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在西欧社会的历史演进中逐渐形成的禁欲主义(宗教的和世俗的),作为一种文化现象呈现出西欧文明的特殊性,它源自于当时、当地的人们对自己所生存世界的独特的理解方式,其恒久的力量对于社会秩序的稳定和发展起到了巨大的作用。这引起了我对我们的文明崛起的若干思考,即自身独特的价值理性与工具理性的有效结合或许才是我们崛起的力量之源。

  • 标签:
  • 简介:2010年,剑桥大学出版社隆重推出由美国耶鲁大学孙康宜和哈佛大学宇文所安教授领衔主编的两卷本《剑桥中国文学》。该书中文译本也于2013年6月由北京三联书店翻译出版。《剑桥中国文学》是国外迄今为止最新的一部中国文学通史,集合了西方汉学界众多学术名家,历经数年联合编纂而成。

  • 标签: 剑桥大学出版社 中国文学史 编纂思想 解构主义 文化史 思维
  • 简介:马华文学作为一份充满艰辛和荣辱的殖民遗产,提供了中文这一文学工具在世界文学格局里变异及再生的可能,其书写面临少数族裔文学发展的普遍困境。主体生存实践塑造了马华文学的基本主题和抵抗色彩,也为文学现代性诉求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中文的域外旅行与中国文学产生密切的互文关系,在具体政治文化背景下保持不同的话语交互姿态。海外镜像对于全面理解中国文学的历史生成及其演进具有参照作用。

  • 标签: 马华文学 海外中文 文化镜像
  • 简介:"我希望自己通过这样散乱的记录方式表达一种尊严:世界如一副扑克牌,所有的背面的图案都是一样的,而个人作为单独的一张牌,它正面的图案是唯一的——再相似的群体也有作为个案的独特性。"这是辽宁诗人刘川写作散文诗《个人》的自白。正如他之所言,"个人"是一种很好的载体,可以突破既定的、千篇一律的规范,呈现自我的独特的体验与思考,以个性取代共性又折射共性,让人在平凡中发现新鲜,在阅读时得到启迪,其社会性、审美性也就在其中了。

  • 标签: 个人史 个人作为 记录方式 审美性 形而下 迁想妙得
  • 简介:在视觉文化大行其道的今天,原本作为人类认识世界的重要感官途径——"听"在文学研究中越来越不受重视,而各种"声音"在诸多文学文本中却又扮演着不可或缺的角色。本文从读图时代的局限、剖析声音的意义和重构"听"在文学研究中的功能三个方面概括、评述国内学者在听觉领域的探索,并得出以下结论:视觉的过度运用严重限制了文学研究特别是外国文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必须重拾"听觉"这一重要研究维度,而积极开展听觉研究的理论建构和实践探索、摆脱既有理论窠臼,则是推进乃至实现文学研究中的"听觉转向"的关键所在。

  • 标签: 文学研究 听觉转向 声音 文化建构
  • 简介:车过新蒲妈妈,那条车一过就扬满灰尘的路去了哪儿?那座曾经闪着磷火的山呢?牛青山下,那束鲜美的蘑菇一直长在我的记忆里。妈妈我找不到村头泥泞的入口

  • 标签: 心灵史 组诗 妈妈
  • 简介:文章为刘再复先生今年初在美国完成的最新书稿,是关于他的整个写作历程的回顾与思想的内在梳理。

  • 标签: 刘再复 写作史
  • 简介:呼吸捡到一杖子弹壳,它多像我们的一只鼻孔,战争用它呼吸,无数这样铜质的鼻孔与我们肉质的鼻孔一起争夺地球有限的大气层。梦见天堂在我隔壁毒梦见天堂在我隔壁,与我的房间一墙之隔。一面混凝土的墙壁。天堂和我的房间共用这一面墙壁,如果没有我的房间,也就不会有天堂。

  • 标签: 个人 天堂 大气层 房间 混凝土 呼吸
  • 简介:众所周知,“文化研究”(CulturalStudies)并不是通常意义上的学术研究,而是一种新兴的“反学科知识实践”,或者说是一种新兴的学术探求范式或学术思潮。“文化研究”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兴起于英国左翼思想界,1960年代中期逐渐进人高等教育体制,随后又扩散到世界各地,

  • 标签: “文化研究” 学术思想界 英国 实践 传统 大陆
  • 简介:1979年,成都东郊沙河,电讯工程学院,5系。那一年,我在这里读书。专业是激光技术。5系是光电技术系,在当时,从这个领域来讲,学校硬件的技术含量,在全国也是极高的。那时,我们已经在教学中使用录像设备了。某一天,系里贴出通知,5系的大教研室,晚上放映香港电影。1979年,香港电影还是禁忌,我们从小到大,看的都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红色电影。除此之外,所谓世界电影,对我们完全是一片空白。

  • 标签: 进化 香港电影 新中国成立 世界电影史 工程学院 激光技术
  • 简介:

  • 标签:
  • 简介:社会人类的伟大之处在于人是座桥梁而不是装煤的口袋。在混乱中我们战胜了自己。有混凝土就够了,有二月革命和七月火种就能把资产阶级家庭中的不和谐音转变成地主庄园里的烟囱和狗,

  • 标签: 社会史 凤凰 地主庄园 资产阶级 二月革命 混凝土
  • 简介:《史记选》与韩信大家知道,西汉受宫刑的司马迁编写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初名《太史公》或《太史记》),记载了从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年间约三千年的历史。全书有本纪12篇,表10篇,书8篇,世家30篇,列传70篇,共130篇,约52.65万字。这部字字珠玑的皇皇巨著,为了平时阅读方便,于是就有了不同版本的“选本”问世:如王伯祥的《史记选》,来新夏的《史记选》,英文版的《史记选》,还有杨义的《史记评选》,李国祥等的《史记选译》,张华等的《史记选读》等等。

  • 标签: 太史公 纪传体通史 阅读方便 字字珠玑 勾践 《资治通鉴》
  • 简介:山马盐场:世界最后的盐和蓝味我走出了空调房,外面热浪滚滚,天空湛蓝澄清无比,在两座房屋之间的空隙地带划出刀一样深刻的划痕来,这伤口便是高温热天所为。我又抬头看了看西边,云很淡,很散漫,可以去拍盐场了。

  • 标签: 中国 当代文学 散文 《小村风物史》
  • 简介:听说蝉开了个音乐班吹拉弹唱样样教授蟋蟀将军挺着大肚子赶去报名不知道学费怎么算

  • 标签: 将军 蟋蟀 音乐史
  • 简介:北宋中期兴起的新儒学——理学,或称道学和圣学,它重新阐释了儒学传统,着重探讨儒学的义理,形成了新的儒家学说。新儒学派为了儒学的纯正,将辞章之学和训诂之学的儒者排斥于儒林之外,

  • 标签: 理学史 黄宗羲 体系 新儒学 北宋中期 儒学传统
  • 简介:该书由著名学者欧阳昱先生编著,2016年5月在台北市猎海人出版社出版。此书以谈文化交流为铺垫,主要讨论了澳中文学交流。全书共分为上中下三编,先写澳大利亚文学在中国的情况,把澳大利亚的华人文学当做中澳文学关系的一个领域来考察,对该文学的历史进行了诗意的勾勒,介绍澳大利亚文学中华人的英文写作等;中编写中国文学在澳大利亚的译介,起源、流布、影响等情况并探讨了从1788年到2007年这220年来中国文学如何通过英文进澳大利亚等;下编三章分别讨论两位澳大利亚华裔作家以及三位澳大利亚作家等,从各方面揭示澳大利亚的多元文化

  • 标签: 澳大利亚文学 英文写作 交流史 文化交流 欧阳昱 上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