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采取分型的方式来对副溶血性弧菌流行优势型、溯源、亲缘关系等情况进行分析,给感染源追踪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此次收集了食品来源VP607株,病人和食物中毒VP480株,对这些菌株进行了血清分型,并采取了PFGE基因分析和ERIC基因分析,对感染源追踪,了解其溯源和亲缘关系等情况。结果来自食品来源的607株菌株共分成了10个血清群,有30株无法进行分型,分型率是94.64%,06群和05群为流行优势株;来自病人和食物中毒的480株菌株分成了6个血清群,03群为流行优势株。海产品VP分成了PFGE型29个,病人和食物中毒菌株PFGE型为12个。261株不同来源的VP分出42个ERIC基因型。结论采取不同的分型方式来进行VP分型有不同的结果,各自的分型都有其特点,基因分型是具有最高敏感度,最高特异性,最高分辨率的分型方式,临床中对副溶血性弧菌溯源进行分析有助于临床更好的针对性用药治疗。
简介:目的比较分析嘉兴市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的血清型、毒力基因和分子分型特征。方法采用血清学和分子生物学方法对63株副溶血性弧菌分离株进行血清型分布、毒力基因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携带以及ERIC-PCR分型研究。结果食物分离株tdh和trh均为阴性,患者分离株大部分为tdh阳性trh阴性;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分布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70%的血清型为O3:K6和80%的ERIC-PCR型别为1型。结论食物分离株和患者分离株毒力基因的携带情况不同,血清型和ERIC-PCR型别,食物分离株较为分散而患者分离株较为集中。
简介:目的研究广州市副溶血性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食物中毒流行病学特征,为中毒诊断及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广州市1997—2007年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故报告登记表和中毒样品的检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VP食物中毒有逐年上升趋势;共发生97起,中毒人数2201人,无死亡病例,VP中毒起数和人数分别占同期微生物性食物中毒的35.66%和35.51%,罹患率为18.40%;高发时间是第二、三季度(5—10月份);中毒原因主要是食品生熟交叉污染;熟肉制品、水产品为主要中毒食物;潜伏期为7~23h(平均15h),腹部阵发性绞痛为首发症状,继发腹泻、呕吐,小部分中毒者有轻中度发热;菌株血清分型以O3∶K6为主(占66.67%)。结论VP是广州市食物中毒的主要致病因素,有必要完善食源性疾病及其致病菌的监测。
简介:摘要目的建立TaqManTM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测方法,为食物中毒快速准确的定性检测及食品中副溶血性弧菌染菌率的调查提供手段。方法通过分析,最终选择tlh基因作为目的基因,在Genebank进行中查找多条TLH基因序列,并利用DNAssist软件进行同源性分析,选取相对保守区段,用BeaconDesigner软件自行设计引物和TaqManTM探针,并利用核酸提取试剂盒煮沸法制备基因组DNA,通过对TaqManTM实时荧光PCR缓冲液浓度、Mg2+浓度、dNTP浓度、Taq酶浓度、引物浓度和探针浓度等反应条件的优化,初步建立副溶血性弧菌的TaqManTM实时荧光PCR快速检测方法。结果选取的tlh基因同源性达到98.9%以上(13/1234),同源性好。通过对各实验条件的优化,得到副溶血性弧菌TaqManTM实时荧光PCR的最佳反应条件,初步建立TaqManTM实时荧光PCR检测副溶血性弧菌的快速检验方法。结论TaqManTM实时荧光PCR检测灵敏度高、特异性好,而且检测周期短,能提高副溶血性弧菌的检出率和检测准确性。
简介:摘要目的对一起食物中毒事件分离的菌株进行病原学分析。方法参照《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副溶血性弧菌检验》(GB4789.7-2013)、《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沙门氏菌检验》(GB4789.4-2010)、《食品微生物学检验志贺氏菌检验》(GB4789.5-2012)等相关标准对72份样本进行副溶血性弧菌检测。结果就诊的61例患者中,按病例定义认定为疑似病例者10人,可能病例10人,确诊病例25人,排除16人,主要症状为发热17.8%(8/45);腹痛91.1%(41/45);腹泻100%(45/45),腹泻次数最多11次/日;恶心46.7%(21/45);呕吐60.0%(27/45),头痛15.6%(7/45);头晕15.6%(7/45)。无危重症病例,所有现患病例经补液、抗菌和对症治疗病情好转,现已全部出院。结论依据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表现、食品卫生学调查结果和实验室检测结果,按照《食品安全事故流行病学调查技术指南(2012年版)》、《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WS/T81-1996),认定本次事件为副溶血性弧菌食物中毒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