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预防PICC置管机械性静脉炎的护理方法和结果。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医院接收的PICC置管患者80例,进行充分的术前准备、健康教育、局部湿热敷护理,并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统计患者发生机械性静脉炎的几率。结果所有80例PICC置管患者中,共有3例发生静脉炎,发生机率为3.75%,其中包括2例Ⅰ级静脉炎(2.50%),1例Ⅱ级静脉炎(1.25%),总体发生几率较低。结论在PICC置管过程中,采取有效的护理方法进行预防性护理干预,能够延长PICC置管时间,降低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机率,降低患者痛苦,为患者疾病治疗提供更大帮助。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分析探讨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及护理措施。方法选取于2015年6月-2017年1月期间在我院行化疗和PICC置管术治疗的恶性肿瘤患者82例,并11随机分为参照组和实验组各41例,对常规护理和护理干预的临床应用效果进行对照研究。结果参照组中发生Ⅰ度、Ⅱ度、Ⅲ度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分别有5例、4例和2例,总发生率为26.83%;实验组中发生Ⅰ度、Ⅱ度、Ⅲ度机械性静脉炎的患者分别有2例、1例和0例,总发生率为7.3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理干预应用于PICC置管术后机械性静脉炎的预防中具有显著的效果,值得大力推广。
简介:目的探讨水胶体敷料对肿瘤患者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防治效果。方法选取2014年3月—2015年3月于某院接受PICC的100例恶性肿瘤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采用水胶体敷料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和对照组(给予湿热敷进行PICC置管处护理),各50例,比较两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舒适度及护理操作时间。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分别为4.0%(2/50)、22.0%(11/50),观察组患者机械性静脉炎等级低于对照组,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皮肤刺激、活动限制及肢体暴露发生率(分别为0、2.0%、0)均低于对照组(分别为10.0%、14.0%、16.0%);观察组和对照组护理人员操作时间分别为(2.8±1.1)、(35.2±7.4)min,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水胶体敷料护理,可有效降低PICC置管所致机械性静脉炎的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减轻护理工作量。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及护理干预。方法选择2015年2月-2017年2月医院静脉输液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患者10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择静脉输液未发生静脉炎的患者104例作为对照组。对所有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通过对比研究分析患者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危险因素,并总结相关的护理干预措施。结果观察组患者在高渗药物、病情严重、多次穿刺、针头输液器污染、年龄、液体量、输液时间等方面,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高渗药物、病情严重、多次穿刺、针头输液器污染、年龄、液体量、输液时间等因素是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主要危险因素,应采取有针对性的护理措施进行护理,以降低患者发生输液性静脉炎的几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化疗性静脉炎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的表达水平检测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6年6月-2017年12月期间30例化疗性静脉炎患者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30例正常人群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血清TNF-α、IL-8和IL-4、IL-10水平。结果化疗性静脉炎患者TNF-α、IL-8水平随静脉炎分级的增高而升高;IL-4及IL-10随静脉炎的分级增高而减少。结论TNF-α、IL-8和IL-4、IL-10参与静脉炎的发生,是重要的细胞炎性因子,在静脉炎患者患者与健康人之间有明显差异,是重要的细胞炎性因子,其水平的变化对判断静脉炎的病情程度、治疗效果和预后具有重要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并探讨优质护理预防静脉输液所致静脉炎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2016年10月~2017年3月我院90例静脉输液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5例患者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45例患者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静脉预防知识评分、静脉炎发生率、护理满意度评分。结果护理后观察组治疗环境(8.98±1.23)分、护理技术(9.32±1.25)分、健康教育(9.66±1.25)分、服务态度(8.97±1.65)分、护理效果评分(9.55±1.46)分及静脉预防知识评分(26.98±2.36)分均高于对照组(5.36±1.23)、(6.68±1.45)、(7.23±1.45)、(6.98±1.45)、(7.23±1.14)、(18.32±1.25)分,静脉炎发生率(2.22%)明显低于对照组(2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静脉输液患者实施优质护理,能够有效降低静脉炎发生率,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值得临床进一步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预防与护理。方法选取100例我院收治的妇产科手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将所有患者随机编入常规组(n=50)和综合组(n=50)中,对常规组患者施加常规预防和护理措施,对综合组患者施加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比较两组患者术后预防及护理情况,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结果综合组患者静脉膜损伤、并发症发生率、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复发率均要低于常规组患者(P<0.05);综合组护理满意度高于常规组患者(P<0.05)结论综合预防和护理措施在应用在妇产科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中效果显著,能有效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和疾病复发率。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低浓度地塞米松管内用药对预防PICC置管所致的机械性静脉炎是否有效。方法选择120例置入PICC的住院患者,随机分成两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两组均严格按照PICC操作规程置入导管。在置管前,对照组用生理盐水40ml,浸泡时间≥2min;观察组用0.125mg/ml地塞米松溶液40ml,浸泡时间≥2min。结果对照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3.4%,观察组的静脉炎发生率为1.6%,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观察组静脉炎发生在置管后25~72小时为62%,对照组为100%;两组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差异无显著意义。结论PICC导致的机械性静脉炎多发生在置管后25~72小时,低浓度地塞米松管内浸泡对PICC导致的静脉炎有很好的预防作用。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针对妇科临床中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实施护理处置的有效方法,为临床实践中有效改善优化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的护理处置效果,构筑和提供基础支持表障条件。方法择取2013年4月-2015年6月时间阶段,我院妇产科临床实践过程中收治的46例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全部研究对象均严格来源于同一时间阶段之内到我院妇产科接受手术治疗处置的1633例患者群体之中,在综合性考量关注患者的发病引致因素和基本临床表现指征背景之下,为患者具体实施系统有效的溶栓治疗干预和抗凝治疗干预,同时为患者组织实施系统有效的护理处置干预过程,以支持和促进患者能够有效且顺利地获取到最优化的治疗护理处置效果。结果引致妇产科产后患者发生静脉内膜组织损伤结果的主要原因,涉及了注射抗癌药物、使用抗生素类药物、使用包含高渗透性液体的刺激性药物等。在具备血栓栓塞性疾病既往病史的妇科临床患者群体之中,其静脉血栓疾病在整个妊娠生理期过程中的发生可能性介于4.00%~15.000%之间。在针对临床妇产科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实施系统有效的治疗护理处置背景之下,能够促进患者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临床症状表现特征完全消除,且在后续组织实施的持续2个月~6个月的跟踪随随机访问调查过程中,没有发现复发病理和临床并发疾病报告病例。结论针对临床中收治的产后下肢血栓性静脉炎患者组织实施系统科学有效的治疗护理处置,对于保障和支持患者切实获取到良好优质的治疗护理处置效果,优化提升患者的整体性生存质量,具备不容忽视的支持保障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