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作为中国传统文化重要组成部分的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深厚的历史积淀和鲜明的地域特色,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中发挥着"文化育人"的重要作用。地方历史文化具有思想政治教育的属性,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开展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有利于破除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和文化虚无主义思潮对大学生的影响,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和文化观。四川省在地方历史文化资源上有明显优势,可以利用红色革命文化资源加强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利用历史名人文化资源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利用红色旅游基地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教学,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丰富多彩校园文化活动相融合,推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与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相融合,促进四川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在高校"文化育人"中发挥更好的效果。
简介:鹿是中国审美文化的重要元素,美丽的丽(麗)即与鹿有关。而"N级编码"理论则是叶舒宪先生提出的用以打通史前文化文本与当代文学文本之关系的文化理论。中国从古至今的鹿文化也可以用"N级编码"理论来分析:首先,亚欧大陆早期文化中有许多鹿的形象。其次,汉字"麗""禄"等字与鹿有关。再次,《史记》等典籍中有"逐鹿中原"等记述。最后,当代有《白鹿原》《鹿鼎记》等作品。鹿之所以能产生如此深远的影响,这主要与它的角有关:一方面,鹿角在早期人们心中具有"再生"的强大生命力。另一方面,角在早期文化中往往与"冕"相关。鹿角的这两种属性在古代王者的身上得到了统一:新王即位一般要"加冕",由此代表神授的"新生"政权的产生。
简介:本文主要探讨尪公信仰在台湾的多元发展,特别是地域性和宗族性上的发展脉络,并对台北木栅忠顺庙的祭祀活动进行概述,以及探讨地方共同的宗教信仰与文化记忆传承。尪公是先民在台北地区屯垦时最重要的信仰神祇之一。早期台北地区的屯垦移民多数以务农为主,因此每当农作物受到虫害造成大量损失,先民无计可施时,便会举办尪公绕境仪式来驱除虫害。除驱除虫害外,尪公也是一位武神,早期先民与原住民作战都会先祭拜尪公,祈求带来胜利。本研究通过考察台北木栅忠顺庙后发现,尪公信仰在台北地区有地方传统文化上的记忆,但随着台北的都市化、居住群体改变,以及农业社会转变为工业社会形态后,让原本具有驱逐虫害功能的神祇信仰文化逐渐消失殆尽于台北地区。对此笔者尝试探讨具传统与地方特色的尪公信仰文化如何延续地方共同宗教的信仰及城市文化记忆的传承。
简介:我国天主教从明末开教四百年来,教会管理大权一直被外国势力所控制。这种殖民主义统治状态,不仅在政治上是不能容忍的,从神学上讲也是站不住脚的。唯其如此,我国神长教友数百年来曾为争取中国教会顺利传扬福音应有的权利和地位,为及早改变这种辱国害教的殖民主义路线,做过艰苦卓绝的斗争,结果得到的却是打击和压制。1919年五·四运动的反帝爱国烈火燃遍全国时,本笃十五世发出的《夫至大》通谕,许下外国传教士要把地方教会的管理权交给当地神长,要任命本地主教;1926年为了安抚人心,庇护十一世在中国民主革命的高潮中,发表《上任初》的宗座公函,要中国神长教友对外国传教士捐弃前嫌,重申《夫至大》的许诺,
简介:当前的贵州正处于工业化加速、城乡关系深刻调整的进程之中。这就决定了贵州的改革实践是发达地区已完成的改革的集中再现,也是一个多重关系叠加、时空深度压缩的典型,对观察改革、研究改革具有样本意义。本文深入解剖贵州改革实践中的“顶云经验”“湄潭经验”“塘约道路”“三变改革”等进入中央决策层的改革经验,揭示了中国共产党遵循改革辩证法,推动地方改革经验化和改革经验地方化,实现地方改革与顶层设计的双重变奏的探索历程,深刻反映了中国共产党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高度实践自觉和理论自觉。进一步统筹推动改革辩证法的逻辑展开和实践展开,要充分发挥地方政府改革的积极性,汇聚起上下互济的改革动力流;要树牢历史唯物主义观念,保护并引导好群众的改革热情;要充分重视改革辩证法“落实”的中间环节,推动蓝图变为现实;要把强制性改革与诱致性改革有机结合,进一步降低改革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