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加速康复外科(ERAS)理念下的全程导向性管理在听神经瘤患者围术期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科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住院手术治疗的听神经瘤患者,2019年1月前的患者采取传统门诊—住院治疗管理模式(对照组);2019年1月后入院的患者(观察组)采取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导向性管理模式,即在传统管理的基础上增加以门诊建档、疾病基础知识介绍、术前术后生活指导、术前术后心理辅导和家庭随访等为主的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全程导向性管理。观察两组患者的第一次医疗接触—出院时间、医疗和护理满意度,并在手术前、出院当天和出院1个月后的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估患者心理状态。结果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全程导向性管理组的第一次医疗接触—出院时间较传统组缩短(P<0.05),其医疗和护理满意度提高(P<0.05),手术前、出院当天和出院1个月后的SDS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速康复外科理念下的全程导向性管理能显著缩短患者第一次医疗接触—出院时间,降低听神经瘤患者手术前后的焦虑和抑郁情绪,并且可提升患者对医疗和护理的满意度。
简介:摘要目的本文拟观察任务导向性训练对上肢周围神经损伤患者手功能障碍的影响,为其提供一种新的康复治疗手段。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0例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导致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药物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辅以任务导向性训练。于干预前及干预3个月时,通过手功能评定量表评估手功能,通过肌电图(EMG)检测周围神经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手功能实用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3个月时,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均高于治疗前,且桡神经MCV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MCV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EMG潜伏期(LAT)较治疗前均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桡神经LAT均较治疗前明显缩短,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组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EMG波幅(AMP)均高于治疗前,且正中神经、尺神经AMP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对照组正中神经、桡神经AMP均高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任务导向性训练能明显提高上肢周围神经损伤后手功能障碍患者的神经肌肉兴奋度,改善手功能,为一种安全、实用、有效的训练方案。
简介:【摘 要】 药品抽验工作是药品监督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的重要手段之一。提高药品抽验的靶向性,对于打击制售假冒伪劣药品行为,尤其是在新的药品抽验体制下,使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率,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简介:摘要本文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机械取栓治疗的6 h时间窗内的急性前循环大血管闭塞的26例院内和167例院外患者临床资料,探讨机械取栓治疗院内、外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疗效。根据发病时间、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年龄、性别,院内卒中与院外卒中按1:2进行倾向性配对后,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或χ2检验比较两组患者的基线资料及手术情况、术后90 d预后的差异。匹配后,26例院内卒中和52例院外卒中患者纳入本研究。院内卒中患者接受静脉溶栓比例低于院外患者(11.54%和46.15%;χ2=9.176,P=0.002)。院内卒中患者更常见合并心功能不全(19.23%和3.85%;χ2=5.022,P=0.038)。院内卒中和院外卒中患者机械取栓后成功再灌注比例分别为84.62% (22/26)和75.00%(39/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458,P= 0.312)。院内外卒中患者90 d预后良好率分别为30.77%(8/26)和46.15%(24/5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76 ,P=0.145 )。院内外卒中患者症状性颅内出血发生率分别为15.38%(4/26)和17.31%(9/52),90 d死亡率分别为23.08% (6/26)和19.23%(10/5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χ2=0,P>0.999;χ2=0.157,P= 0.692)。本研究结果表明,在卒中后6 h时间窗内,院内、外卒中患者接受机械取栓治疗同样安全有效。
简介:摘要目的肝脏是结直肠癌远处转移的常见器官,手术是目前治疗结直肠癌肝转移(CRLM)最有效的方法。对于双叶多发CRLM病灶,手术相对复杂,且容易出现阳性切缘,故手术切除的预后较差。为此,本文对双叶与单叶多发性CRLM手术切除的远期疗效进行比较,并分析CRLM预后影响因素。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的方法。收集北京肿瘤医院肝胆胰外一科2002年1月至2018年11月期间,手术切除的多发性CRLM患者临床病理资料。病例纳入标准:(1)经术前增强CT/MRI和超声造影检查确诊;(2)肝转移病灶经评估为可切除,或通过转化治疗获得手术机会而考虑手术切除者,同时对于合并的肝外转移灶亦可R0切除;(3)保留足够有功能的残余肝,原则上计划残余肝体积应≥30%,化疗后残余肝体积则至少保留40%;(4)病例资料和随访资料完整。排除复发后多次手术者、R2切除者和单发病灶者。根据肿瘤的分布将患者分为双叶组和单叶组,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PSM)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远期生存、复发情况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多发性CRLM手术切除患者共491例,双叶组344例(69.6%),单叶组147例(30.4%)。PSM法评价后双叶组和单叶组CRLM各纳入143例患者。两组病例基线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双叶组术后1、3、5年生存率分别为91.6%、52.1%和35.3%,单叶组则分别为93.7%、56.8%和43.8%,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04)。双叶组术后1、3、5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45.7%、33.7%和33.7%,单叶组则分别为62.5%、44.1%和42.1%,两组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75)。双叶组和单叶组患者术后单纯肝内复发率分别为45.6%(52/143)和53.3%(57/143),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543)。单因素生存分析结果显示,原发灶N分期、肝转移最大直径、癌胚抗原水平、RAS基因状态和临床危险评分(CRS)与CRLM的预后有关(均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表明,肝转移最大直径>5 cm(HR=1.888,95% CI:1.251~2.848,P=0.002)、CRS≥3分(HR=1.552,95% CI:1.050~2.294,P=0.027)和RAS基因突变(HR=1.561,95% CI:1.102~2.212,P=0.012)是CRL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肝转移的分布不影响多发性CRLM患者手术切除的预后;双叶与单叶多发CRLM手术治疗生存获益相当。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白蛋白替代治疗在纠正脓毒症患者低白蛋白血症的作用及对预后的影响。方法单中心回顾性研究,纳入2016年1月至2018年11月收治于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ICU患者的电子病例信息,纳入符合脓毒症及低白蛋白血症诊断标准的患者,统计患者ICU期间用于低白蛋白血症替代性治疗的20%白蛋白总量,根据白蛋白总量将患者分为两组:低剂量组(<200 g)和高剂量组(≥200 g)。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筛选病情及白蛋白水平匹配的患者,比较两组患者预后的差异。结果筛选出44例低剂量组及44例高剂量组匹配患者,两组患者替代性治疗前血清白蛋白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补充白蛋白后高剂量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更高。高剂量组患者ICU病死率(29.5%)略低于低剂量组(47.7%),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剂量组患者新发急性肾损伤比例、ICU天数及住院天数显著低于低剂量组。结论足量白蛋白替代治疗可纠正脓毒症合并的低白蛋白血症,降低新发肾损伤的比例,减少患者ICU天数及住院天数。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磁共振-超声(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穿刺用于疑似淋巴瘤患儿的倾向性评分匹配性。方法选择2015年4月至2020年4月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收治的疑似淋巴瘤患儿276例。根据引导方法分为融合组(86例)和对照组(190例)。融合组予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对照组予彩超引导下淋巴结粗针穿刺取活检。比较2组的一般资料、诊断率、淋巴瘤确诊率、病理类型和并发症发生率。结果2组患儿经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有80组配对成功,匹配后2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融合组的总诊断率、淋巴瘤诊断率和病理类型确诊率均高于对照组(97.50%、78.75%、96.25%比86.25%、63.75%、8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6.872、4.393、4.196,P=0.009、0.036、0.041)。融合组穿刺后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5.00%比1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444,P=0.035)。结论采取MRI-US图像融合引导下肿块穿刺可提高淋巴瘤亚型的诊断率和淋巴瘤确诊率,并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简介:摘要目的比较腺相关病毒(AAV)不同血清型对小鼠视网膜层的趋向性。方法构建pFastBacDual-inCap衣壳质粒和pFastBacDual-ITR-CMV-EGFP基因组质粒;包装重组腺相关病毒2型(rAAV2)、rAAV6、rAAV8、rAAV9;以感染复数(MOI)2000的比例感染HEK293T细胞,24 h后观察荧光表达;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C57BL/6小鼠分为rAAV2、rAAV6、rAAV8、rAAV9组和对照组,每组5只,分别双眼玻璃体腔注射rAAV2、rAAV6、rAAV8、rAAV9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各1 μl,注射后2周,制作眼球冰冻切片以及视网膜铺片,分别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和激光扫描共焦显微镜观察rAAV不同血清型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荧光强度和感染部位。应用倒置荧光显微镜观察玻璃体腔注射rAAV2后2周、1个月、3个月EGFP荧光强度变化。结果重组病毒对HEK293T的感染效率从高到低依次为rAAV2、rAAV6、rAAV8和rAAV9,转导效率分别为39.5%、18.4%、8.7%和4.6%;在小鼠视网膜中,rAAV2和rAAV6在神经节细胞表达水平较高,rAAV8和rAAV9在视网膜色素上皮(RPE)和光感受器细胞中表达水平较高;rAAV2介导EGFP可于注射后2周、1个月、3个月内在视网膜稳定表达。结论rAAV不同血清型对视网膜RPE细胞和神经节细胞具有高趋向性和高效表达,rAAV2玻璃体腔注射后转导效率较高,且在注射后3个月内稳定表达。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AdHIF-α1)在大鼠缺氧脑微血管内皮细胞(BMEC)中的转染情况,为AdHIF-1α治疗缺氧的BMEC提供理论基础。方法建立大鼠BMEC的体外分离培养及鉴定,并用含100 μmol/L二氯化钴(CoCl2)的维持培养液培养,制成BMEC缺氧模型;然后将AdHIF-1α转染入缺氧的BMEC中,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荧光蛋白的转染情况。结果AdHIF-lα转染入缺氧的BMEC后,分别在12 h、24 h、48 h、72 h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AdHIF-lα的转染情况,结果显示,12 h开始出现少许荧光,光密度值(A值)0.13±0.01;24 h荧光表达有所增强,A值0.46±0.03;48 h荧光表达最明显,A值0.97±0.05;72 h可见荧光减弱,A值0.38±0.02;不同时间点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两比较结果显示,相邻时间点A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q=25.88、40.00、46.28,均P<0.01)。结论重组腺病毒缺氧诱导因子-1α能成功转染至缺氧的BMEC。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调强放疗(IMRT)下,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在不同照射方向(0°、45°、90°和135°)和医用加速器机架角度(0°、15°、30°、45°、60°、-15°、-30°、-45°和-60°)下的方向性响应,初步建立对其方向性的测试方法。方法对医用加速器、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分别进行刻度及校准后,采用固体水模体覆盖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上部,通过调整固体水模的厚度,使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探头的有效测量中心到模体表面射线中心轴入射点的等效水距离为5 cm。选取探测器相对于治疗床长轴0°、45°、90°和135°共4个位置,于每个位置分别在医用加速器机架角度为60°、45°、30°、15°、0°、-15°、-30°、-45°和-60°时对选取的13个电离室探头进行测试。结果医用加速器在不同机架角度下,输出的剂量偏差≤0.18%;在相同照射野、不同入射角度下,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电离室探头的方向性响应偏差≤0.63%;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各探头对于其中心探头的测量偏差均<0.50%。结论二维电离室矩阵探测器具有良好的方向性响应,是开展IMRT质量控制的有效工具。本研究中初步建立的测试方法可为相关医用加速器计量部门制定相应的质量控制检测规范提供基础性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输卵管妊娠(FTP)患者发生持续性异位妊娠(PEP)的高危因素,以及对早期诊断PEP的倾向性评分匹配(PSM)分析。方法选择2011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接受腹腔镜保守性手术治疗(COT)后,发生PEP的17例FTP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PEP组。同时,随机选取同期于本院接受相同术式,并且术后恢复良好的148例FTP患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采用回顾性分析方法,采集2组患者临床病例资料。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PSM后,2组患者术后血清β-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水平下降至<20 mIU/mL与<10 mIU/mL的时间,以及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进行比较。采用χ2检验,比较2组患者的盆腔黏连、输卵管间质部及壶腹部妊娠发生率。绘制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对于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并计算ROC曲线下面积(ROC-AUC)。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确定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对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最佳临界值。本研究遵循的程序符合2013年新修订的《世界医学协会赫尔辛基宣言》要求。结果①PSM后,与研究组成功匹配的对照组患者为65例。PSM后,2组患者年龄、孕次、人体质量指数(BMI)、停经时间等一般临床资料比较,差异亦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PSM后,PEP组患者盆腔黏连、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发生率分别为88.2%(15/17)、29.4%(5/17),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的61.5%(40/65)、3.1%(2/65),2组分别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4.349、P=0.037,χ2=8.834、P=0.003)。③PSM后,PEP组患者术后血清β-hCG水平下降至<20 mIU/mL与<10 mIU/mL的时间分别为45.0 d(32.7~61.2 d)与59.5 d(41.0~68.7 d),显著长于对照组的15.0 d(10.0~19.0 d)与17.5 d(10.7~27.2 d),并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703、4.418,P<0.001)。④PSM后,PEP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为47.0%(-8.0%~70.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69.0%(61.2%~79.2%),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506、P<0.001)。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ROC-AUC为0.777(95%CI:0.626~0.929,P<0.001)。根据约登指数最大原则,2组患者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诊断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最佳临界值为52.9%,此时其诊断PEP的敏感度为64.7%,特异度为95.4%,阳性预测值为78.6%,阴性预测值为91.2%,准确度为89.0%,漏诊率为35.3%,误诊率为4.6%。结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与盆腔黏连,可能是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高危因素。术后24~48 h血清β-hCG水平较术前下降率,可能可以作为FTP患者接受COT后发生PEP的早期诊断指标之一。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早期目标导向镇静(EGDS)策略用于急性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效果和可行性。方法选择2015年1月至2019年3月解放军总医院第三医学中心重症监护病房(ICU)收治的110例急性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EGDS组和按需镇静组。EGDS组患者入组后立即持续静脉泵注右美托咪定镇静,以0.2 μg·kg-1·min-1为起始剂量,连续72 h;按需镇静组则静脉推注丙泊酚按需镇静。采用Richmond躁动-镇静评分(RASS)和脑电双频指数(BIS)持续监测镇静深度。所有患者均给予舒芬太尼维持镇痛,并依据病情需要给予甘露醇脱水降颅压、止血或抗血小板等综合常规治疗。观察两组患者镇静前及镇静24、48、72 h的生命体征、急性生理学与慢性健康状况评分Ⅱ(APACHEⅡ)、格拉斯哥昏迷评分(GCS)、BIS和动脉血气分析,以及机械通气时间、镇痛药物用量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① 110例患者中剔除脑出血再次手术、脑疝病情恶化、家属放弃治疗、中途退出试验患者后,最终有105例完成治疗,其中EGDS组56例,按需镇静组49例,两组性别、年龄、颅脑损伤类型、基线APACHEⅡ和GCS评分及机械通气比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与镇静前比较,两组镇静后心率(HR)均显著下降直至72 h,以EGDS组降低更显著(次/min:70.49±7.53比79.83±9.48,P<0.05)。除HR外,按需镇静组APACHEⅡ和GCS评分于镇静72 h较镇静前明显改善,其余指标均无明显变化。与镇静前比较,EGDS组于镇静24 h起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PaCO2)即明显升高,48 h起平均动脉压(MAP)明显降低、GCS评分和BIS明显升高,直至72 h,且各指标均较按需镇静组明显改善〔72 h PaCO2 (mmHg,1 mmHg=0.133 kPa):40.30±5.98比31.57±8.20,72 h MAP(mmHg):85.01±8.26比89.54±9.41,72 h GCS评分(分):8.62±3.34比7.89±2.74,72 h BIS:60.87±24.79比56.68±33.43,均P<0.05〕;EGDS组APACHEⅡ评分仅于镇静72 h明显低于镇静前,且与按需镇静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分:17.10±7.05比18.90±3.32,P>0.05);EGDS组氧合指数(PaO2/FiO2)仅在镇静24 h较按需镇静组显著升高(mmHg:261.05±118.45比226.45±96.54,P<0.05)。③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机械通气时间显著缩短(h:20.56±9.03比27.75±11.23,P<0.05),舒芬太尼总量显著减少(μg:79.16±26.76比102.46±35.48,P<0.05)。④与按需镇静组比较,EGDS组心动过缓发生率显著升高〔10.71%(6/56)比6.12%(3/49),P<0.05〕,心动过速发生率显著下降〔14.29%(8/56)比38.78%(19/49),P<0.05〕,而低血压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5.36%(3/56)比4.08%(2/49),P>0.05〕;按需镇静组意外拔管发生率为4.08%(2/49),而EGDS组无一例意外拔管事件发生。结论EGDS可提高急性脑损伤患者GCS评分和BIS,提示该镇静策略可能有助于改善急性脑损伤患者神经功能,且方法安全、可行。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血必净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疗效及作用机制。方法抽取2015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常熟市第一人民医院中医科住院治疗的84例DN患者,通过1:1倾向性评分匹配后,最终纳入血必净组及对照组各36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糖及血压、调节血脂、饮食治疗,维持水电解质平衡,保护其他脏器功能等常规综合性治疗。血必净组在此基础上加用血必净治疗,对照组则加用等量的生理氯化钠溶液进行对照。检测并比较两组治疗7 d后的24 h蛋白尿、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尿β2微球蛋白(β2-MG)、激活凝血时间(ACT)、血栓率(CR)、血小板功能(PF)、炎性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变化。结果治疗后,血必净组24 h蛋白尿、Scr、BUN、尿β2-MG、TNF-α、IL-1、IL-6、ACT、CR、全血低切黏度、全血高切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及红细胞聚集指数均较对照组下降更显著(P<0.05)。且两组均无不良事件发生。结论血必净能通过抑制炎性因子、调节凝血功能及血液流变学等方面改善DN的临床指标,且安全可靠。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机器人在直肠癌根治术中进行侧方淋巴结清扫(LLND)的可行性、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病例纳入标准:(1)年龄18~80岁;(2)病理诊断确诊为直肠腺癌,肿瘤下缘距肛门距离≤8 cm;(3)术前CT、核磁等影像学检查评估未见远处转移;(4)接受机器人直肠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TME)。排除标准:(1)术中中转开腹;(2)存在同时性多原发肿瘤;(3)术中联合其他脏器切除。根据纳入排除标准,收集2016年12月至2019年4月间,在西安交通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普通外科接受机器人直肠癌根治术的137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97例行达芬奇机器人TME(TME组);40例行TME+LLND(TME+LLND组,采用神经-血管导向保留盆自主神经的盆腔LLND,按照先左侧后右侧的顺序进行)。根据患者性别、年龄、体质指数、美国麻醉医师分级、肿瘤距肛缘距离、术前放化疗史、术前腹部手术史、肿瘤长径及病理TNM分期等临床基本信息,用倾向性评分匹配对两组基线资料通过R语言软件、采用近邻法进行1∶1匹配,比较匹配后两组患者的手术情况、术后病理和恢复情况以及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共计72例(TME组和TME+LLND组各36例)配对成功,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TME+LLND组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TME组[275(180~405)min比220(140~320)min,Z=-3.680,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在手术类型、术中出血量、术后首次通气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住院总费用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肿瘤分化程度以及肿瘤标本距远切缘距离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环周切缘均为阴性。TME+LLND组淋巴结清扫总数明显多于TME组[26(18~37)枚比14(9~36)枚,Z=-6.407,P<0.0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30 d内并发症发生总数及Clavien-Dindo各级并发症情况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机器人直肠癌TME+LLND虽然会延长手术时间,但安全而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