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
31 个结果
  • 简介:<正>西田之教授的《共犯理论的展开》一书的中文译本,即将由中国法制出版社出版,本书译者之一江溯博士请我为该书中文版的出版作序,我欣然应允。在本书出版过程中,西田之教授不幸于2013年6月14日因病去世,未能见到该书中译本的出版,令人扼腕叹息。西田之教授是日本著名刑法学家,也是在共犯论领域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代宗师。共犯的问题是刑法学中最为复杂的一个理论问题,称之为绝望之章也不为过。不过,也正是因为共犯理论的复杂,也吸引了诸多学者将自己的主要学术精力投放其间,这也许就是"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毛泽东·沁园春·雪)这句诗词所表达的意境。在日本刑法学界,许多刑法学大家都对共犯问题倾注了心血。马克昌教授于1988年为我的博士论文《共同犯罪论》一书所作的序中,以及其简短的语言几乎勾

  • 标签: 西田 共犯论 共犯理论 日本刑法 著名刑法学家 出版过程
  • 简介:<正>一、西田先生其人自从上世纪90年代、特别是进入本世纪以来,随着中日刑法学交流的深入和一些日本刑法学教科书的翻译,中国刑法学界对于西田之这个名字已经越来越熟悉。但尽管如此,先生有资格为更多的同行们、包括年轻的学子们所铭记,故而,对先生的全面介绍,仍是必要的。西田之先生的一生丰富而精彩,在我看来,对他的介绍主要可以从以下方面展开。

  • 标签: 西田 刑法各论 中国刑法学 刑法学研究 日本刑法 结果无价值论
  • 简介:<正>2013年6月21日下午两点多,正在办公室里忙一些杂事,电话突然响了,是雪莲打来的,她问我是否知道西田之先生已经于6月14日去世了,我在震惊之余连说了好几遍:"这不可能,这不可能,这不可能。"因为就在不久前,西田先生还通过王昭武教授询问过我翻译他的《共犯理论的展开》的情况。但雪莲说这一消息是一位在日本学习院大学法学部(西田先生生前任教的大学)留学的朋友传递过来的,应该是可靠的。我不愿意相信她的这一消息,于是马上用微信联系在日本早稻田大学留学的李世阳师弟,请他确定该消息是否属实。世阳师弟马上打电话给他的导师高桥则夫教授,而高

  • 标签: 西田 陈兴良教授 共犯理论 身份犯 下午两点 早稻田大学
  • 简介:<正>一2013年6月14日,西田之先生走了,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我再也没有机会一边与先生一起抽烟一边聆听先生的教诲了,再也没有机会一边与先生一起品酒一边感受先生对我的爱护了,所有这一切都只能是出现在梦里了。先生的离去,于我是一种刻骨铭心的痛!时至今日,只要想起、提到先生,我仍然不愿接受先生离世的事实——尽管我也知道,这已经成为无法改变的事实——也无法抑制自己的情绪,感受到的仍然是一种难以言状的刺痛。

  • 标签: 西田 陈兴良教授 难以言状 刘明祥 张明楷教授 对我说
  • 简介:学界一般认为宋朝是权法律制度的成熟阶段因而给予特别关注,却对宋朝之前的权法律制度研究甚少。任何成熟的法律制度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权法律制度漫长的发展过程中,唐末五代时期是一个重要的流变和积淀阶段。唐末五代时期权法律制度以“贴”、“质”等为存在形式,逐步形成了该时期颇具特色的权法律制度基本样态。该种样态的形成有制度上、经济上、文化上的原因,并在实际运行过程中表现出多样性与灵活性。唐末五代时期形成的权法律制度在纵向发展脉络上为后世提供了基本模型,且以其独特的优势在社会剧变中发挥了维持社会稳定的积极作用,体现了中国人民卓越的生存智慧。

  • 标签: 唐末五代 典权 样态 成因
  • 简介:2002年12月23日,第九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一次会议对“中国民法典草案(审议稿)”进行了“一审”(以下简称民法一审稿),意味着民法典制定正式提上立法日程。此后,促生了多部学者版“民法典建议稿”。

  • 标签: 民法典 制定 现代化转型 立法
  • 简介:本文在界定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概念的含义以及考察历史上的人文主义与科学、科学与人文主义的冲突和分裂及其内在原因的基础上,着重论述了人文人对科学的误解和偏见,尤其是科学的人文主义(新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新科学主义)的丰富内涵。作者认为,迈向科学的人文主义和人文的科学主义,这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学科发展和繁荣的需要,是科学文化和人文文化整合和统一的要求;这是一个美好的理想和长远的目标,但是绝不是不可能实现的乌托邦。

  • 标签: 科学人文主义 科学的人文主义 新人文主义 人文的科学主义 新科学主义
  • 简介:春秋时代,在礼崩乐坏的形势下出现了崇德尚礼的思潮.德观念的拓展,即“德”的内涵日趋现实化、理性化、平民化,从而成为儒家德治思想的近源.礼思潮的兴盛,即礼乐的观念化、人性化、人情化,为儒家学说的产生提供了直接的思想资源.这种思想文化现象的本质就是人文精神,它奠定了中国文化后来发展的基本走向.

  • 标签: 春秋 礼崩乐坏 德观念 礼思潮 人文精神
  • 简介:华夏主义是中国最具有独特性的文化思想积淀。它是老子、孔子、商子思想精华的综合产物,包括三个不同却具有有机联系的研究范式:老子的道治范式,从道法自然和无为而治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孔子的人治范式,从人本、民本和人才的角度解释国家的治乱兴衰;商子的法治范式,从法治角度解释国家权力、国家利益以及国家的治乱兴衰。三者形成一个严整的思想体系,为中国本土的意识形态建构提供了重要的思想基础。

  • 标签: 华夏主义 老子 孔子 商子 中国范式
  • 简介:华人从中国移居到马来西亚,除随身携带的少许物资之外便是传统文化、风俗信仰及人文精神。他们将中华文化注入日常生活中,并扎根于马来西亚,成为该国多元文化的一部分。华人文化也在实践的过程中得以创新。

  • 标签: 马来西亚 华人文化 传承与创新
  • 简介:网络技术的发展和网络社会的崛起,既给人的全面发展带来机遇,也以其复杂的文化难题挑战当今社会,并将技术与人文的复杂关系投射到虚拟世界,提出了“网络空间中的人文精神构建”这一新课题。思考这一课题,要求我们面对网络技术的复杂性、网络人文难题的多样性,注重当代中国网络人文精神的建构实践,阐发网络人文精神的深刻内涵,在技术活动中彰显人的主体性和人文精神。

  • 标签: 网络空间 人文精神 重建 技术人文
  • 简介:人文精神确立于现代社会,为我国刑法的修改提供了新动力,它的落实要求在刑法的立法和司法过程中做到“以人为本”。新颁布的《刑法修正案(八)》从人性、人道和人权多个方面体现了人文精神,立法者和司法者应通过对其内容的研究,促使刑法同人文精神更好地结合,使得我国刑法更趋合理和文明。

  • 标签: 刑法修正案(八) 人文精神 刑事政策
  • 简介:张胥在《湖南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撰文认为,在社会转型期,重塑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可以使社会发展不致因人文精神的坍塌而出现畸形,可以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进程得到合理的精神支撑;体现人文精神,凸显人文价值,可以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成为社会的内在之魂,可以保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具有对多元文化予以引领的资格;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可以紧紧抓住人文精神重建的根本,可以紧紧抓住人文精神重建的方向。

  • 标签: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人文精神 精神重建 《湖南社会科学》 社会主义发展进程 人文价值
  • 简介:城镇化究其实质是人文范畴而不是空间概念.一味寻求空间拓展的城镇化,不仅群众利益受到伤害,还带来资源难以为继、环境难以承受,城镇自身发展也会日益显现疲惫态势.城镇化只有回归人文,才能圆好农民的城市梦,并最终实现中国梦.

  • 标签: 城镇化 可持续发展 以人为本
  • 简介:<正>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以传授音乐知识、训练音乐技能为主要教学目的的小学音乐教学,已远远不能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结合小学生的特点,强化小学生对音乐的审美体验,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新形势下每位小学音乐教师应该努力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年来自己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

  • 标签: 小学音乐教学 学生音乐素质 小学音乐教师 音乐技能 音乐知识 音乐审美能力
  • 简介:作为政治家,江泽民对音乐艺术有着深厚的素养。他善于借助音乐的表现力与感染力,来表达对祖国的赤子之情,对师友的怀念之情,对亲人的眷恋之情。在一些国际场合上,他还善于用音乐来增加互信,促进友谊。他对音乐这门艺术的一生挚爱与娴熟运用,不仅反映了他个人的艺术修养和生活趣味,而且表达了他的人生情怀和品格追求,更展现了他作为党和国家领导人,对如何加强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充满了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

  • 标签: 江泽民 音乐艺术 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 简介:司法活动应当坚持以人为本原则的思想在中国古代就已产生,西周确立的"明德慎罚"思想和儒家阐发的"仁政"思想对司法理论与实践具有深远影响,是中国古代司法中人文精神的集中体现。在司法实践中形成的维护亲情伦理、坚持"五听"、限制刑讯、矜恤老幼妇残、慎待死刑等一系列司法原则与制度在汉朝以后不断发展,司法中体现人文精神的内容日益丰富。由于君主专制国家对个人权利的压制与侵害,加之儒家理论对专制王权的辩护、对团体本位和义务本位的宣扬,使得以人为本原则与制度在司法中难以真正与持久地发挥其应有的作用。重新探讨与审视中国古代司法中的人文精神,可以让传统中的积极因素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更好地得以继承与发扬。

  • 标签: 中国古代 司法文化 人文精神 明德慎罚
  • 简介:由广东中华文化学院,广东华人书法院,广东省国际华人书法研究会联合主办的“书写广东人文精神全国格言书法展”于2013年7月5-9日在广州文化公园展览中心开幕。

  • 标签: 人文精神 广东省 书法展 广州 格言 中华文化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