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1
20 个结果
  • 简介:关于“瓜菜”一词,现在常见的解释是:“三年困难时期,粮食不够吃,人们的生活遵循‘低标准,瓜菜’的口号,以瓜菜代替口粮度日。”1992年大连出版社出版的《当代新词语大辞典》中,更把“瓜菜”释义为“困难时期人们以瓜菜代替粮食渡过饥荒的方法”,这都是不对的。

  • 标签: 瓜菜 正解 困难时期 出版社 新词语 粮食
  • 简介:2004年4月,山东莘县董杜庄镇梁丕营村在搞农田基本建设时,发现了2座五时期的墓葬。两墓东西排列,基室已被破坏,仪存韩悦以、韩传以两盒墓志铭。基志铭的出土,极具史料价值和研究意义。

  • 标签: 莘县 五代 韩氏兄弟 墓志 考释
  • 简介:高启作为元末明初的一位著名诗人,其成就是巨大的。他一生经历过三个历史阶段。在这三个历史阶段中,高启都有不同的创作风格,其主要原因在于高启面对易之际时的复杂心态。本文主要是探讨高启在明王朝时期既想追求独立的人生又对政治无法忘怀的矛盾心态对其创作的影响。以此让人们能更加准确、真实地了解这位天才的诗人。

  • 标签: 高启 复杂心态 个体独立 矛盾 自适
  • 简介:尽管最可信的商代文献《尚书·盘庚》篇中出现了十个“德”字,但多数学者都认为“德”字乃至德观念应当是周代新创,并对周代的“德”观念给予了较多的关注。商代的甲骨文中的“值”即为“德”字前身,符合汉字的演进规律,其内涵与周代的“德”字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殷商时代就已经存在着“德”观念,《盘庚》篇十“德”的主要意蕴尚处在其原始义——行为的阶段,并包含了王德、臣德和民德三个层次,而周代的更为理性“德”是对殷的“德”观念进行扬弃的结果。

  • 标签: 《尚书·盘庚》 德观念 行为
  • 简介:许多研究者怀疑,朝鲜战争的爆发,原本就是一个陷阱。是斯大林故意制造出来,迫使中国人彻底破灭对美国幻想,并造成中美对抗的一着险棋。斯大林自己在1950年8月25日给捷克总统的电报,似乎也很清楚地证明了这一点。不论斯大林是否确有如此计谋,中国出兵朝鲜之举确实导致了中美隔绝20年这样一种历史后果。

  • 标签: 朝鲜战争 中国人 50年代 出兵 1950年 斯大林
  • 简介:新旧《五史》均成书于北宋时期,是记载五十国历史的基本文献,但两史在诸多方面存在着差异。它们之间的差异不仅仅体现在成书历程、编纂体例、史料择取、叙事风格等方面,而且体现在它们内在的思想观念上。它们之间的差别尽管有史学思想本身演进的原因,但最为根本的乃是源于唐宋社会变革下的经学及其所代表的思想文化体系的转型。毕竟,经学作为儒学的基本表现形式,是当时的社会意识形态,它左右着史学及其观念。可以说,新旧《五史》分别处于两个时代,是汉唐注疏之学(汉学)与宋代义理之学(宋学)两种经学范式及其所代表的文化体系的具体体现。

  • 标签: 《旧五代史》 《新五代史》 欧阳修 薛居正 宋代经学
  • 简介:笔者藏有一枚背文“光绪”的乾隆通宝新疆红钱,径24.5mm,穿7mm,外缘4mm,重4.1g,红铜质,正面汉文“乾隆通宝”,背面维文“光绪”,穿上铸有半边月圈记号(见图)。这种背“光绪”乾隆红钱还有一种背无半月圈记号的。

  • 标签: 乾隆通宝 新疆红钱 光绪 记号 铜质
  • 简介:罗香林(1906--1978),字元一,号乙堂,广东省梅州市兴宁宁新镇水楼村下石陂窝人。他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民族学家和客家学研究的奠基人,历任中山大学、香港大学、珠海书院教授,获香港大学终身名誉教授衔。罗香林毕生献身学术,尽瘁教育,弘扬中华文化,享誉中外文史学界。由于其在客家研究方面的突出贡献,罗香林被学术界誉为客家总问题专家,为梅州“八大先贤”之一。

  • 标签: 客家研究 罗香林 宗师 香港大学 客家学研究 历史学家
  • 简介:上世纪五六十代,中共福建省委发出“‘开发山区经济、推动山区社会主义建设.解决沿海人多地少,群众生产生活上的困难,’‘并适应今后斗争形势需要’”的号召,按照“由沿海向山区移民”的计划,经当地党政组织发动.闽南晋江地区(今泉州市)一些区县农村的部分人口迁徙到三明地区(今三明市)清流农村定居,他们以“志愿劳动者”的身份或“参加山区开发建设”等名义,历经报名、审定等程序,然后按照户籍管理规定办理户口迁移手续离开故土家园.移民到清流来支援山区的经济建设。

  • 标签: 山区移民 清流 沿海 60年代 20世纪 山区经济
  • 简介:在瑞士西南阿尔卑斯罗纳河谷中,坐落着一个个风景如画的绝美小村落,其中一个海拔在千米之上的莱森镇(Leysin),如同悬在空中的天然观景台,将阿尔卑斯令人销魂的一幅幅如画美卷全部尽收眼底。谁能想到呢,这个看上去与世隔绝的田园诗一样美丽的莱森,却是个英语通用、知名度极高的瑞士最国际化的小村庄。

  • 标签: 世外桃源 瑞士 求学 田园诗 国际化 知名度
  • 简介:品读绥阳,追溯其人文与历史的底蕴,便会想到旺草讲堂,便会记起声名远播的东汉名儒尹珍。我有幸踏上这片古老神奇的土地,在秀美的山水景色之中静心体味“黔北锁钥”的通达,在厚重的历史文化积淀中感受这里满溢着的人文气息,那份在大自然中发乎于内心、对人文与自然和谐的感悟尤为深刻。我想,这也许正是行走于黔山秀水间的别样收获。

  • 标签: 传承 人文气息 文化积淀 自然和谐 大自然 历史
  • 简介:作为一国学大师,著述宏富的张舜徽先生有充分的学术自信。"吾离后人近,而离今人远"这一自况,将随着先生学术影响力的持续存在而逐步得到历史的印证。在先生留给世人丰富的学术遗产中,我认为最值得弘扬的是淹贯博通、坚持积累的学术精神。《旧学辑存叙目》有云:"平生自励及所以教人者,期于淹贯博通,而不限于一曲。

  • 标签: 学术精神 编者按 学术影响力 国学大师 学术遗产 张舜徽
  • 简介:晚唐五敦煌佛教教团僧尼违戒蓄财比较普遍,不同等级的僧尼拥有不同数量的资财。僧尼通过经商、继承、出使等手段违戒蓄财,同时违戒蓄财也得到政府认可与保护,他们有权通过各种合法渠道得到资产,享受一般百姓的各种待遇,同时也承担与百姓一样的各种色役压迫。通过双敦煌地区的地理位置、外来宗教、吐蕃统治的影响等多角度进行分析研究,可以看出晚唐五敦煌僧尼违戒蓄财是有深层社会原因的,也有其历史原因,同时还与敦煌地缘特点和晚唐五敦煌佛教发展的趋势,及敦煌地区其他宗教对佛教的影响有关。

  • 标签: 敦煌文书 晚唐五代 僧尼 违戒蓄财
  • 简介:在同时代人的记述中,1920年的上海究竟是如何形象?由于当时的上海已成为远东第一国际都会,对她的描述可谓不计其数,所持角度也多种多样,作者的身份更是五花八门。1920年日本人游记中对上海的描述,堪称视野独到,别具一格,栩栩如生。游记作者笔下的上海城市印象,既有众所周知的繁华景象,也有半殖民社会生活的黑暗一幕,以及日本人在这座城市中的活动场景。此外,1920年是中日民族矛盾急剧上升的时代,而上海是反帝爱国运动的中心,于是游记中也留下了对民族主义运动现场的生动描述。

  • 标签: 日本人游记 魔都 上海印象
  • 简介:<正>周祖譔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家大辞典》(唐五卷)①本着"收录作家从宽,凡有作品传世者,基本上均予收录"(《凡例》)的原则,收录了唐五文学家近4000人,是同类书籍中收录作家最多的一部辞典,以收录文学家多、传略精审而著称,是从事唐五文史研究的一部重要工具书。因为"宋以前存世文献有限,收录不妨从宽,凡有作品存世并有事迹可考者概予收录,即

  • 标签: 唐五代 《全唐文》 全唐文 唐诗大辞典 存文 《新唐书》
  • 简介:英国的殖民征服与统治剥夺了澳大利亚土著应有的公民权地位,使得“第一民族”长期处在一个备受欺凌的社会境地。与此同时,澳大利亚土著争取自身权益尤其是公民权的运动也从未止歇过,并从1920年起进入一个有组织领导的阶段。在近半个世纪中,土著争取公民权运动不仅不断走向深入,而且其目标也越来越清晰,并在1967年迎来了一次决定其公民身份的全民公决。土著争取自身权益的运动之所以能够取得一个又一个成果,除土著群体自身努力与斗争之外,非土著社会有识之士的呼吁与支持可谓弥足珍贵,当然与“白澳政策”的日渐褪色也存在重要关联。

  • 标签: 澳大利亚 土著 全民公决 公民权
  • 简介:河南济源新近甄别出一通祭祀济水神的石碑。本文对其牟号详加考订,确认该碑属于五时期的后汉王朝。同时,对祭祀的原因、典仪以及主祭官身份等相关问题进行了探讨。

  • 标签: 济源 后汉 祭祀 陇西公 石碑
  • 简介:舞厅业是老上海最重的娱乐商业之一,而提供有偿伴舞的舞女则是该业的聚焦。1843年上海开埠以后,欧风美雨吹拂而来,定居租界的西人为了延续其在西方的生活方式,在闲暇时亦举办各种名目的舞会,交际舞便显身其间。1927年以后,它不再是囿于一角的“西技”,而是一种广泛面向上海中上层市民的娱乐行业——与原有的烟馆、茶馆、赌场、戏院等并列。老上海的华籍舞女从产生、发展到最后消亡,前后历经约30年的时间,它和西方文化的浸润、中国国家的社会政治命运,以及上海城市的经济发展密切相关。

  • 标签: 上海 华裔舞女 舞厅业
  • 简介:<正>最近,我和辛亥纪念馆的叶先培应武汉市武昌区有关方面之邀,为武昌旧城改造撰写了一篇调研报告,希望抛砖引玉、集思广益、在保护与发展这一对矛盾中寻求最佳平衡点,既不让老城失去传统文化的精华,又要能吸取到社会资源来改善旧城落后的生存状态。规划旧城改造确实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苦差事,追根溯源我的精神动力来自于我的家族与武昌特殊的历史渊源。与我们家族有血缘亲属关系的

  • 标签: 武昌城 旧城改造 亲属关系 武汉市武昌区 生存状态 代化
  • 简介:在清末沪杭甬铁路的建设过程中,施工方为节省建桥费用而堵塞了松江境内的屠家村港,并直接在原河道上建造路基。1921年江浙地区发生了严重水灾,地方官绅遂将矛头指向沪杭甬铁路,认为该路阻碍水流,要求铁路部门"拆坝筑桥",恢复原有河道,同时增加沿线涵洞。双方为此在北京政府交通部、上海沪杭甬铁路管理局以及浙江省长公署等部门间展开了两年多时间的交涉,最终基本实现了改建目标。在综合相关文献资料和研究论著的基础上,通过铁路工程技术方法的分析,可以发现近代铁路建设并不足以成为导致太湖流域水患的关键性因素,但铁路作为开凿江南运河后最大规模的人造工程,仍初步改变了明清以来形成的流域水文环境。

  • 标签: 铁路建设 沪杭甬铁路 太湖流域水利 地方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