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7
123 个结果
  • 简介:本文在王还(1983)的基础上,集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一步探讨"都"与all的差异以及"都"本身的语法语义特征.(Ⅰ)尝试解释汉语中"都"与其所指词之间的一致关系;(Ⅱ)按照all的词性分类,对"都"和all作了更细致的比较,为学汉语的学生、教汉语的老师理清all与"都"的异同;(Ⅲ)讨论"是"字结构中的"都"与主宾语的数量关系,进一步解释王还论文中几个有争议的例句;(Ⅳ)从对外汉语教学的角度出发,对"都"句作出分类并提出一些教学建议.

  • 标签: 全称量词 "都" 所指词 被复制
  • 简介:<正>所谓"拈",就是指一个句子中的前后有两个词是拈接出现的,表示比较、映衬、排斥等关系的一种修辞方式。这种"格"在迄今修辞学著述中尚未得见,而它确确实实被运用于人们的社会交际中。仅以"谐音"举例:(1)由此看来,贯彻三中全会精神后,主流不是资本主义"出头",而是对新形势下怎样进行领导不熟悉,感到怵头。不是社员管不了,而是再用"大批判开路","割资本主义尾巴"那套办法不行了,要按政策办事,用经济办法管理经济。(1979年12月6日《河北日报》)"怵头"和"出头"是音近拈接的,

  • 标签: 拈初探
  • 简介:黄金贵先生认为“望洋”是“表示眼目的一种长相、病相”,即医籍中所谓的“戴眼”。“望洋”原作“望阳”,本指“望着高处”,与“仰视”同义。因为人们不知道“阳”是“高”的意思,牵强附会地把“阳”改成“洋”或者“羊”,于是就成了一个使人迷惑的词了。

  • 标签: 望洋 望阳 仰视
  • 简介:本文从汉语史的角度对古今字做一番梳理和思考,提出了自己粗浅的看法。

  • 标签: 古今字 含义
  • 简介:本文从命题与语气的对立统一出发,在介绍吸收日本最新成果的基础上,对语气的语法范畴进行全面考察.特别是从对把日语作为外语学习的人有更强实用意义的对语气载体的分类角度,对表达语气的各种语法形式进行了全方位的描述.

  • 标签: 语气 日语 对立统一 最新成果 语法范畴 分类角度
  • 简介:摘要自古以来就有“名以食为天”的说法,“吃”这个词在当今社会的使用频率也相当高。因此,“吃+处所名词”这种非常规的结构也一直受到语言学界的关注。本文主要从对“吃+处所名词”这种结构的构件分析入手,结合挑选出来的短语在各个领域出现的比例来分析这种结构的出现和主要构成条件。

  • 标签: 处所名词 演变
  • 简介:副词“也”的基本作用是建立在主体认知对比的基础上,其语用表述的核心结构为“也”+动词或形容词性成分,,语义特征表现为“[+单比]、[+类同]”或“[+通]、[+类同]”。单比的句模为“甲(不)VP/AP,乙也(不)VP/AP;甲也(不)VP1/AP1,乙也(不)VPE/AP2;甲也(不)VP1/AP1,也VP2/AP2”,句法规约是后项对前项的复制和语义顺延;通的句模为“……,NP也VP/AP;SP,NP也VP/AP”,接受零前提或表示周遍、强调、时段和频次等构式的规约。语用上单比侧重句内语境,通侧重句外语境,语力后者强于前者。

  • 标签: “也” 单比 通比 句模 语用
  • 简介:本文对《醒世姻缘传》中的“”字句进行了穷尽性的分析描写,从汉语“”字句历时发展、现时比较的角度,揭示其诸多不同特性,以求为人们进一步认识汉语“”字句及其发展提供共时平面的有力佐证。

  • 标签: “比”字句 比动句 差比 异比
  • 简介:“XY还W”具有统一的构式意义,即反预期比较。“XY更W”的构式意义为递进比较。二者在构式上存在着差异,没有共同的语法意义。二者还具有主观性差异,还可以兼容共用。二者在句法表现上也有差异,这些差异可以通过构式意义得到解释。

  • 标签: X比Y还W X比Y更W 反预期 递进
  • 简介:古籍整理与辞书编纂中关于典故溯源所出现的问题是:典作非典;非典作典;是典而非其源。本文论述了上三类问题的出现原因及解决方法。

  • 标签: 典故 溯源
  • 简介:从文献用例、引申原理和同步引申规律及同位关系等方面观察,“承”有“听闻”义;“听闻”义由“承受”义引中;“听闻”为“承”的基义,“谦敬”、“已然”为其陪义;意义与句法两方面的原因导致了部分学者对“承”的意义的误释。

  • 标签: 听闻 引申 基义 陪义
  • 简介:本文根据“句式语法”理论,采用“双宾语结构”的核心语义是“有意的给予性转移”这一观点,从“与者”、“受者”、“给予物”和结构中的动词四个方面研究“玩它个痛快”,即“V+ta+ge+~”结构,认为这一结构利用双宾语结构的形式特征,用虚化的“ta”填充间接宾语的句法空位,用“个”将后面的结构体词化,充当直接宾语,表达了自身特有的句式语义:能动地赋予(某物一个状态)+将来时态,该句式语义可以分析为处置性、非现实性、施动性三个语义特征。

  • 标签: 句式语法 双宾语结构 给予义
  • 简介:"△"公盨铭例特异,前所未见,文辞古奥,艰涩难读。文章在诸家考释的基础上,对△公盨的句读、语词、句子之缺省成分以及铭文性质提出了新的看法。文章指出,"敷土、隓山、濬川"是大禹治水的三种方法,对此句的理解,必须充分注意大禹的神性。"■(擣)方"指禹平定下土之后,对四方不服势力的征讨。"降民、监德"是两个并列的动宾结构。"康亡不楙"读为"康娱丕懋",义即安乐勤勉。"孝友■明"指四种德行,即孝于父母,友于兄弟,忧恤贫病,明察是非;"■"释■,相当于《周礼·大司徒》"六行"之一的"恤"。"好祀"义即"宜祀"。"复"训安,"克"训肩任。通过对与△字相关字形的全面梳理,释△字为"豳"。盨铭与《尚书》"诰"体相同,可名之曰"豳诰",通篇都是豳公的告诫之辞,是一篇独立的文章,其铸造目的当如中山王方壶所云"明■之于壶而时观焉",亦如史■簋所说"其于之朝夕鉴"。文章对以大禹开篇的原因及"德"的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 标签: 豳公盨 语词考释 铭文性质 豳诰 大禹治水
  • 简介:菲茨杰拉德的经典作品《了不起的盖茨》,奠定了其在美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之所以了不起,正是作者巧妙地运用了叙事技巧,使得原本缺少浪漫色彩的故事转变为了一个独特的悲剧,使得这部作品成为美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这部作品运用了第一人称内聚焦模式,使得故事情节和主题更加突显,故事的主人公同是故事的叙述者,进而多层面传达出作品的意蕴。因此,本文从叙事时间和叙事手法两个角度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深入挖掘这部作品独特的艺术魅力。

  • 标签: 《了不起的盖茨比》 叙事艺术 叙事
  • 简介:美国现代作家菲茨杰拉德的代表作《了不起的盖茨》,通过一个满怀'美国梦'的青年,在目睹一个美国梦实现者暴富、纠结和死亡的整个经过后,幡然悔悟,看清了所谓上层社会的真面目,最后放弃了美国梦的心路历程,反映了美国二战后的社会现实。这部小说无论是选材,还是写作技巧,都具有新意。在故事叙事上,作者采用循环的叙事艺术,通过主人公的所见来推进故事的发展,使小说既有悬念,又具备真实感。

  • 标签: 了不起盖茨比 叙事艺术 摭谈
  • 简介:本文对"来"的"代动"用法进行了考察,认为其"代动"用法是对移动动词"来"原有语义的引申,其核心语义表现为[+接收性],这一语义贯穿于动词"来"的整个发展过程。"来"并不能替代所有的动词,且对原有的具体动词不是等义的替代,"来"强调了动作行为对"接收者"所产生的影响,具有系联作用,表达了说话人主观识解的"言者视角"。

  • 标签: “来” 代动用法 接收性 言者视角 系联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