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通过自然分离、人工选育或基因工程构建得到的微生物种系,是生物学研究的常用材料以及工业生产的重要原料,保持微生物种系的稳定是保证后续实验和生产顺利进行的前提,因此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是微生物研究的一项重要课题。介绍了几种常见微生物菌种的保藏方法并阐述了它们的优缺点。
简介:嗜冷微生物是一类适合在低温环境中生活的极端微生物。介绍了嗜冷微生物的特性及其对食品加工的利弊。
简介:对人造肥牛脂肪的稳定性及贮藏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肥牛脂肪在室温下6h内可以保持较高的乳化稳定性,在贮藏期内(温度为4℃,21d),乳化稳定性保持在80%以上。对肥牛脂肪酸价、过氧化值、细菌总数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肥牛脂肪在冷藏过程中酸价、氧化稳定性、微生物稳定性均有所下降,但仍符合食用标准。
简介:单宁酶是生物体内重要的酶,广泛地分布在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单宁酶自发现以来就获得了极大的关注,并广泛应用于食品、饲料、医药、饮料、酿酒、制革、化工等行业.单宁酶即单宁酰基水解酶,可水解鞣质的酯键,产生没食子酸、没食子酯葡萄糖.综述了单宁酶的微生物来源、发酵条件、纯化方法和酶生物技术进展.
简介: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病原体的污染影响着饲料全球化自由贸易的发展和动物食品的安全,并成为关注的焦点。主要介绍了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危害及其快速检测方法,为了更好地控制饲料生产和销售全过程的安全,从饲料生产的源头控制有害微生物对动物的危害,进而减少有害微生物通过动物进入人的食物链。
简介:从剁辣椒盐坯原料中筛选出优势耐盐的酵母菌和乳酸菌,通过比浊法绘制2种菌的生长曲线,并绘制相同时间段的pH值变化曲线,确定耐盐乳酸菌及酵母菌适宜的培养条件,为食品企业酿造生产条件的设定提供可靠的参考数据。
简介:脂肪酶(lipase,E.C.3.1.1.3,甘油酯水解酶)是一类特殊的酯键水解酶,能在异相系统(油—水)界面上水解特殊酯(脂肪酸甘油酯)类,具有重要而广泛的工业用途。综述了脂肪酶的固定化以及固定化脂肪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简介:以马铃薯为原料,经液化、糖化等处理后发酵生产酒精,以出酒率为指标,研究发酵工艺中的最佳参数。试验结果表明,糖化液初始糖度为16°Bx,接人酵母量为0.8%,发酵温度32℃,发酵60h,酒精出酒率可达17.12%,
简介:微生物实验是食品相关专业教学中的一门重要课程,可以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动手能力和发散思维。但是在实验教学的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就实验教学内容和实验教学方法进行研究探索。
简介:研究屠宰过程中微生物污染数量与各品质指标变化的关系,并对剥皮与烫毛两条生产线控制前后的初始微生物与各品质指标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冷却肉的品质变化与微生物的生长繁殖程度紧密相关,当微生物数量达到108CFU/g时产品已经开始腐败;采用控制措施显著地减少了初始微生物数量,使得冷却肉的保鲜期(0~4℃条件贮藏)延长3~4d。
简介: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为指导思想,针对传统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不足,从传统教学模式的改变、引导学生、吸引学生、提升实验课程地位和调整实验课程设置5个方面,对实验课程进行改革。食品微生物实验改革使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良好的训练,同时也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的培育,为食品行业的快速发展服务。
简介:通过把更多的生活实例引入课堂教学、身边的食品微生物以及提出问题再解决问题的实践教学3个方面,对食品微生物学的教学改革进行探索和研究,恰如其分地将课堂理论教学、实验实践教学与学生生活联系在一起,激发学生兴趣的同时,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全面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简介: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是一门实践性和应用性很强的学科,是食品专业的职业技术核心课程之一。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以及课程考试考核等方面的改革,提高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质量及学生的职业能力。
简介:传统教学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授课中存在一定的局限性,而翻转课堂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模式备受关注。通过对"食品微生物学"目前的教学现状进行综述,并重点论述翻转课堂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的优势,旨在探究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更好地培养食品微生物学方面人才的可行性,同时也可为翻转课堂在其他课程中的应用提供借鉴。
简介:分析山西老陈醋生产过程中酒精度与总酸之间的变化,可以得出酒精最后全部发酵成总酸。结果显示,通过提高酒精发酵阶段的酒精度,就可以提高老陈醋的产量。
简介:以甘肃省成县核桃为试材,将带壳核桃、核桃半仁和核桃碎仁装入厚40μm的白色聚乙烯塑料袋中,在常温(20~30℃)下旷藏。研究了贮藏180d期间核桃种仁的脂肪酸氧化变化。试验结果表明,核桃的总脂肪含量和碘价在旷藏过程中下降,而酸价、过氧化值和皂化值升高。核桃带壳贮藏能较好抑制核桃种仁的脂肪酸氧化,有利于保持核桃的贮藏品质,常温贮藏180d期间,其品质明显优于核桃半仁和碎仁。
简介:在常饮的豆奶中加入酸味剂,能改善豆奶的风味。但大豆蛋白遇酸易变性,从而影响产品的稳定性。本实验从稳定剂、乳化剂、酸类型和添加量及调酸方法等角度,对豆奶的稳定性和风味进行了初探。
简介:以酸价为1.067mgKOH/g的山核桃毛油为原料,分别采用不同的脱胶方法(磷酸脱胶、草酸脱胶)和脱酸方法(甲醇脱酸、乙醇脱酸、碱炼脱酸),重点研究了不同方法对山核桃油中反式脂肪酸(TFA)的组成及含量的影响,探讨了不同方法中山核桃油的酸价及TFA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采用磷酸脱胶,山核桃毛油的TFA含量降至0.0175%;采用甲醇脱酸,TFA含量仅由0.0175%上升至0.0532%。在对山核桃毛油进行精炼后得出TFA组成变化:脱臭前只产生反式油酸,脱臭后同时产生反式亚油酸,且反式亚油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反式油酸,前者是后者的2.58倍。
简介:研究证实摄入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可有效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对ω-3多不饱和脂肪酸进行微胶囊化有利于提高其氧化稳定性,掩盖鱼油的腥味。介绍微胶囊技术在ω-3多不饱和脂肪酸中的应用,指出了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微胶囊化未来的发展方向。
简介:利用欧姆加热(3,6,9V/cm)和80℃水浴方式,加热不同脂肪含量(10%,20%,30%)的肉糜制品至中心温度72℃,并保持5min,对比分析产品的色泽、脂肪氧化及微生物菌落数的变化。结果表明,欧姆加热所需时间显著少于水浴加热(p〈0.05),且电压增大和脂肪含量减少,可缩短加热时间;欧姆加热与水浴加热的肉糜制品的红度值a无显著差异;以3V/cm欧姆加热的肉糜制品TBARS值高于水浴加热和6,9V/cm欧姆加热的制品。
微生物菌种保藏方法概述
嗜冷微生物与食品加工
人造肥牛脂肪稳定性及贮藏性研究
微生物单宁酶及其生物技术进展
动物饲料中有害微生物的快速检测方法
耐盐微生物的生长曲线与pH值变化研究
脂肪酶固定化及固定化脂肪酶的应用研究进展
利用马铃薯生产酒精发酵工艺参数的研究
改革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 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
屠宰过程中微生物污染与冷却肉品质关系的研究
独立思考能力在食品微生物实验教学中的培养
食品微生物学中采用激发学生兴趣的教学方法
高职院校食品微生物检验技术课程教学改革实践与探讨
翻转课堂模式在“食品微生物学”教学中应用的探索
酒精度与总酸对山西老陈醋产量影响的分析酒精度与总酸对山西老陈醋产量影响的分析
常温下不同状态核桃种仁的脂肪酸氧化研究
非发酵酸味豆奶的研制
精炼对山核桃油中反式脂肪酸影响的研究
ω-3多不饱和脂肪酸微胶囊化的研究进展
电压梯度与脂肪含量对欧姆加热肉糜制品加热速率和品质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