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32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32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24例痊愈,4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3例,截肢率9.4%,死亡率3.1%。B组28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3.1%,死亡率3.1%。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观察高压氧(HBO)治疗下肢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对患肢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将经腔内血管重建后的重症下肢缺血患者72例(80条肢体)随机分为HBO组和常规组,每组40条肢体。HBO组除接受高压氧治疗外,其它治疗措施两组完全相同。检测不同时间患肢血液内氧代谢、乳酸脱氢酶(LDH)、肌酐(Cr)、pH值,测定踝肱指数(ABI),观察患肢情况。结果不同时间点HBO组的氧代谢水平、LDH、Cr、pH值及ABI与常规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4h内常规组有5条患肢、HBO组有1条患肢出现筋膜室综合症行切开减压。结论下肢动脉缺血再通后,早期HBO治疗能显著提高氧含量,改善微循环障碍、抑制组织水肿,降低肾功能损害、促进肢体缺血后再灌注损伤的修复。
简介:摘要目的对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行腹部急救策略的探讨。方法资料选自本院2012年10月—2014年2月收治的行腹部手术且有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的患者31例,作为研究对象,在对患者进行腹部急诊手术的同时给予针对性的药物,以控制患者的血压及心肌缺血情况,再对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及围术期舒张压、收缩压、心率等指标的变化情况作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的腹部急诊手术均顺利完成,而患者的诱导前静注药物5min后,SBP、DBP、HR等指标明显下降,静注药物25—30min后SBP、HR又升至原来水平;诱导后30min给予硝酸甘油静脉滴注后,患者SBP、DBP指标有明显下降,且药效维持了30min及以上,但患者的HR指标无明显变化;术毕拔管后给予静注药物,患者的SBP、DBP、HR等指标有明显下降,且下降情况至少维持有20min。结论临床上对重度高血压伴心肌缺血患者行腹部急救手术时,应该在围手期科学、合理地应用艾司洛尔、佩尔地平、硝酸甘油等药物进行辅助治疗,以能有效降低患者的血压,减缓心率增快,改善心肌耗氧,最终促进手术的顺利性,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简介:摘要总结97例重度卵巢过度刺激综合征患者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经验。通过系列积极对症治疗和精心护理,认真做好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尽量避免此严重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评价膝下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Percutaneoustransluminalangioplasty,PTA)治疗重症下肢缺血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60例患者,采用膝下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形术治疗患肢。其中,男性患者40例,女性患者20例。平均年龄(66±10)岁,根据患者病变部位选择手术方法,膝下动脉病变首选PTA,合并髂股动脉病变则同时进行血管重建,结果髂股动脉重建术一期均成功。手术主要并发症为小腿血肿4例(6.7%),膝下截肢4例(6.7%),患者随访时间平均为(16±10)个月,患者一期通畅率为58.3%,25条肢体发生再狭窄(41.2%),其中10条肢体再次接受外科干预,二期畅通率为75.0%,总的救肢率93.3%。结论膝下动脉球囊扩张血管成行术是治疗重症下肢缺血安全且有效的方法,值得进行临床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探讨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神经行为发育的影响。方法选取2010年4月-2012年4月济源市妇幼保健院收治的90例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5例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治疗组45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辅以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比两组患儿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患儿的DQ值和Gesell各能区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患儿,两组对比差异明显,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应用多巴胺联合纳洛酮治疗对中重度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临床效果显著,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行为的发育情况,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1,6二磷酸果糖(FDP)治疗中重度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IE)的疗效。方法采用病例对照研究,将97例中重度HIE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及14d后头颅CT检查情况,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治疗组临床总有效率89.90%,明显优于对照组64.58%(x?=8.78,P<0.005),头颅CT检查正常率82.22%明显高于对照组57.14%(x?=6.52,P<0.025)。结论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FDP治疗可明显提高中重度HIE的疗效。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研究动员后PBMC治疗糖尿病其下肢动脉缺血性的疾病治疗机制以及疗效。方法选取2011年1月到2011年12月在本院接受治疗的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的患者50例(为观察组),另外选取非糖尿病性的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患者60例(为对照组),接受研究的两组人员都行骨髓干细胞的动员后自体PBMC移植治疗。并计数两组动员之前与之后PBMC数以及CD34+,再观察研究两组治疗之前、治疗之后七天以及治疗之后四个月的临床疗效的评分(组织缺损、冷痛以及无痛行走距离、静息痛)。结果其两组人员治疗之后的四个月其组织缺损、冷痛以及无痛行走距离、静息痛的评分比质量之前更低,P小于0.05;观察组动员前PBMC治疗其糖尿病下肢动脉缺血性疾病其疗效显著。结论其动员后自体单个核细胞的移植对于治疗糖尿病性下肢动脉的缺血性疾病有着非常好的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重度支气管哮喘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将2011年3月~2014年2月本院内科住院治疗的120例重度支气管哮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各60例。两组患者均以整体护理为基础,对照组按常规的健康教育模式进行健康宣教,观察组使用健康教育护理路径进行健康宣教。结果观察组患者住院天数为(15.0±3.4)d与对照组(21.8±6.1)d相比,住院时间显著缩短(P<0.01)。观察组患者健康教育知识掌握程度和护理质量满意度也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的个体化护理理念,提高了治疗效果,取得了患者的认可,值得在临床推广和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探讨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脑血管病的临床特点、诊断和治疗,改善母儿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3年10月收治的12例重度子痫前期并发HELLP患者的一般情况、临床表现、孕周、年龄、孕产次、病情程度、产前检查及治疗措施、妊娠结局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下肢骨折术后并发深静脉血栓(DVT)形成的预防及护理方法。方法对65例下肢骨折术后患者予物理预防加低分子肝素预防,确诊者增加尿激酶、华法林等抗凝治疗。结果65例中3例经彩色多普勒检查或下肢深静脉造影确诊。经治疗后3例患者双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检查显示血栓消失,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对下肢骨折术后患者,在应用药物治疗的同时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可以取得很好的预防和治疗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