国共产党 话语
  • 简介:马克思主义在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中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这决定了其在中国的过程中实现话语体系转化,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可能的,其可能性体现在对世俗社会的人文关注,对理想社会的追求,以及对沟通世俗和理想的实践的重视。毛泽东通过对中华民族文化传统中优秀元素的继承和发展,对中国民俗文化和社会心理的吸收融合,时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话语素材的加工提炼,创立了具有中国风格的马克思主义话语。这应该成为我们今天继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时代、大众的宝贵经验.

  • 标签: 毛泽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体系 转化
  • 简介: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体系的变迁,是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探索中国革命与建设道路的鲜活写照。概括地说,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体系的转换始终紧扣着时代主题,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体系的创新紧密结合实践需要,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体系的建构彰显了当代中华民族特色。我们及时总结马克思主义中国话语体系变迁中的思维规律,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反思,这是21世纪新时期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现实之需和逻辑必然。

  • 标签: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话语体系 变迁 反思
  • 简介:中国佛教的制度建设往往具有滞后性与非系统性。滞后性与非系统性的结果最终只能指向“中国”向度。在这一制度中国的过程中,东晋的道安、庐山慧远及南山律宗创始人道宣、禅宗的百丈怀海、天台宗知礼和遵式等等,都作出了各自的贡献。在佛教仍然能够保持其主流文化之重要组成部分的地位之时,佛教制度的中国革新仍然能够遵循在“契理契机”前提下的“与时俱进”。而在元代之后,随着中国佛教逐渐“边缘”与“民间”,中国佛教制度便同时背离了“契理契机”与“与时俱进”的原则,佛教无论在教义方面,还是在各种制度方面,都停滞不前了。

  • 标签: 中国化 佛教制度 佛学思想 宗教信仰
  • 简介: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历经两次历史性飞跃,形成了"革命"和"建设"两大话语体系,并以其思想内容的继承性、表达方式的大众性、根本旨趣的实践性和终极价值的人民性等鲜明特性,表征了中国社会的历史进程和发展理念,指引着中国改革前进的方向。面对日趋激烈的国际关切和质疑,不断提升其大众认同度,扩大其国际影响力,强化其内生创新性,是中国马克思主义话语体系的未来发展走向。

  • 标签: 中国 马克思主义 话语体系
  • 简介: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经过漫长的依附、冲突、适应和融合后,到隋唐形成了中国的佛教,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主要组成部分。从佛教的中国中国的佛教这一过程,既可看作是中国传统文化对异质文化的开放和包容,也可看作是佛教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弥补和完善。佛教使中国传统文化的信仰从模糊走向确立,理想世界由彼岸走向此在,社会人格由外在压抑走向内在自由。

  • 标签: 佛教 道教 儒家 中国化
  • 简介:戏剧作为一种借助演员表演搬演故事的舞台演出形式,是世界范围内出现的历史悠久、广受各地民众喜闻乐见的艺术类型。从广义上讲,戏剧可以指称通行于世界戏剧舞台上的任何戏剧类型,不管是发端于古希腊的悲剧和喜剧的西方戏剧,还是流行于东方戏剧舞台上的中国戏曲、日本歌舞伎、印度梵剧以及朝鲜唱剧等等,都可以笼统地冠其名为戏剧。但是,由于东西方的戏剧形式、观念和名称都是有很大不同的。为了标示东西戏剧的差异,狭义的戏剧是专指西方戏剧,

  • 标签: 民族化 中国化 戏剧类型 话剧 舞台演出形式 世界范围
  • 简介:<正>辞书中国问题,有着丰富的内容。本文试就辞书中国与向国外借鉴、中国与国际的关系问题,提出一些看法。要编好中国的辞书,当然要继承我国辞书编纂的优良传统,这是一方面。另一方面,还需要借鉴外国的辞书编纂。编写中国的辞书要借鉴外国辞书,乍看起来似乎是矛盾的。解放前我国出版的一些辞书受外国的影响很大,给人们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因而要求中国。现在提出借鉴外国辞书,这不能

  • 标签: 中国化 国际化 汉语辞书 辞书编纂 外国 语文词典
  • 简介:西方文论的中国是文论"他国"规律的重要表现形式。在中国文化严重西化甚至"失语"的危机时刻,如何利用"他国"的规律,实现西方文论中国中国当代文化、当代文论的重要任务。借鉴王国维、钱钟书等前辈以中融西、激发文论新质的宝贵经验,当下西方文论中国的基本路径可以概括为:清晰地认识中西文论的异质性;根据需要将西方文论与中国当下的文学实践相结合;文化过滤和创造性误读;以我为主对西方文论加以创造性地吸收。

  • 标签: 西方文论 中国化 路径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