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ICU患者在行连续性血液净化(continuousbloodpurification,CBP)时,指尖血糖值与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之间的差异。方法选取2015年1-10月入住全军肾脏病研究所ICU行CBP的患者70例,监测血糖182人次,采取自身对照研究方法,同时监测指尖血糖及CBP管路动脉端血糖,根据患者实际指尖血糖值将患者分为目标血糖组、高血糖组、低血糖组,比较2种采血方法血糖值之间的差异。另根据患者有无糖尿病病史分为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比较2种采血方法血糖值之间的差异。结果目标血糖组、高血糖组和低血糖组指尖血糖与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指尖血糖与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糖尿病组指尖血糖与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非糖尿病患者行CBP时,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可代替指尖血糖值,从而减少患者痛苦;而糖尿病患者行CBP时,CBP管路动脉端血糖值不能代替指尖血糖值,应以指尖血糖为准。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静脉采血针末端血、75%酒精、0.5%碘伏消毒消毒皮肤采血对血糖值的影响。方法:随机选取神经外科/胸外科新入患者20例进行血糖检测,20例患者均自愿参加,遵医嘱采静脉血后用同一台血糖仪分别用静脉采血针末端血、75%酒精和0.5%碘伏消毒左或右手中指或无名指测得血糖值,静脉采血与指尖血糖的采集间隔时间控制在5分钟内,一般先采静脉血、用静脉采血针末端血测得血糖值,然后分别用75%酒精、0.5%碘伏消毒消毒皮肤采血准确记下血糖值,最后参照静脉采血的实验室的检验结果,比较3种方法对于指尖血糖值的影响大小。结果: 3种方法测得指尖血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按正规操作程序采用静脉采血针末端血,用75%酒精和0.5%碘伏消毒采血测得血糖值不会影响血糖结果的准确性,其中75%酒精最接近实验室结果,静脉采血针末端血次之,最后是0.5%碘伏。
简介:目的观察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病程中血糖水平变化的规律,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择2005年1月至2012年12月80例无糖尿病史的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入院后查空腹血糖,观察血糖水平及高血糖发生率的差异;对比高血糖和血糖正常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预后差异。结果80例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血糖水平3.64~17.45umol/L,平均(8.55±2.40)μmol/L,高血糖血症37例,发生率为46.25%(37/80);37例高血糖组预后总有效75.68%低于43例血糖正常组的93.02%(P〈0.05)。结论血糖水平升高是影响脑血管疾病患者病情及预后的危险因素之一,应用为常规检查,病程慎用葡萄糖静,适当滴注胰岛素,将血糖水平控制在正常范围内。
简介:摘要:目的 探讨全麻术中静脉麻醉药是否与血糖变化相关联。方法 随机选取 50 例全麻非心脏手术患者,记录年龄、体重、麻醉诱导药物用量,并进行麻醉诱导前( T0 )、麻醉诱导气管插管后 5min( T1 )、手术开始后 10min( T2 )、1h( T3 )、2h( T4 )、3h( T5 ) 血糖监测。 结果 术中各阶段患者血糖发生波动变化,T1 、T2 、T3 、T5 与前一次血糖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麻醉诱导时咪达唑仑、芬太尼及丙泊酚用量与 T1 血糖变化量呈现负相关性,分别在不同年龄组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 全麻术中静脉麻醉药物抑制血糖代谢,影响血糖变化。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1d后检测其血糖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到我院分泌的产妇196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接受血糖检测,记录其低血糖发生率及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情况。方法:经血糖仪测定,新生儿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水平发病为(3.65±0.23)mmol/L、(4.21±1.03)mmol/L。其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且低血糖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其异常,为其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新生儿血糖异常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新生儿出生1d后检测其血糖变化规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9年11月-2022年4月到我院分泌的产妇196例,新生儿均在出生后接受血糖检测,记录其低血糖发生率及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情况。方法:经血糖仪测定,新生儿生化血糖值、快速血糖水平发病为(3.65±0.23)mmol/L、(4.21±1.03)mmol/L。其中妊娠期糖尿病产妇分娩新生儿的低血糖发病率最高,其次分别为早产儿、剖腹产新生儿、正常新生儿,且低血糖发生率呈现下降趋势。结论:通过监测新生儿血糖变化,有助于医生及时发现其异常,为其治疗奠定了基础,对有效预防新生儿血糖异常有重要意义,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究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在腮腺肿瘤中的诊断价值。方法:研究对象择取我院2019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65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腮腺肿瘤患者,所有患者均行128层CT检查,且予以平扫、双期增强扫描,观察不同类型腮腺肿瘤的CT平扫特征、双期增强扫描病灶CT值的倾向性变化情况,并对观测到的结果进行对比。结果:腮腺淋巴瘤男性发病率、发病年龄、吸烟室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平扫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和腮腺多形性腺瘤的病灶最大径、浅叶和深叶分布比例、边缘清晰比例进行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跨叶分布比例、肿瘤不均匀比例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双期增强扫描中发现,腮腺淋巴瘤平扫、动脉期、静脉期CT值均高于腮腺多形性腺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淋巴瘤动脉期CT值高于平扫、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腮腺多形性腺瘤平扫CT值低于动脉期、静脉期CT值,动脉期CT值低于静脉期CT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28层CT双期增强扫描在腮腺肿瘤的诊断中具有显著的效果,不但可以通过平扫发现不同类型肿瘤的特征,还可根据不同期CT值的倾向性变化进一步明确,诊断价值比较高,建议临床广泛应用。
简介:1例27岁女性患者因白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症给予口服司坦唑醇(2mg,3次/d)、再造升血片(4片,3次/d),皮下注射非格司亭(150μg,1次/d)、重组人白细胞介素11(2mg,1次/d)、重组人促红素(10000U,3次/周),静脉滴注头孢美唑(2g,2次/d),以及成分输血等治疗。用药前空腹血糖5.3mmol/L。18d后诊断为再生障碍性贫血,加用环孢素125mg,2次/d口服。加药第28天,患者空腹血糖升至9.8mmol/L,予饮食控制。第36天,空腹血糖8.2mmol/L。第45天,空腹血糖达10.7mmol/L,餐后2h血糖为18.7mmol/L,将环孢素剂量改为100mg,2次/d,并加用二甲双胍500mg,2次/d口服,且严格执行糖尿病饮食。第47天,空腹血糖7.3mmol/L;第55天,空腹血糖5.4mmol/L,餐后2h血糖11.3mmo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