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建立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指导骨科护理人力资源科学配置。方法:根据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对病人进行因素型分类,通过公式计算每类病人的护士配备系数,根据各病区病人分类情况,计算病区需要的护士人数。结果: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量表根据人均每日所需护理时间采用整数时数分割法将6个病区病人分为四类,护士配备系数分别为0.30、0.48、1.04、2.01,每个病区每日需配备的护士人数=(一类病人人数×0.30)+(二类病人人数×0.48)+(三类病人人数×1.04)+(四类病人人数×2.01);临床实际配备护士人数远远小于所需人数。结论:因素型骨科病人分类系统的建立为病人客观归类提供了量化指标,可科学指导护理人力资源配置。
简介:目的:分析北京市宣武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探究适合宣武区在新医疗改革条件下合理的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方法。方法:在综述文献的基础上,对北京市宣武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009年6月30日之前实际在岗的129名社区护士的相关资料进行了分析,并与北京市相同指标进行了比较;采用Epidata3.1建立数据库,双录入进行质量控制,使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宣武区实际在岗社区护士年龄老化,数量不足,专业素质较差,与北京市总体水平相当且职称低。结论:合理设置社区护士编制,开源节流,使现有社区护士的效用最大化,健全相关的配套政策是优化宣武区社区护理人力资源配置的有效途径。
简介:目的:调查我国手术室护理人力资源现状,为我国手术室护理管理、人力资源配置、护理培训等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自设问卷,对我国31个省/直辖市/自治区共2039所医院的一般情况、手术工作量、人力资源配置、手术室管理、护理培训等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手术间数量∶手术室护士数量(中位数)=1∶2;手术室护士学历以本科学历为主(47.98%),本科及以上学历共占48.76%;职称以护师职称为主(38.80%);75.04%的医院手术室由护理部或医院管理;1210所(59.34%)医院手术室设立了麻醉恢复室,高于2012年调查的1083所(37.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226.701,P〈0.001);手术室已开展岗位管理及分层级管理的医院分别占69.45%、74.99%。66.16%的医院已培训手术室专科护士。结论:手术室护士学历、职称分别以本科、护师为主;超过一半的医院已经设立了麻醉恢复室。同时,岗位管理、分层级管理等多种管理模式已广泛应用于我国医院手术室。
简介:在医务人员中,护士是与病人接触最多的群体。护士的专业水平、素质、工作态度决定着护理的质量,而护理质量在总体医疗服务质量中举足轻重。医疗机构承担着对130多万名护士这一庞大群体的管理工作。合理配置护士,为护士提供良好的执业环境,保证护士工资、福利、培训、职业防护等各方面的利益,调动护士的工作积极性和加强护士执业管理是医疗机构的重要职责之一。《护士条例》第四章"医疗卫生机构职责"中,对医疗卫生机构关于护士的管理职责提出了明确、具体的要求,需要各级护理行政主管部门与护理部的领导给予高度重视,制定具体的策略,共同努力落实。本栏目特邀请了湖南省卫生厅、广东省卫生厅主管全省护理工作的领导就本省在护理人员管理方面的做法进行交流,并邀请护理管理专家撰稿,交流有关护士培训、职业防护、合同制护士管理等方面的经验,希望能为全国其他地区及医疗机构提供借鉴与参考,更好地落实《护士条例》。
简介:目的:把握国内外护理学科发展及人力资源现状,分析影响护理学科发展的重要因素。方法:系统检索国内外高等教育统计网站,世界卫生组织、国际护士协会、世界银行、国家卫生计生委网站,采用Excel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我国护理一级学科的定位与美国相比晚了将近30年,二级学科专业设置现状模糊;2012年〈35岁的护士人群比例为57.2%,护士工作年限≥20年的护士比例为29.5%,拥有大专及以上学历的护士比例为56%,拥有学士学位及以上学历的护士比例仅为10.6%,护士高低职称比例为1:36.1;2013年每万人口医护比例为l:1.1,法定退休年龄远低于发达国家,平均起始工资医生是临床护士的2.22倍;2014年注册护士数量为300.4万,首次反超执业医师数量。结论:中国护理教育与临床管理系统尚须深入改革,应向发达国家学习,发挥高层次人才在护理学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探索推行临床护士多点执业,稳定护理人力资源的紧张局面,满足不断增长的社会需求。
简介:目的了解脑缺血再灌流后脑温的变化,为脑缺血动物的实验研究、以及亚低温脑保护作用机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将SD大鼠分为四动脉阻断、双颈总动脉阻断、单侧颈总动脉阻断以及四动脉阻断10min、20min、30min后再灌流组。用点式测温仪同时测量不同部位脑组织的温度。结果脑组织内存在温度梯度;脑缺血后同一时间点纹状体、海马和颞肌的温度不一致;不同程度脑缺血后脑温的变化不一致,双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脑温的改变呈波浪状,单侧颈总动脉阻断的脑缺血中缺血侧脑温低于对照侧;四动脉阻断的全脑缺血中,缺血后不同时间开始再灌流脑温都有回升现象;脑缺血的严重程度和持续时间可影响动物的清醒和脑温的变化。结论本实验的结果说明了在脑缺血实验研究时采用连续监测、并将脑温控制在特定的范围内,避免脑缺血和再灌流期间脑温的波动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简介:目的探索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在血管神经病学实习医师教学查房中的效果。方法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内科20例实习医师作为教学对象,随机分入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组。在血管神经病学中最常见的急性脑梗死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的教学过程中分别对两组采用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和传统教学法,以问卷调查方法对两组的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与传统教学相比,实习医师在学习主动能力、分析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表达交流能力、知识拓展能力、临床分析能力及团队合作能力等方面均显著提升。结论基于团队的学习模式可以提高实习医师在血管神经病学科中掌握知识的能力。
简介:目的探讨术前动态脑电图(AEEG)对癫癎病人定位、定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45例顽固性癫癎手术病人的常规脑电图(REEG)、AEEG及皮质脑电图(ECoG)进行研究比较.结果癫癎病人AEEG与REEG的异常率比较(P=0.013)、癫癎病灶的术前定位准确率比较(P=0.015)、定侧准确率比较(P=0.003)均有统计学意义;AEEG与ECoG定位准确率比较(P=0.125)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癫癎外科术前AEEG定位准确率优于REEG,与ECoG比较也有一定优势.AEEG结合其他检查方法可以进一步提高癫癎病人术前定位、定侧的准确率.
简介:目的探讨脑梗死大鼠外周血促炎/抗炎细胞因子的动态变化规律。方法建立成年雄性SD大鼠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分为MCAO后6h,12h,24h,48h,72h,1周,2周组和假手术组。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INF-γ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以评估机体的免疫状态。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脑梗死大鼠血清促炎细胞因子IL-1β和INF-γ,的水平在MCAO后6h和12h均升高,但自24h起逐渐下降,72h降至最低(P〈0.01),其中血清INF-γ水平至2周仍低于假手术组(P〈0.01);相反,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水平则在脑卒中后6—12h时有短暂降低,12h起开始回升,在72h升至最高(P〈0.01),至1周仍高于假手术组(P〈0.01)。结论MCAO后大鼠外周血促炎细胞因子降低和抗炎细胞因子升高,表明脑卒中后机体处于免疫抑制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