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治疗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64例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急诊行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并术中尿激酶动脉内灌注,术后抗凝、溶栓,其中32例术后常规给予药物治疗(A组),32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仪治疗(B组)。结果A组24例痊愈,4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3例,截肢率9.4%,死亡率3.1%。B组28例痊愈,2例有间歇性跛行,死亡1例,截肢1例,截肢率3.1%,死亡率3.1%。结论对于急性下肢动脉缺血患者,手术后加用间歇性压力梯度治疗是目前治疗急性下肢动脉缺血的有效方法。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下肢动脉缺血(ALLI)的治疗策略和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1月至2009年12月收治的ALLI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ALLI130例,包括急性动脉栓塞82例和急性动脉血栓形成48例。单纯全身溶栓和抗凝治疗12例,Fogarty导管取栓81例,行取栓及动脉旁路术15例,9例行导管性溶栓,骨筋膜室切开减压27例。一期截肢13例;死亡9例,死亡率为6.9%,二期截肢8例;总体截肢率为19.3%(21/109)。吸烟史、合并糖尿病和起病时间超过24小时是影响保肢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尽早开始治疗ALLI和选择适当的治疗方法有助于提高疗效。
简介:目的探讨急性下肢缺血的治疗方法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07年1月~2012年1月治疗69例急性下肢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急性动脉栓塞14例,动脉硬化闭塞基础上继发急性血栓形成50例,血栓闭塞性脉管炎3例,不明原因2例。根据病情采用:动脉切开Fogarty导管取栓8例,人工血管旁路17例;球囊扩张成形/支架置入15例;置管溶栓后进一步行腔内治疗12例;低位静脉动脉化2例;单纯药物治疗9例;I期截肢6例。结果12例(17.4%)治疗成功,50例(72.5%)治疗好转,1例(1.4%)治疗无效。57例(82.6%)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3~62(平均26.4)个月,42例症状不同程度改善,7例Ⅱ期截肢,5例死于心、肺疾病。结论急性下肢缺血早期诊断与及时采用合适的治疗方法是治疗成功的关键。
简介:目的探讨下肢缺血动脉重建后再灌注损伤的原因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总结了78例(92条下肢)急、慢性缺血病例的治疗经验.结果动脉重建术79条下肢,PTA4条下肢,动脉切开取栓术9条下肢,小腿中段增粗0.8~3.7cm,平均1.8cm;大腿中段增粗1.9~5.6cm,平均增粗3.3cm.超过4cm有7例,其中5例作筋膜室切开.死亡3例,1例死于急性肾功能衰竭,2例死于急性心肌梗塞.结论下肢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导致累及多器官的综合征,其损伤程度与术前缺血程度呈正相关性;氧自由基清除剂在再灌注损伤的预防和治疗上有重要作用;全身动脉硬化是影响预后的重要因素.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bFGF生长因子治疗后肢缺血兔的剂量关系。方法将48只后肢缺血的兔模型分成四组(每组12只)分别注射rh-bFGF5μg,10μg,20μg和缓冲溶液。处死前均采用DSA技术观察肢体侧支血管形成,计数侧支血管数。处死动物后取股内侧肌肉制作标本,进行毛细血管密度、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检测。结果(1)注射10μg和20μgbFGF后血管造影可见骨骼肌内、外侧有大量小血管形成。(2)10μg和20μg治疗组微血管密度和微血管/肌纤维束比值较对照组明显增高(P<0.01)。结论rh-bFGF可有效促进兔缺血肢体血管新生。
简介:摘要介绍一例下肢血管缺血性溃疡患者的护理。主要内容包括病人的伤口护理、皮肤护理、营养护理、药物不良反应的观察等。经过2个月的护理,患者伤口感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创面范围较前缩小。
简介:目的探讨治疗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的最佳外科治疗手段。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2010年10月我科收治的26例下肢慢性缺血合并急性血栓形成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单纯采用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组(10例)与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组(16例)的疗效。结果随访时间1~114个月,单纯股动脉切开术组中的截肢率为70%(7/10),3例1年内需行血管旁路手术;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重建手术组的手术均获成功,13例(81.3%)患者症状好转,3例因旁路血管闭塞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肢缺血表现,其中2例保守治疗后症状消失,仅1例术后需再次行血管旁路手术,无截肢病例。结论股腘动脉切开取栓联合动脉重建手术的疗效优于单纯股动脉切开导管取栓术,但要重视股深动脉在恢复下肢血供中的作用,必要时加行股深动脉成形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