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1病例报道患者,男,44岁。因右面部肿块1个月于医院就诊,行CT检查发现右侧上颌窦肿块,于2015年9月4日入院。右侧面部颧骨下方可触及约4cm×4cm×3cm的略韧肿块,无压痛。鼻腔检查未见异常,颈部无异常。CT显示右侧上颔窦前壁大小约3cm×2cm×2cm肿块,内有钙化斑块(图1)。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残根误入上颌窦及拔除的治疗方法。方法选择2014年6月至2016年1月期间在本院牙科治疗残根误入上颌窦的43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均运用“跳跃”体位改变(posturechange)方法,使进入了上颌窦的残根,随体位改变而转变上颌窦内位置,从而使残根掉入口腔内,并从拔牙创颊侧做梯形瓣,带蒂腭瓣旋转90度来修复瘘口,观察两组患者术后恢复情况。结果43患者均采用“跳跃”的方法,转变残根位置,使残根从上颌窦内掉出,一期带蒂腭瓣旋转90度来修复瘘口效果良好,2周拆线后患者腭瓣均存活。43例患者均在术后11~14周成功行烤瓷桥的修复,缺失牙齿修复效果良好,无并发上颌窦感染者。结论根据上颌窦解剖特点,运用体位改变的重力的作用,可使残根顺利从上颌窦内取出,该方法较为简单、安全、痛苦少,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拔牙导致上颌窦穿孔的临床治疗进行分析,为临床选择治疗方式提供依据。方法选择我院口腔科2016年8月-2017年7月收治的16例拔牙致上颌窦穿孔患者作为本次的研究对象,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分析其治疗措施和治疗效果。结果本组16例上颌窦穿孔患者中,有14例患者实现穿孔一期愈合,无上颌窦炎的发生,平均愈合时间为(4.4±1.3)周;其中2周愈合患者8例,占50.0%,4周愈合患者5例,占31.25%,6周愈合患者1例,占6.25%。本组2例穿孔未愈患者并发上颌窦炎,通过行额粘骨膜瓣旋转瓣修补术和上颌窦根治术进行治疗,患者伤口愈合。本组16例患者中,保守治疗14例,治愈率为87.50%。结论对拔牙所致上颌窦穿孔患者应采用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以减少上颌窦感染的发生,以免影响愈合。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1月—2016年1月在我院行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的45例患有上颌窦病变的患者(67侧),观察其治疗效果。结果治疗后,45例患者中显效的有38例,占比为84.4%,有效的有5例,占比为11.1%,无效的有2例,占比为4.5%,治疗总有效率为95.5%。术后发生鼻腔黏连的3例(6.7%),鼻泪管损伤的1例(2.2%),上颌窦口闭塞的2例(4.5%),眶纸板损伤的1例(2.2%),并发症的发生率为15.6%,经鼻腔泪囊吻合术治疗鼻泪管损伤后痊愈,眶纸板采用保守治疗后痊愈,其他患者经过治疗后明显改善。结论鼻内镜上颌窦开放术的治疗效果显著,尽量减少了对患者的上颌窦的损伤,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
简介:已有大量文献报道了上颌窦提升效果的可预期性。通常使用种植体存活率来评估手术结果.入选的评价标准中通常包括至少负重1年这一条。本回顾的评价标准将负重时间增加为3年.以观察之前报道的短期保留率还能否得到维持。进行电子检索并对获得的文献用特定入选标准进行筛查(最重要的是至少有3年的回访记录)。结果中包括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18篇(共6500颗种植体.2149名患者).穿牙槽嵴顶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文献共7篇(共1257颗种植体.704名患者)。统计得出:在至少3年负重后.种植体存活率分别为937%(侧壁开窗上颌窦底提升术)及972%(穿牙槽嵴顶上颔窦底提升术)。值得关注的是失败病例中.80%发生于第1年内.931%发生于3年内.可以算出.种植在已有3年负重以后失败的概率=种植3年失败率(63%)×3年后失败发生率169%)=0.43%。相比系统前瞻性研究的结果而言.本系统综述的结果认为.采用低层次证据的研究结果不足以采信。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窦区微创骨挤压技术在上颌后牙区种植修复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颌窦区后牙缺失伴骨高度不足病例42例。上颌窦剩余牙槽骨高度为6.6mm(4.8~7.6mm)。进行微创骨挤压技术抬高上颌窦底同期植入59枚Replace和BLB种植体,平均抬高上颌窦底3.7mm(2~5mm)。手术后6~8月进行上部结构修复术,通过临床口腔检查和X射线检查观察牙种植体的稳定性、种植体周围骨量改变及骨结合情况,随访期为12.5月(6.5~15.1月)。结果观察期内种植体存留率为98.31%,58枚种植体成功负载,骨结合状况良好,种植体稳定,无不良自觉症状。1枚种植体术后40d脱落术中2枚种植体发生上颌窦黏膜穿孔,穿孔率为3.39%,术后当天与术后6月X射线显示上颌窦内种植体周骨高度平均增加2.3mm(1.8~3.7mm)。边缘骨丧失平均为1.2mm(1.0~1.7mm)。结论应用微创骨挤压技术同期进行牙种植术,手术操作步骤简单,并且可以取得较高的成功率。
简介:目的探讨上牙槽后动脉(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位置关系,为上颌窦底提升术等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2015年6-12月,对10%甲醛溶液固定的1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的PSAA进行解剖,观察PSAA的走行特点.分别以上颌窦底、牙槽嵴顶为参照面分为上颌窦底组、牙槽嵴顶组,以上颌第二、第一磨牙和上颌第二、第一前磨牙为标志点,分别测量PSAA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的距离.结果PSAA由上颌动脉进入翼腭窝前发出,沿上颌骨体颞下面下行,发出分支与上牙槽后神经伴行进入牙槽孔;继而在上颌体内或上颌窦黏膜外经过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尖上方呈弓形向前上内走行,并发出分支止于上颌磨牙及前磨牙牙槽突颊侧牙根和黏膜.PSAA在上颌第二磨牙、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处与牙槽嵴顶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15.57±0.53)mm、(16.07±0.30)mm、(18.96±0.43)mm、(21.27±0.61)mm,与上颌窦底的平均距离逐渐加大,分别为(6.68±0.26)mm、(7.26±0.34)mm、(8.54±0.45)mm、(9.81±0.43)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PSAA在由上颌第二磨牙向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走行过程中,与上颌窦底和牙槽嵴顶的距离均在上颌第二磨牙处最短,与上颌第一磨牙、上颌第二前磨牙、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距离逐渐加大,准确测量PSAA在不同标志点与上颌窦底、牙槽嵴顶间的距离,为临床口腔外科相关手术提供可靠的解剖学依据,有助于减少术中PSAA的损伤.
简介:摘要本组42例上颌骨(窦)癌瘤的病例,都未作创面粘膜瓣或皮瓣的修复,均靠粘膜的自然生成修复。方法,回顾分析了我科自1998-2010年间,上颌骨(或窦)癌瘤行上颌骨全切术4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3例,女19例,年龄40-72岁,平均54岁,均达到较为满意的效果。结果,患者术后创面自然生成修复满意,无感染坏死,术后随访12年,除未作放化疗且侵犯部分颅底晚期1例存活3年,41例患者存活均超过5年,8例超过8年,3例超过12年,手术时间40-70分钟,平均55分钟。出血600-800ml,38人输血400ml,4人输血600-800ml(包含颈清出血)颈清时作颌外动脉的灌注化疗,部分患者作适度放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上颌前牙外伤后不同固定方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选择2014年7月-2017年7月就诊于本院儿童口腔科的牙外伤患者,符合纳入条件的137例连续病例。随机采用(A)正畸舌侧扣和0.25mm金属丝结扎、(B)带钩金属夹板和0.4mm金属丝结扎、(C)直丝弓托槽和圆弓丝、(D)0.2mm结扎丝对折三次形成麻花丝后用树脂粘结进行固定,观察4组患者治疗后的临床疗效。结果A组在有效固定患者数、牙龈指数、操作时间、材料脱落牙数及舒适指数等综合方面显著优于B、C、D组(P<0.05)。结论正畸舌侧扣结扎固定是一种更高效舒适、易操作的松动前牙固定方法。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特点及定位方法。方法经CBCT确诊为上颌前牙区多生牙的63例患者85颗多生牙为研究对象,分析多生牙的数目、形态、大小、生长方向及其与邻近组织的关系。结果63例患者年龄5~14岁,男女比例为3.851,其中42例(66.7%)为单颗多生牙,69颗(81.2%)位于11、21之间,49颗(57.6%)为Ⅱ型,锥形53颗(62.4%),多生牙的长度4.0mm~22.0mm,平均为12.65mm,牙冠宽度3.0mm~9.8mm,平均为5.46mm,牙根无弯曲64颗(75.3%),倒置阻生42颗(49.5%)。结论CBCT能精确定位上颌前牙区多生牙;多生牙应早期发现早期治疗。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上颌骨复合性损伤的病例特点、救治方法及临床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152例上颌骨复合型损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在152例患者当中,有2例患者在抢救中就已经死亡,其余的150例患者当中治愈率为32.67%。上颌骨闭合性骨折的治愈率要比开放性骨折的治愈率更高,而内固定手术治疗的效果要比保守治疗的效果更好,一期手术的治愈率明显要比二期手术的治愈率更高。结论上颌骨复合性损伤患者之所以抢救不成功是因为抢救中出现了出血和窒息的情况,在治疗效果方面通常会受到接受治疗的时间、手术的方法和治疗的方法的影响,所以对患者要尽早的实施坚强内固定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