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分析上海市闵行地区溶血弧菌临床和食源性分离株的分子流行病学特征,了解本地区溶血弧菌的流行规律。方法对2007—2010年临床来源菌株(食物中毒患者和散发腹泻病例)以及食源性样品中分离的184株溶血弧菌进行血清分型、耐热直接溶血素基因(tdh)和耐热相关溶血素基因(trh)检测。对102株临床来源O3:K6型菌株及41株食源性样品来源株,应用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进行分子分型和溯源分析。结果在调查的52起溶血弧菌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引起的有46起(88.5%),tdh阳性、trh阴性的O4:K8血清型引起的有5起(9.6%)。在散发腹泻病例中,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O4∶K8和O3∶KUT菌株分别占60.3%(38/63)、19.0%(12/63)和15.9%(10/63)。41株食源性样品株分属9种O血清群,未见O3∶K6和O4∶K8血清型菌株,而且tdh和trh均为阴性。PFGE聚类分析显示闵行地区食物中毒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遗传关系密切相关的优势流行克隆,散发腹泻患者O3∶K6分离株中存在着与食物中毒优势株相同谱型,而所有食源性样品分离株与临床患者来源株亲缘关系都较远。结论临床和食源性样品来源的溶血弧菌在血清分型、毒力基因和分子特征等方面存在显著差异,一大群遗传关系密切、tdh阳性、trh阴性的O3∶K6血清型菌株在闵行地区呈优势流行。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血清型 毒力基因 脉冲场凝胶电泳 同源性 食源性致病菌
  • 简介:为建立食品中副溶血弧菌(VP)的PCR检测方法,选取tl基因作为靶序列设计一对引物,用该引物对14株从国内食品中分离的溶血弧菌(经传统方法验证)和30株非溶血弧菌进行PCR扩增,并用此方法对人工污染食品进行检测.扩增片段表现出极好的特异性,对人工污染的冷冻虾仁、沙丁鱼的检出限为10CFU/g,且与传统方法结果吻合.该方法适宜于食品中副溶血孤菌的检测.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PCR技术 检测方法 分子生物学
  • 简介:摘要:目的: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并对其进行验证。方法:依据国家标准法GB4789.7-20133《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溶血弧菌检验》优化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然后对样本进行盲样检测。结果:编号为xj01盲样未检出溶血弧菌,编号为xj02盲样检出溶血弧菌。结论:本研究优化的食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检测方法可以准确检测食品中的溶血弧菌

  • 标签: 食品 副溶血性弧菌 检测方法 优化 验证
  • 简介:[摘要] 目的 查明一起由聚餐引起的食物中毒事件的传染来源、传播途径和危险因素,并提出针对性的防控建议来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方法 制定病例定义并开展病例搜索,根据流行曲线和餐次叉生分析推断可疑暴露餐次,通过病例对照研究分析风险菜品,开展环境卫生学调查,采集样本进行细菌培养检测。结果 77例病例以腹痛(94.81%)、腹泻(88.31%)等症状为主;流行曲线和叉生分析提示本起事件为间歇同源暴露;在病例粪便(100%)和肛拭子(45.45%)中均检出溶血弧菌;通过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分析结果,结合环境卫生学调查发现酱拌牛肉(OR=3.8,95%CI:1.39-10.39)是风险菜品。结论 该事件是由于清洗宰杀螃蟹的容器与盛放卤制熟牛肉的容器混用导致溶血弧菌交叉污染引起的食物中毒。

  • 标签: []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病例对照研究
  • 简介:溶血弧菌(Vibrioparahaemolyticus,VP)作为浙江省食物中毒的重要病原菌,广泛分布于近海岸的海水、海底沉积物和贝类中。本文结合预测微生物学和微生物风险评估的方法,针对浙江省生食牡蛎中的溶血弧菌开展定量风险评估,包括危害识别、危害特征描述、暴露评估和风险特征描述等4个部分。将暴露评估分为捕获期和捕获后2个模块,推测因食用VP污染的生牡蛎而导致疾病发生的危险,并对各相关因素进行高级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夏季牡蛎中的VP密度最高,达到2.28lgg^-1;未采取缓解措施时春、夏、秋、冬四季因生食牡蛎引起的VP平均感染率分别为8.76×10^-5g^-1、2.30×10^-3g^-1、2.08×10^-4g^-1、2.53×10^-7g^-1;采用温和的热处理、冷冻处理和快速冷藏等3种缓解措施,其中温和的热处理效果最好,可以使危险性最高的夏季感染率降低4个数量级,其余两种措施效果相似,约下降2~3个数量级。

  • 标签: 生食牡蛎 副溶血性弧菌 风险评估 浙江省
  • 简介:摘要:目的 按 2016年江苏省食品微生物及其致病因子监测方案要求,我实验室对水产品检测溶血弧菌和单核细胞增生李斯特氏菌。方法 按食品安全国家标准进行增菌、分离、生化鉴定及 BD全自动微生物鉴定药敏系统。结果 在一活鲈鱼中同时检出溶血弧菌和李斯特氏菌。 结论 外环境存在致病菌的风险较大,不管是酒店食堂还是家庭都要做到生熟砧板、食具分开,避免交叉污染,避免致病菌感染而患病。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食物中毒事件发生规律,探索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在食物中毒事件的应用,为处理同类事件提供参考。方法对11例病例全部进行个案调查,抽取共同进餐的23名未发病人员作为对照,开展病例对照研究,描述发病情况,分析可疑暴露食品。结果经分析,病例组和对照组烤鸭食用情况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食物均无统计学意义,推算平均潜伏期为13.3小时,病例粪便检出溶血弧菌。结论经流行病学调查分析,确定该起事件为副溶血弧菌食物中毒事件,可疑致病食品为烤鸭。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事件 流行病学调查
  • 简介:摘要目的对某村发生的一起食物中毒进行实验室分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并按照霍乱防治手册1、GB/T4789—20082、GB/T4789—20033的方法对剩余食物、菜板菜刀涂抹物、患者大便、肛拭进行实验室检测。结果剩余食物2份、大便3份、肛拭4份均检出溶血弧菌,同时又在1份剩余食物和一份肛拭中检出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讨论本次食物中毒是由溶血弧菌和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混合污染造成的,有关部门要加强对农村宴席的管理以及加强对流动厨师的卫生知识宣传;实验室检验要结合流行病学调查的具体情况,进行多项可疑病源菌的分离,以免漏诊。

  • 标签: 食物中毒 副溶血性弧菌 侵袭性大肠埃希氏菌
  • 简介:【摘要】食物中毒的调查是一项综合性、较为复杂和根据疾病变化不断调整的系统工作,该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病人的潜伏期、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救治,在公共卫生管理突发事件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了试述,分析,总结。

  • 标签: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调查 病例 实验室结果
  • 简介:【摘要】食物中毒的调查是一项综合性、较为复杂和根据疾病变化不断调整的系统工作,该工作的重点是根据流行病学特点、病人的潜伏期、临床症状、结合实验室结果,依据《食物中毒诊断标准及技术处理总则》对食物中毒事件进行调查、取证、救治,在公共卫生管理突发事件中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对此,本文就一起细菌性食物中毒进行了试述,分析,总结。

  • 标签: 食物中毒 食品安全 调查 病例 实验室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为了解我市动物性水产品受溶血弧菌的污染情况,确保人民的身体健康。方法通过采用溶血弧菌的国标检验方法对抽样监测的288份动物性水产品进行检测。结果288份样品中共检出溶血弧菌122份,检出率为42.36%。结论通过抽样检测发现我市动物性水产品中副溶血弧菌检出率比较高,应加强对此类产品检验监管力度,提示市民不要生食动物性水产品,要吃煮透动物性水产品。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动物性水产品 分析
  • 简介:溶血弧菌是一种嗜盐性海洋微生物,广泛分布于近岸海水、海底沉积物和海产品中,是引起我国细菌性食物中毒危害的首要食源性致病菌,特别是在一些沿海城市由该菌引起的食物中毒占细菌性食物中毒总数的比例高达60%以上。该菌也是北京市食物中毒主要病原菌之一,为了解北京市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污染状况,2006年7-8月对市场出售的不同类型的海产品共52件进行了溶血弧菌的污染调查,结果报道如下。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监测 海产品
  • 简介:摘要目的为明确2010年7月31日发生于大连市某宾馆的一起食物中毒的病因与来源。方法流行病学调查与病原细菌的分离鉴定。结果采集现患病例肛拭子6份、呕吐物1份、粪便1份;厨师肛拭子和手拭子各4份;外环境标本3份(菜刀1份,砧板1份,操作台1份);留样食品标本12份。在4份病人标本(3份肛拭子、1份粪便)、留样食品辣炒蚬子等5份样品中检出溶血弧菌。结论根据流行病学调查及实验室检验结果,判断本起食物中毒为食用被溶血弧菌污染的辣炒蚬子引起。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食物中毒
  • 简介:目的研究从海水中分离出的溶血弧菌的致病性。方法毒力实验组35只清洁级昆白小鼠随机分为4组:腹腔注射溶血弧菌为实验组,阳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标难金黄色葡萄球菌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为腹腔注射无菌生理盐水。伤口感染组:35只SPF小鼠,腿部致伤后随机分为4组:实验组(浸泡含有细菌的人工海水)和阳性对照组(含有标准金黄色葡萄球菌、标准大肠杆菌),阴性对照组(浸泡无菌人工海水)。观察小鼠一般状况,进行血常规检查、血培养、脏器培养,4d后活杀小鼠,取脏器进行病理检查。结果毒力实验组:一只鼠腹腔注射细菌悬液12h后血培养阳性,解剖脏器压印细菌培养阳性。伤口感染组:伤口浸泡菌液后,感染阳性率为100%,血液及脏器细菌培养阳性率为10%。病理学检查伤肢横纹肌组织有大量嗜中性粒细胞浸润,蜂窝织炎性反应,感染的严重程度相当于阳性对照组,阴性对照组无炎性反应。结论自海水中分离出的溶血弧菌在10°CFU/ml时,具有感染能力,可致鼠伤口感染和败血症。

  • 标签: 沿海 副溶血弧菌 致病能力 小鼠 金黄色葡萄球菌 大肠杆菌
  • 简介:摘要溶血贫血(hemolyticanemia)是指红细胞遭破坏致使其寿命缩短,且溶血程度超过骨髓造血代偿能力时所引起的贫血。临床表现特点是贫血、黄疸、脾肿大、网织红细胞增高,骨髓幼红细胞增生。当骨髓造血功能足以代偿红细胞的破坏时,可不发生贫血称为溶血疾病。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了解溶血弧菌引起食物中毒的原因及状况。方法按GB/T4789.7-2008方法进行对溶血弧菌的检测。结果142份食物中毒者的样品中共检出60株溶血弧菌,占污染菌的42%。结论溶血弧菌污染较为明显的为海产品,应作为关键控制食品加以管理。

  • 标签: 副溶血弧菌 食物中毒
  • 简介:溶血弧菌是一种广泛分布在海洋中致病性中温嗜盐微生物,人们食用带菌海产品常引起食物中毒,本研究通过对几种易于实施的食品消毒剂及常用食品消毒方法在虾仁样品中的应用试验进行了研究,得出不同消毒剂对菌作用的规律性。结果,用氯制剂对样品虾中弧菌的杀菌作用受介质虾影响较大,通过测定有效氯变化规律及相应的抗菌试验得出有二方面的原因,一是由于样品中有效氯的降低,二是虾样品介质对菌质细胞的保护作用,从而增强了弧菌对消毒剂的抵抗力;有壳虾体

  • 标签: 副溶血性弧菌 常见 消毒剂 有效氯 冷冻 抗菌试验
  • 简介:摘要血液是由血细胞和血浆两部分组成的红色黏稠混悬液。正常成人血量占体重的7%~9%,成人平均血量5L左右,其中血浆约占55%,血细胞约占45%。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血液通过循环系统与全身各个器官组织密切联系,参与机体呼吸、运输、防御、调节体液渗透量和酸碱平衡等各项生理功能活动,维持机体正常新陈代谢和内外环境平衡。在病理情况下,各器官组织的病变可直接或间接地引起血液发生相应的病理变化。因此血液常规检验不仅是诊断各种血液病的主要依据,而且也可为其他系统疾病的诊断和鉴别提供重要依据。

  • 标签: 血液 溶血性 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讨论溶血贫血的检查。方法对采集到的样本进行经验。结论临床上有急性或慢性溶血贫血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有贫血、红细胞破坏增多、骨髓代偿性增生及红细胞有缺陷或寿命缩短的证据,此时可以肯定溶血贫血的诊断。

  • 标签: 溶血性贫血 检查 检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