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日本的《雅乐》又称《舞乐》是日本的“宫廷艺能”。它是由中国传去的唐代《燕乐》和高丽传去的《高丽乐》舞,以及天竺僧人菩提和林邑僧人佛哲传去的印度舞所组成。还有更早一些的是我国隋代(公元612年推古天皇二十年)百济人味摩之(米玛西)把中国江南吴地的《伎乐》(面具舞,和西域的乐舞)带到日本传习,还是建立了学校。笔者曾在正仓院展中见到过“吴公用具的展出。(日)《日本书纪》卷22:”推古天皇二十年首:“百济人味摩之归化·日:学于吴,得《伎乐舞》。则安置樱井、二集少年,令习《伎乐舞》于是真野首弟子,新汉齐文二人,传习其舞”。真野首是百济归化人,新汉齐文是归化的汉人。圣德太子时把《伎乐》
简介:本文是为纪念《雷雨》诞生80周年撰写的论文。文中分三个阶段回顾了《雷雨》在日本演出、翻译及研究的历史。第一个阶段是1930—1940年代,是介绍和研究的初期阶段,1935年中国留学生在日本演出《雷雨》后引起了日本剧界的关注,此后,由秋田雨雀做序的日文版《雷雨》问世,继而出现了多种剧评和书评。第二个阶段是1950—1970年代,演出和研究都进入了专业和系统的阶段。这一时期有多家日本职业剧团演出该剧,学界也出现了不少研究曹禺的专家。第三个阶段是1970年代至今,《雷雨》的日译出现多种版本,其演出、翻译、研究工作都已走向成熟。2006年,在东京举办的“中国文化节”上,北京人艺演出的《雷雨》引起轰动。在日本,《雷雨》已成为中国文化的一个代表性符号。
简介:中世艺能,约在七世纪时,由中国传人的《散乐》(包括歌舞、曲艺、杂技、百戏、幻术)的基础上产生的,田边尚雄先生研究,散音又(萨奴)以后就讹传为(萨路)成为《猿乐》带有滑稽取笑的意味,并有中国杂技的高跷、弄丸等等奇技异术。田边先生还认为北条氏之末由元代僧人把元杂剧的知识带到日本,从而日本的“田乐能”和“猿乐能”也发达起来((见(日)田边尚雄《日本音乐讲话》P.152)日本最早的记载是承平六年(公元936年)。《猿乐》演出“乞寒”番舞(见《舞乐要录》)疑即西域的泼寒胡戏,以水相泼。对“猿乐”中的滑稽表演,有所谓“《都猿乐》之态,鸣许之词,莫不断肠解颐者也。”镰仓后期到南北朝时代(公元1336年元顺宗至元二年)“大和猿乐”经观阿弥和世阿弥两位大师之手,而使《猿乐能》获得极大的成功。
简介:文化产业是我国大力发展的重点产业,是一个国家软实力的标志。配乐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组成部分,它的发展不仅限于本身的发展,而且直接关系到相关产业的发展,必须引起我们的重视。我们有必要在现有的基础上找出问题症结,提升配乐艺术水平,推动配乐文化的发展。而分析研究国内与先进国家的差距,是找寻症结、解决问题的应有之义。日本配乐文化在全球占有重要位置,已成为亚洲的领头羊。日本配乐从稚嫩的小鸟,发展成今日傲视亚洲的雄鹰,既有日本民族历史的渊源,有音乐人的执着努力,也有适应其发展的社会土壤。明治维新以来,日本重视全社会音乐基础教育,日本民族善于融合世界先进文化,为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打下了基础。同时,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日本动漫、游戏产业强国的特点,催生了配乐文化的超越发展。当然,音乐人自强努力,政策和民众的支持,也是日本配乐文化突起的重要原因。它山之石可以攻玉,日本配乐文化的发展的经验值得借鉴。而日本配乐发展历程中,重视国民音乐素质教育,提高全民音乐素质;注重吸取外来先进音乐元素,丰富和提高配乐艺术水平;大力发展动画等新兴文化产业,并注意从政策上为配乐人提供良好的发展环境,正是我国配乐文化崛起的关键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