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族古代史概况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6-11-21
/ 2

藏族古代史概况

崔仪

云南民族大学人文学院??650500

一、前言

青藏高原,素有“世界屋脊”和“地球第三极”之称,海拔高,地理位置偏僻,环境恶劣。然而,正是在这样广袤的地方,生活着一个坚忍不拔的民族—藏族。

在藏区,藏族人民自称为“博巴”(bod-pa),而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则称它为“藏”,这种说法主要出现在清朝中叶以后,之前,也就是唐朝时期,人们称藏族人为“吐蕃”,这个词是由吐谷浑人创制并传播到了唐朝。现在,西方人则统称藏区为Tibet,称藏族为Tibetan。

按藏族传统的地理概念,整个藏区可以划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上部为阿里三围,中部为卫藏四茹,下部是多康六岗。其中,西藏自治区阿里地区全部和西边的拉达克地区属于阿里三围;现在以拉萨和日喀则为中心的前后藏地区属于卫藏四茹;而下部多康六岗的范围则比较大,它包括今天的青海、甘肃、四川、云南四个省区的所有藏区和西藏自治区的冒都地区。

二、族源

现在,在藏文史籍中记载的所能见到的藏族关于自身的传说,主要有三种:1、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2、南来说。3、“羌藏同源”说。

(一)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

在这三个传说中,猕猴与罗刹女结合衍生藏人说与中国考古学中所讲的人是由猿进化而来的有异曲同工之妙。

根据佟锦华在《藏族民间文学》一书中,对《猕猴繁衍人类的故事》做过如下描述:

“关于人类的来源,在藏族地区广泛流传着一则猕猴演化成人的神话。神话说:在很久远的年代里,西藏山南地区,雅隆河谷的穷结地区,气候温和,山林深密。山上住着一只猕猴,后来,这只猕猴和岩罗刹女结为夫妻,生了六只小猕猴(有说生了四只)。老猴把它们送到果实丰硕的树林中去生活。过了三年,老猴再去看时,已经繁衍成了五百多只猴子。因为吃食不够,都饿的饥肠辘辘,吱吱悲啼。看见老猴来了,便围上来呼号‘拿什么给我们吃啊!’举手相向,其状至惨。老猴看见这种情景,心中十分不忍。于是,领它们来到一处长满野生谷类的山坡,指给群猴说道‘你们就吃这个吧!’从此,众猴便吃不种而收的野谷,身上的毛慢慢变短,尾巴也渐渐消失,以后又会说话,遂演变成人类。”

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猕猴与罗刹女的结合衍生藏人的学说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因为,猕猴传说是观音的弟子,而罗刹女在佛教中的地位远低于猕猴。所以,它其实是两个氏族之间的联姻从而衍生了藏族。

(二)南来说

这种说法主要是关于藏地王族来源的一种说法。它最早出现于藏传佛教后弘期被当作“伏藏”流传的《遗训卷首录》。在公元7世纪,佛教从印度和中原地区传入西藏,对西藏地区有着深远影响。因此,后来的统治者为了加强自己的政权,便有了藏地王族来源于印度这一说法。后来,经过学术界的探究,此种说法受到藏族学者中有识之士的批判和摒弃。

(三)“羌藏同源”说

成书于10世纪中叶的《旧唐书·吐蕃传》中说吐蕃是汉时西羌之地,后来《新唐书》承袭此说。

在《新唐书》中记载,5世纪初南凉利鹿之子樊尼于北凉国亡后率众西奔,扶有群羌,于羌中建国,以“秃发”为国号,音讹,谓之“吐蕃”。

对于这种说法,一些研究中国民族史的学者指出,藏族其实就是秦、汉时期活跃在现在我国西北甘、青地区的羌人后代。

然而,在考古学中,西藏在新、旧石器时代考古遗存和遗物点有7个,分别是:苏热地区、珠洛勒地点、多格则地点、扎布地点、各听地点、仲噶乡哈东淌地点、仲噶乡却得淌地点、卡若遗址、曲贡遗址。

根据这些发现,可以说明:从大约5000年前的新石器时代起,藏族的祖先就存在于青藏高原上。因此,青藏高原上的土著居民其实才是藏族的族源。

三、西藏(吐蕃)王统

所谓西藏王统,最初的形成情况,有猴子于岩魔女相合而成之说。但是,同其他民族的社会发展情况一样,藏族的社会早期发展也经历了家族,民族,部落,部落联盟等阶段。

大约在公元前350年前后,聂犀赞普王抵达雅隆索卡地区,并且在这个地方建立了最早的堡寨--温布拉卡堡寨,成为藏族历史上的第一位赞普。

他与其他六位赞普,穆犀赞普,丁犀赞普,索犀赞普,莫犀赞普,达犀赞普以及斯犀赞普等七人,并称为“天赤七王”。

传说中,当赞普在小时候长到能骑马时,便会攀着登天之绳而上,在空中像彩虹一样消失。因此,“天赤七王”在人间是没有陵墓的。但是,这种情况到第八代赞普--止贡赞普时被完全改变了。

止贡赞普王当政时,政权受到大臣洛昂的严重威胁。于是,他决定同洛昂进行决斗,在决斗中被杀害。政权被洛昂夺取,之后,洛昂把止贡赞普的三个儿子霞犀,聂犀以及恰犀到工(布)、隆(波)以及波卧等地,并下令让止贡赞普的王妃牧马,娶他的女儿为小妃。

当时,止贡赞普王的王妃生了一个儿子,名字叫做茹拉杰。根据《敦煌吐蕃土藏文文选》中记载,茹拉杰长大成人之后,某天将毒药涂在狗毛上,然后,把狗献给洛昂,洛昂用手抚狗,最后,他中毒身亡。随后,茹拉杰率兵攻下了洛昂宫堡娘若香波。

战争结束之后,茹拉杰迎接三位兄长。但是,只有次弟恰犀自波卧被迎回,并被委任为王位继承人,世称其为布代贡杰。从此以后,“悉补野吐蕃之地”的说法才得以流传开来。

布代贡杰当政之后,茹拉杰被委任为大臣。当此王臣时,世人盛行从事农业的习规,并且以苯教护持。根据《新红史》中所载,当时生于边地大食地区的辛饶大师,自香雄地区译得苯教经典,并把它加以弘扬。

在布代贡杰之后,依次是:六中列、八地代和三下赞。

其中,“六中列”为:阿肖列、依肖列、代肖列、古如列、仲杰列以及托肖列六人。

此后,“八地代”为:杰萨纳木森代、代朱纳木雄赞、斯虐纳木代、斯虐波代、代虐纳木、代虐波、代结波以及代珍赞八人。

此后依次为“三下赞”:犀赞纳木、犀查崩赞以及犀托杰托赞三人。

其中,犀托杰托赞的儿子拉拖托日年赞,根据传说中所讲,此人是普贤菩萨的化身。某天,当他坐于温布拉卡堡寨的顶部时,《宝弭经》《诸佛菩萨经》以及金刚塔等物从天而降。于是,在藏区人们称此物为“年波桑哇”,并把它们予以供奉,因此,其享年为一百二十岁。

另外,还有一种说法:拉托托日年赞普曾在梦中得到一则预言,说他后面五世,将会出现解答此经义的人,而聂巴又说:“因苯教崇拜苍天,故此,说(神物)从天而降”。

但是,根据《青史》中所记载,此时的经书实际上是由班哲达洛森措以及译师黎堤斯从现在的尼泊尔携带而来。后来,因为当时的赞普不能够理解文字的意思,于是,就将这些佛典留了下来。而译师以及班哲达就回去了。

此后,拉托托日年赞普的儿子犀牛松赞有一子叫做仲年代如。仲年代如娶龙女为妃。这位王妃,这位王妃喜欢吃段食(佛教用语,代指一种饮食习惯)。所以她的体态光洁。仲尼代如王见到段食由此效果,也特别想吃,于是,某一天,他用钥匙打开王妃的房门。看到了很多的油炸青蛙,吃了之后非常的喜欢,不由得摄入太多,由此,得了赖病。

后来,仲年代如的生子穆隆贡巴扎传说,此子尺生是盲子,仲年代如有一天对他说:“供奉先祖的‘年波桑哇’,并且延请医生,睁开双眼之后即可执政。”随后,便同妻子一起活着居于坟墓之中。王子便遵从父母的嘱咐开始行事。当他睁开双眼时,首先见到的是里达日山的盘羊,于是,他便称为达日年斯王。

达日年斯王的儿子是袁日松赞,日松赞有一儿子,就是藏族历史上著名的赞普-----松赞干布。

根据苏发祥在《藏族历史》中所讲述,以松赞干布开始到最后一位赞普朗达玛被杀。吐蕃王朝共经历了9位赞普。分别是:松赞干布(弃宗弄赞,约630-650)、芒松芒赞(乞力拔步,650-676)、都松芒布结(器努悉弄,676-704)、赤德祖赞(弃隶缩赞,704-755)、赤送德赞(安悉笼辣赞,755-798)、牟尼赞普(足之煎,797-798)、赤德松赞(798-815)、赤祖德赞(可黎可足,815-838)、郎达玛(达摩,838-842)

在这9位赞普中,“祖孙三法王”:松赞干布、赤松德赞和赤祖德赞3位赞普对藏族以及汉藏关系的发展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