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目的:分享提高菌药物治疗用药前送检率经验。方法:以2021年6月至2022年5月期间到我院住院治疗的1725例患者作为常规组的研究对象,以2022年6月至2023年5月期间到我院住院治疗的1725例患者作为研究组的研究对象,对常规组患者提供常规干预,对研究组患者提供综合干预,对比两组的干预效果。结果:研究组接受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发生医院感染的患者医院感染诊断相关病原学送检率、接受两个或以上重点药物联用的住院患者联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等均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采用综合干预的方式对医务人员进行管理,这种方式有助于提升抗菌药物治疗用药前送检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标签: 抗菌药物治疗 综合干预 常规干预 送检率 干预效果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凝聚胺法合并微柱凝胶法在提高-c检出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入的10例不规则抗体筛查阳性者作为研究对象,在征得患者知情同意下进行微柱凝胶法以及凝聚胺法合并微柱凝胶法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比较。结果两种检测方法抗-E检出率均为1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抗-c检出率相比较,凝聚胺法合并微柱凝胶法高于微柱凝胶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凝聚胺法合并微柱凝胶法能够在原有基础上大幅提高-c的检出率,弥补微柱凝胶法漏检抗-c的不足,值得在今后临床工作中推广使用。

  • 标签: 凝聚胺法 微住凝胶法 抗-c检出率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提高肿瘤药物摆药效率及减少溢出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回顾分析的方式,于2022年3月我院开展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措施,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实施常规摆药流程管理为对照组,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实施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措施为实验组。比较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对抗肿瘤药物相关知识掌握能力评分,统计摆药效率及溢出次数,工作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工作人员在抗肿瘤药物种类、储存要求、环境安全、摆放要求、消毒管理、使用方法、药物禁忌知识掌握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摆药效率高于对照组,溢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对提高肿瘤药物摆药效率及减少溢出,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提高摆药效率 减少溢出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提高肿瘤药物摆药效率及减少溢出的效果分析。方法:本研究以回顾分析的方式,于2022年3月我院开展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措施,于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实施常规摆药流程管理为对照组,2022年3月至2023年2月实施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措施为实验组。比较管理前、后工作人员对抗肿瘤药物相关知识掌握能力评分,统计摆药效率及溢出次数,工作人员对管理的满意度。结果:实验组工作人员在抗肿瘤药物种类、储存要求、环境安全、摆放要求、消毒管理、使用方法、药物禁忌知识掌握能力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实验组摆药效率高于对照组,溢出次数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实施抗肿瘤药物摆药流程的优化管理,对提高肿瘤药物摆药效率及减少溢出,效果理想,值得临床推广。

  • 标签: 抗肿瘤药物 提高摆药效率 减少溢出 效果分析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巴林特小组活动在降低抗肿瘤药物配置不合理率,减少职业暴露,提升职业生活质量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我院静脉药物配置中心26位临床护士作为本研究参与对象,随机将其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实施医院培训和常规管理,观察组实施巴林特小组培训模式,对比两组抗肿瘤药物配置不合理率、职业暴露发生及职业生活质量情况。结果观察组不合理配置数明显低于对照组;在经皮肤接触和经呼吸道吸入相关职业暴露中,观察组职业暴露数明显低于对照组;观察组QNWLS得分高于对照组,尤其工作家庭平衡、工作环境这2个维度提高效果显著,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巴林特小组活动对提升职业生活质量有积极作用,可有效提高肿瘤药物配置质量,减少职业暴露发生,可作为职业防护培训的新模式,值得临床应用。

  • 标签: 巴林特小组 药物配置 护理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分析应用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对抗肿瘤用药优化的影响和价值。方法 将我中心2018年3月~2020年11月期间收集的在我市二级及二级以上医疗机构接受诊治的146例肿瘤患者临床资料纳入本次实验研究,根据随机抽样法将146例肿瘤患者分成两个小组(对照组73例、研究组73例),分别行常规用药管理和药物安全管理,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观察,并对比其不良反应发生率、住院时间和满意度情况。结果 对照组共出现20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27.40%,研究组共计6例不良反应,总发生率为8.22%,低于对照组(P

  • 标签: []药品不良反应 抗肿瘤药 用药优化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药剂科参与用药对提高菌药物合理用药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1年07月-2022年07月本院84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开展研究,随机平均分为对照组42例,行常规用药指导,观察组42例,行药剂科参与用药管理,比较两组管理效果。结果 观察组的住院费用、抗菌药物费用、抗菌药物使用时间和特殊药物使用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在应用抗菌药物时落实药剂科管理,能够有效提升用药合理性。

  • 标签: 药剂科 抗菌药物 合理用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提高肿瘤药物配置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抗肿瘤药物配置时实施常规药物配置质量管理,观察组在抗肿瘤药物处方配置时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抗肿瘤药配置情况。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后,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药物配置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PDCA循环 抗肿瘤药物 配置质量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PDCA循环在静脉用药调配中心提高肿瘤药物配置质量中的应用。方法  参与本次研究的100例患者,均为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期间,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患者,采用数字分组法,平均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对照组在抗肿瘤药物配置时实施常规药物配置质量管理,观察组在抗肿瘤药物处方配置时实施PDCA循环质量管理,对比两组抗肿瘤药配置情况。结果 经过两种不同的管理后,观察组不合理用药情况以及药物配置差错率均低于对照组,组间数据统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静脉用药调配中心 PDCA循环 抗肿瘤药物 配置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 分析多方法提高菌药物治疗前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方法 选取我疾控中心合作医院2020年01月-2021年03月间10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常规干预方式,并作为参照组,选取我疾控中心合作医院2020年04月-2021年07月间100例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采取PDCA循环干预方式,并作为研究组,比较应用效果。结果 研究组微生物检验样本送检率高于参照组(P<0.05),患者平均住院时间短于参照组(P<0.05)。结论 PDCA循环干预方式应用价值更高,提高样本送检率,促进抗菌药物合理应用,提高治疗效率,缩短住院时间,具有推广价值。

  • 标签: 抗菌药物 样本送检率 微生物检验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信息化应用PDCA循环提高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的效果。方法:回顾分析本院2022年7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工作情况,将上述时间段根据应用PDCA循环管理模式的前、后为标准进行分组。2022年7月1日~2022年9月31日为对照组,未实施PDCA循环管理;2022年8月1日~2022年12月31日为干预组,实施PDCA循环管理,对比两组结果。结果:对照组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71.91%(2242/3118),而干预组的送检率为82.98%(2242/3118),组间对比,差异突出(P<0.05;²=5.535)。结论:信息化应用PDCA循环管理能提高临床抗菌药物使用前病原学送检率,值得推行。

  • 标签: 信息化 PDCA循环 抗菌药物 病原学检测 送检率
  • 简介:摘要抗磷脂综合征(APS)是以血栓形成为病理基础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同时有抗磷脂抗体谱(aPLs)的持续阳性。aPLs是诊断APS的关键。目前临床应用的抗磷脂抗体主要包括抗心磷脂抗体(aCL)、抗β2糖蛋白Ⅰ抗体(aβ2GPI)和狼疮抗凝物(LA)。但在临床实践中发现目前仅基于这3种aPLs的APS的实验室诊断标准存在较多缺陷,不能满足临床需求。本文通过总结近年来抗磷脂抗体谱的研究与发展,对IgA型抗体谱、抗β2GPI结构域I抗体等非分类标准抗体在临床应用中的价值进行综述。

  • 标签: 抗磷脂综合征 抗磷脂抗体谱 诊断标准
  • 简介:摘要维持透析病人穿刺动静脉内瘘时,经常会发生血。血可发生在透析过程的任何时候。因此,对本院血透中心的82位每星期1至3次透析,需进行动静脉内瘘穿刺的病人进行回顾性调查,结果发现,反复穿刺同一针眼者,每次穿刺挑痂者,有其他系统出血史(如眼底出血,消化道出血)的病人,每次穿刺极易引起血。所以,护士在穿刺时,进针的角度、力度、速度,特别是如何选择穿刺内瘘血管的针眼,对发生血以后的及时处理就起着重要的作用。

  • 标签: 穿刺针眼 渗血 护理
  • 简介:【摘要】目的 对比借助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使用强度的方式,对于提升抗菌药物应用合理性分析的效果。方法 研究对象71例应用抗菌药物治疗的患者,纳入时间为2021年3月-2023年3月,在2022年3月份开始应用分科分级控制抗菌药物应用强度的方式,比较应用前后的治疗效果。结果 应用后的整体治疗优于应用前,差异存在,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在对抗菌药物管理的时候,应用分科分级控制的方式,可以更好地保证抗菌药物使用的合理性,保证患者的治疗效果,维护患者的身心健康,值得推广。

  • 标签: 抗菌药物应用 分科分级控制 药物使用合理性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肺结核并发低脑病的诱因。方法回顾分析2006年12月至2011年12月,我院确诊的13例肺结核并发低脑病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抗痨药物引起肝损害及胃肠道反应是发生低脑病的诱因。结论诊断明确后早期积极治疗预后较好。

  • 标签: 肺结核 低渗性脑病 诱因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PICC置管后发生顽固液的原因,从而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方法选取医院自2014年5月至2015年5月收入的8例PICC置管后顽固液的患者,对他们的临床护理方法进行回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从而分析得出结论。结果对PICC置管后顽固液的患者的穿刺处加强换药,并且适当的予以加压,有7例患者液的情况得到了有效地控制,故保留PICC导管,但也有1例患者因为没有坚持对穿刺处换药而导致穿刺处依旧液,故予以拔管。结论PICC置管后采取积极有效的护理能够消除顽固液,使得PICC导管可以保留,从而让患者可以顺利的进行后续的治疗。

  • 标签: PICC置管 顽固性渗液 护理体会
  •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PDCA循环法在提高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中的效果。方法 本研究选取2023年1~12月我院收治的80例使用抗菌药物治疗的住院患者,以1~6月作为参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抗菌药物治疗前进行病原学送检,以7~12月作为实验组(40例),使用PDCA循环法,对比两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的病原学送检率。结果 实验组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率较参照组有明显上升,有差异(P<0.05)。结论 在优化医疗实践的过程中,PDCA循环策略是一项强有力的工具,能够促进住院患者接受抗菌药物治疗前病原学送检流程的完善与提升。

  • 标签: PDCA循环法 抗菌药物 病原学送检率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祛瘀湿法在治疗粘连肠梗阻的疗效。方法选择自2016年9月—2017年9月符合研究标准的100例粘连肠梗阻(PostoperativeileusPOI)的患者,采用单盲数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0例),治疗组应用祛瘀湿法中药治疗+常规治疗。对照组接受抗感染、补液等常规治疗。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的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对比两组治疗前及治疗后胃动素(MOT)水平的变化。结果(1)两组治疗前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无差别(P>0.05);治疗后3天及5天白细胞介素-6水平比较,治疗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和(P<0.01)。(2)治疗前两组胃动素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较对照组第3天及第5天胃动素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祛瘀湿法治疗粘连肠梗阻治疗效果优于对照组,能够有效降低白细胞介素-6水平,促进胃动素(MOT)释放,对术后粘连肠梗阻的治疗,疗效显著。

  • 标签: 祛瘀渗湿法 粘连性肠梗阻 IL-6 MO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