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DSA技术是一种先进的数字影像技术,该技术在医学中的应用具有较高的安全性和可靠性。目前,我国很多医院都配备了 DSA设备,它在临床医学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其操作也越来越简单。但是由于设备自身的局限性,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仍然会遇到很多问题,如果不能及时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 DSA设备的正常运转和使用寿命。因此,本文针对 DSA设备在使用过程中遇到的一些问题,如图像质量下降、图像采集困难、图像噪声大、图像模糊等进行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地解决措施,从而提高 DSA设备的使用效率和安全性。另外,本文还探讨了 DSA设备在实际应用中的技巧和注意事项。希望通过本文能为相关从业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DSA接入治疗晚期肿瘤病人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接诊的晚期肿瘤病人40例,对其进行DSA介入治疗,包括24例肝癌患者,有22例使用多种不同化疗药物治疗。总结治疗效果。结果本次研究中有24例肝癌病人,10例胃癌病人,6例直肠癌病人,治疗总有效率为90%,本次治疗中有2例弥漫性肝癌病人和2例胃癌病人治疗无效死亡。结论对于无法手术的晚期肿瘤病人使用就DSA介入治疗能够明显控制肿瘤生长,延长病人的生存时间,对于手术后的晚期肿瘤病人进行DSA辅助治疗,能够在减少化疗药物副反应的情况下,提高治疗效果,因此,DSA治疗晚期肿瘤值得推广使用。
简介:目的探讨三维DSA显示子宫动脉(uA)开口位置的价值。方法选择90例接受子宫动脉栓塞术患者,经导管分别选择人左、右髂内动脉,行三维DSA血管造影,然后对图像进行三维后处理,每间隔5°旋转,采集三维图像,观察UA最佳显示角度范围;统计uA起源及开口角度,以臀上动脉开口为定位点,测量UA开口距臀上动脉开口距离。结果在对侧斜位和同侧斜位〉30°~60°显示uA开口最好;116支(116/180,64.44%)UA起源于髂内动脉前干;33支(33/180,18.33%)起源于臀下阴部干;17支(17/180,9.44%)起源于阴部内动脉;10支(10/180,5.56%)起源于髂内动脉主干;4支(4/180,2.22%)起源于臀上动脉。uA与起源动脉夹角0-30°为19支,占10.56%(19/180);〉30°~60°70支,占38.89%(70/180);〉60°~90°74支,占41.11%(74/180);〉90°~120°8支,占4.44%(8/180);〉120°~150°5支,占2.78%(5//180);〉150°~180°4支,占2.22%(4/180)°UA开口至臀上动脉开口距离为3.04~18.31mm,平均(11.71±4.28)mm。结论三维DSA可较好地显示子宫动脉起源、开口角度以及距臀上动脉的距离。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DSA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辅助肝动脉灌注、栓塞,并结合 CT、甲胎蛋白等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 DSA造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DSA的早期症状有4种:27例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正常。肝动脉和门脉在局部切除后发生了变化,肝脏的残余动脉形态较为规整,末梢血管数量增加,在切缘处出现条片或环状染色。血管并发症:10个。并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可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的早期显影。肝内肿瘤的复发/转移:10例.切缘肝动脉末端再发多见杂乱无章,有团块或串珠样的肿瘤染色;肝内的复发/转移以单一或多个结节或团块的形式出现。经碘油乳剂栓塞后,血管紊乱消失,碘油沉淀明显。疑似复发/转移:3名患者。结果显示,肝动脉末梢增加的杂乱无章,碘油未见显著沉淀。DSA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6.8%.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早期 DSA表现多样,能更好的区分术后的正常改变、血管并发症和复发、转移,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 DSA介入治疗在原发性肝癌手术中的临床特征。方法对50例原发性肝癌患者进行辅助肝动脉灌注、栓塞,并结合 CT、甲胎蛋白等检查结果,对不同类型的 DSA造影特点进行分析。结果: DSA的早期症状有4种:27例患者在手术后恢复正常。肝动脉和门脉在局部切除后发生了变化,肝脏的残余动脉形态较为规整,末梢血管数量增加,在切缘处出现条片或环状染色。血管并发症:10个。并有肝动脉-门静脉瘘,可见门静脉分支或主干的早期显影。肝内肿瘤的复发/转移:10例.切缘肝动脉末端再发多见杂乱无章,有团块或串珠样的肿瘤染色;肝内的复发/转移以单一或多个结节或团块的形式出现。经碘油乳剂栓塞后,血管紊乱消失,碘油沉淀明显。疑似复发/转移:3名患者。结果显示,肝动脉末梢增加的杂乱无章,碘油未见显著沉淀。DSA对肿瘤的诊断正确率为96.8%.结论:原发性肝癌手术后早期 DSA表现多样,能更好的区分术后的正常改变、血管并发症和复发、转移,从而为介入治疗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 探讨数字减影全脑血管造影术(DSA)的应用与有效护理方式,证明在DSA全脑血管造影术中实施有效护理,可显著减少并发症,提高护理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中国肾移植受者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n DSA)产生规律及分析产生针对特定位点的新生供者特异性抗体(DQ DSA)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20年1月在海军军医大学附属长海医院接受肾移植的470例受者的临床资料,其中dn DSA阳性受者36例,通过横断面研究观察受者产生的dn DSA的针对性位点数量及其MFI值,对比分析各位点dn DSA的受者数量及强阳性受者比例之间的差异,初步观察dn DSA的产生规律,并将dn DQ DSA阳性受者与dn DQ DSA阴性受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应用卡方检验、秩和检验等方法进行统计学分析,找寻导致dn DQ DSA产生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排除术前PRA阳性、移植失败、失访受者后共纳入肾移植受者470例,产生dn DSA者36例,发生率36/470(7.36%),各dn DSA位点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其中DQ位点最多为19例(52.8%),且强阳性比例最高(P<0.001)。将全部dn DQ DSA阳性受者作为观察组(19例),随机选取dn DQ DSA阴性受者作为对照组(38例),对两组进行单因素分析,发现两组在性别、诱导方案、输血史、移植病史等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DQ位点错配数是产生dn DQ DSA的相关因素(P=0.003)。结论dn DQ DSA是中国肾移植受者群dn DSA主要组成部分,DQ位点应作为影响参数纳入中国人体器官分配与共享系统肾脏匹配算法,以降低dn DQ DSA发生率,改善预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