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摘要 目的 以对比差的方式,探究中医特色护理与常规护理的差异性。 方法 本次研究内容以分组方式进行。研究对象为 64 例 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之后对其进行 平均分组,分组方式选择抽签法,将平均分组后的其中 32例患者设为参照组,给予本组常规护理,再将其余的 32例设为实验组,给予本组中医特色护理,并分析这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情况以及肢体痉挛状态得分。结果 从生活质量评分以及肢体痉挛状态得分上看,两组对比均有明显差异,( p<0.05)。结论 对脑卒中痉挛偏瘫患者实施中医特色护理的效果显著,可供临床借鉴。

  • 标签: 中医特色护理 脑卒中痉挛性偏瘫 肢体痉挛 生活质量
  •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中风偏瘫痉挛状态应用中医综合康复疗法的治疗疗效。方法:将我院中风偏瘫痉挛患者66例入组,通过随机数字表法划分为两组,每组各有病例33例,对照组实施常规康复训练,观察组实施中医综合康复疗法,对比两组患者的康复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均高于对照组,P

  • 标签: 中风偏瘫 痉挛 中医综合康复疗法
  • 简介:摘要:目的: 本次实验将采用 针对偏瘫痉挛状态患者实施中医康复综合疗法,更好地为患者的病情改善提供方案。 方法: 本次实验选取了 2019 年 1 月 -2019 年 6 月前来本院进行疾病检查及治疗的患者为对象,经过专业的科室检查其属于偏瘫痉挛状态,并需要开展对症治疗。在自愿参与实验调查的患者中,采用 计算机随机数字表 法,对 76 例患者进行病情结果讨论。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护理措施,观察组则为中医康复综合疗法,分析应用成效。 结果: 通过临床治疗干预前后的康复评定对比,观察组 患者的病情改善上下肢痉挛的总有效率分别为 89.5% ( 34/38 )和 84.2% ( 32/38 ) ,对照组为 81.6% ( 31/38 )和 73.7% ( 28/38 ) , 组间对比差异较为显著,具有统计学意义( P < 0.05 )。与此同时,在 FMA 的评分对比中,观察组的肢体改善效果更好,因此,我们认为观察组疗效更佳。 结论: 采用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能够更好地改善患者痉挛状态,有利于预后的提升,具有临床价值。

  • 标签: 中医康复综合疗法 偏瘫痉挛 干预疗效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给予针灸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在本院选取86例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时间选为2019年1月~2020年2月,使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43例,给予常规康复治疗为对照组,采取针灸治疗为实验组,对两组治疗后临床效果进行对比。结果 干预前,两组MAS、PRO评分对比无差异(P>0.05),干预后,实验组较对照组更优(P<0.05)。结论 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而言,给予其针灸治疗具有显著疗效,可减轻患者痉挛程度,促进其预后恢复,提升其生活质量,值得借鉴。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针灸 康复治疗
  • 简介:   【摘要】 目的:分析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的价值。方法:选取笔者所在医院 2018年 1月 -2020年 1月收治的 106例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根据不同治疗方案将其分为两组,各 5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治疗,观察组在此基采用针灸治疗, 3个月后采用 Ashworth肌痉挛评定量表( MAS)评价治疗前后患者的肌力活动状态,以此为依据判定治疗效果,根据简化 Fugl-Meyer评价法( FMA)和巴塞尔指数评定量表( Barthel index, BI)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上下肢 M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上肢 MAS评分和下肢 MAS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 94.34%)明显高于对照组( 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观察组 FMA评分和 BI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针灸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能够有效缓解患者临床体征和症状,治疗效果显著。

  • 标签:    针灸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运动功能
  • 简介:台州市黄岩区中医院 浙江台州 280020 摘要 : 目的: 本文主要对两种治疗模式于脑卒中偏瘫痉挛的效果进行分析,进而对康复推拿疗法的价值展开研讨。 方法: 纳入本次研究的主体为 50 例本院在过去一年

  • 标签:
  • 简介:摘要痉挛状态是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经常出现的一种运动障碍,其由锥体系和锥体外系神经纤维的失控制重组而引起,导致受影响的肌肉群张力增高和反射亢进。对于脑损伤后的慢性意识障碍患者,这种症状的发生非常普遍,但有效的治疗却少见报道。目前有效的治疗方案主要包括鞘内注射巴氯芬和软夹板解决关节挛缩,其他治疗方案如针灸、肉毒毒素注射、脑深部电刺激等,仍需进一步研究。本文现围绕上述内容综述如下。

  • 标签: 慢性意识障碍 痉挛状态 疼痛 患病率 治疗
  •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分析火针疗法治疗中风后痉挛偏瘫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7年10月到2019年10月我院收治的共计80例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作为观察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利用随机数表法将所有偏瘫患者分为实验组(n=40)和对照组(n=40)。对照组给予常规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火针疗法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恢复情况、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结果:实验组患者接受火针疗法治疗后,整体恢复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且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明显更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临床开展火针疗法治疗能够显著改善中风后痉挛偏瘫患者的肢体运动功能,促进患者的预后恢复,具有重要的临床推广价值。

  • 标签: 脑中风 偏瘫 早期康复治疗 火针治疗 痉挛 肢体运动功能 生活活动能力
  • 简介:【摘要】目的 探究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的应用情况。方法 被选择配合本研究开展的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共60例,均于2019年4月-2020 年4月入我院就治,按照常规护理和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随机分两组,对比护理前后运动功能。结果 护理前Fugl-Meyer评分对比(P>0.05),护理后Fugl-Meyer评分对比,研究组高(P<0.05)。结论 脑卒中早期偏瘫患者治疗中,基于功能状态的护理的应用,对其运动状态的改善,以及运动功能的提升均有明显促进作用。

  • 标签: 脑卒中 早期偏瘫 基于功能状态护理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点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巴氯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fugly meyer评分与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巴氯芬 电刺激 神经肌肉
  • 简介:【摘要】 目的 研究在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中采用低频神经肌肉点刺激联合巴氯芬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 将2019年2月~2020年9月作为本次研究时段,选取时段内我院就诊的50例脑卒中偏瘫痉挛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采用随机信封分组法,均分成25例对照组和实验组。对照组接受巴氯芬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低频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 实验组fugly meyer评分与Bathel指数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标签: 脑卒中 偏瘫肌痉挛 巴氯芬 电刺激 神经肌肉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早期脑梗死后手腕部痉挛状态的疗效。方法选取脑梗死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2组患者均采用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治疗前、治疗4周及8周后,采用腕关节主动活动度(AROM)、Fugl-Meyer量表(FMA)上肢部分、改良Ashworth量表(MAS)评定患者的上肢运动功能和手腕部痉挛状态。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组内治疗前比较,治疗组治疗4周后MAS较低(P<0.05)。治疗8周后,2组患者AROM、FMA上肢部分及MAS评分均较组内治疗前改善(P<0.05),且治疗组治疗8周后上述指标改善更为优异(P<0.05)。结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能明显改善早期脑梗死患者的手腕部痉挛状态

  • 标签: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 屈腕肌 痉挛 早期 脑梗死
  • 简介:摘要 :目的 :探讨临床上治疗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采用针刺,推拿以及康复训练三种疗法的不同临床效果。选取 99名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平均分组法分为康复训练组,针刺组,以及推拿组,各 33人。三组患者所用药物治疗方法相同,在此基础之上,分别使用针刺,推拿以及康复训练疗法,对比三组情况,主要观测指标包括痉挛程度,生活能力及生活质量。结果 :推拿组治疗总有效率为 90. 63%,明显高于康复训练组 (65. 79%)及针刺组 (66. 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 0. 05)。结论 :针对脑卒中后痉挛偏瘫患者,采用针刺疗法以及康复训练疗法所取得的临床效果相差不多,采用推拿疗法所取得的疗效要比前两个更好。采用康复训练以及推拿疗效对于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有显著提升,优于针刺治疗方法。推拿疗法能够对患者的生活质量有显著的改善,优于康复训练以及针刺疗法。

  • 标签: 脑卒中 痉挛性偏瘫 针刺 推拿 康复疗法 生活质量。
  • 简介:

  • 标签: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阻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酪氨酸激酶受体B(TrkB)通路后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痉挛状态及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KCC2)表达的影响。方法将40只雌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Sham组)、SCI+磷酸盐缓冲液组(SCI/PBS组)、SCI-运动训练+PBS组(SCI-TT/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于SCI前1周对所有大鼠进行鞘内置管,置管1周后制作T10不完全SCI大鼠模型,Sham组仅暴露脊髓。于SCI制模术后第7天,使用TrkB-IgG阻断SCI/TrkB-IgG和SCI-TT/TrkB-IgG组的BDNF-TrkB信号通路,其余三组使用PBS进行对照。SCI后第8天,SCI-TT/PBS组和SCI-TT/TrkB-IgG组进行4周的减重平板训练。使用Asworth评定法和H反射(H-max/M-max比值)评估大鼠后肢的痉挛状态。实验结束后采用Western Blot和免疫组化技术检测各组大鼠损伤远段脊髓KCC2的表达情况。结果SCI后1~5周,4组SCI大鼠的Ashworth痉挛分级均较Sham组增加。SCI后3~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明显小于SCI/PBS组和SCI/TrkB-IgG组(P<0.05);SCI后第5周,SCI-TT/PBS组Ashworth痉挛分级小于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1~5周,Sham组H-max/M-max比值保持不变,均低于4组SCI大鼠(P<0.05)。SCI后第1周和第2周,4组SCI大鼠H-max/M-max比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CI后3~5周,SCI-TT/PBS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SCI后4~5周,SCI-TT/TrkB-IgG组H-max/M-max比值明显低于SCI/TrkB-IgG组(P<0.05)。KCC2免疫组化及Western Blot结果显示,SCI 5周后,4组SCI大鼠的损伤远端脊髓前角KCC2的表达量较Sham组明显减少(P<0.05)。运动训练可明显增加SCI-TT/PBS组KCC2的表达量,其免疫强度和相对光密度值均高于SCI/PBS组、SCI/TrkB-IgG组和SCI-TT/TrkB-IgG组(P<0.05)。而SCI/TrkB-IgG组与SCI-TT/TrkB-IgG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减重平板训练可通过BDNF-TrkB信号通路改善SCI大鼠的痉挛状态并促进损伤远端脊髓内KCC2的表达。

  • 标签: 脊髓损伤 减重平板训练 痉挛状态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钾-氯协同转运蛋白2
  • 简介:摘要婴儿痉挛症(infantile spasms)是婴儿期发病率最高的癫痫综合征,发病率为0.16/1 000~0.42/1 000,男女患儿比例6∶4。婴儿痉挛症幼儿期起病,起病隐匿、症状不明显,需与多种疾病相鉴别。存在孤立或成串异常动作伴或不伴发育迟滞及发育倒退时,应尽快完善脑电图及长程脑电图,并依据其脑电图尽快予患儿相应药物,改善预后。本文查阅近10年国内外相关文献,对婴儿痉挛症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影像学表现进行综述。

  • 标签: 婴儿痉挛症 头核磁 脑电图 抗癫痫治疗
  • 简介:摘要患者为28岁女性,以腹泻、全身性脱发为突出表现,通过详细询问病史及多学科讨论,最终诊断为Satoyoshi综合征。患者原发病罕见,同时合并巨细胞病毒感染、铅中毒,诊断较为棘手。

  • 标签: 肌痉挛 脱发 腹泻 Satoyoshi综合征 铅中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