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脐周八穴针罐结合治疗单纯性肥胖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95例单纯性肥胖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50例)采用脐周八穴为主穴,分别为滑肉门、天枢、外陵、水分、阴交,采用针灸结合火罐的治疗方法;对照组(45例)采用口服曲美,每天10mg,两组均治疗8周。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8周后体重、体质指数(BMI)、腰臀比(WHR)、体脂百分率(F%)进行测定,观察其减肥的效果。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及97.78%。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总有效率、体重、体质指数均无显著差异(P>0.05),但WHR、F%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周八穴针罐疗法治疗单纯性肥胖与口服曲美总有效率相当,而脐周八穴针罐疗法更能显著改善肥胖患者的WHR、F%,且安全、无不良反应。
简介:摘要目的利用高分辨力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colorDopplernowimaging,CDFI)技术研究前臂内侧皮瓣(MFF)穿支血管的来源走行分布规律、体表的定位及血流动力学特点,为MFF设计提供依据。方法对80例健康志愿者年龄20~60岁,采用CDFI技术对其双侧MFF主干血管及穿支血管(管径≥0.5mm)进行检测。被检者前臂呈外展外旋位,进行相关数据测量;记录每侧MFF穿支血管的数目、血管走行类型;对穿支动脉血流参数进行统计学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果BA、UA、CIA、ICUA、URA、穿支(管径≥0.5mm)的管径、走行位置、方向、是否进入皮下组织均可显示,频谱示舒张期血流速度极低近消失,呈低速高阻单向频谱。双侧前臂内侧皮瓣穿支的数量、来源、走行位置、及穿深筋膜处位置并不对称。160侧前臂内侧皮瓣共检测到穿支动脉(管径≥0.5mm)645支,平均4.03支(3~6支),蒂长4~38mm,可见三种类型Ⅰ型肌皮穿支(12.4%);Ⅱ型肌间隙皮穿支(83.7%);Ⅲ型直接皮穿支(3.9%)。最粗大穿支管(外)径1.0±0.3mm。尺动脉及各穿支血管频谱形态表现各异;峰值流速左右侧及各年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男性高于女性(P<0.05),R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CDFI技术可直观地显示MFF穿支的来源走行分布,有无变异或缺如,进行体表定位,并可评价血管质量,对MFF的设计提供依据。
简介:摘要目的测定并分析新生儿脐血IL-4,IL-13,IFN-γ,TGF-β的含量及其可能的危险因素,探讨脐血IL-4,IL-13,IFN-γ,TGF-β含量与6个月内婴儿发生湿疹可能性的关系。方法用ELISA法测定72例青岛地区足月顺产健康新生儿(男性38例,女性34例)脐血IL-4,IL-13,IFN-γ,TGF-β含量,随访并记录家族过敏性疾病史、父母吸烟史、母亲孕期饮食情况、6个月内婴儿发生湿疹情况等。结果父亲或母亲有过敏性疾病的新生儿脐血IL-13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而TGF-β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父亲或母亲有过敏性疾病新生儿脐血IL-4、IFN-γ含量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父亲或母亲有吸烟史、母亲孕期回避特殊食物新生儿脐血IL-4,IL-13,IFN-γ,TGF-β因子的含量、6个月内发生湿疹的概率与对照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6个月内发生湿疹组婴儿脐血IL-13含量高于对照组(P<0.01),而TGF-β含量低于对照组(P<0.01),6个月内发生湿疹组婴儿脐血IL-4、IFN-γ含量与对照组差别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父母有过敏性疾病及发生湿疹的新生儿脐血IL-13含量增高,新生儿脐血IL-13、TGF-β含量可能对预测以后湿疹等过敏性疾病的发生有一定临床意义。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乌司他丁对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的影响。方法将40例感染性休克患者随机分为2组常规治疗组和乌司他丁组,乌司他丁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乌司他丁20万U微泵静脉注射,每12小时1次,维持应用7天。分别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第3天、第7天的血浆D-二聚体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显著增高(P<0.05);治疗后第3天、第7天,乌司他丁组血浆D-二聚体水平较常规治疗组显著下降(P<0.05)。结论感染性休克患者血浆D-二聚体水平明显升高,乌司他丁能显著降低血浆D-二聚体水平,改善患者的凝血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通心络对糖尿病心肌病大鼠血流动力学及心肌细胞凋亡的影响,为临床用药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取SD大鼠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糖尿病心肌病变组(DiabeticMyocardi-opathy,DCM组)和通心络干预组(TXL组)。第12周末测定大鼠心室内压及分析心功能。采用Tunel法检测光镜下观察心肌细胞凋亡指数,免疫组化法测定Bcl-2,Bax及P53基因蛋白表达。结果TXL组治疗组左室收缩压(LVSP)、左心室舒张末期压(LVEDP)、左室内压最大上升和下降速率(±dp/dtmax)明显高于DCM组,通心络减少P53、Bax的表达,增加Bcl-2表达,抑制细胞凋亡指数。结论通心络可以改善糖尿病心肌病大鼠左心室功能,同时通过多种途径有效减少糖尿病大鼠心肌细胞凋亡。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血栓通静脉滴注配合电针对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采用美国ACUSON128XP/10型彩色多谱勒超声仪对LEAD患者股动脉、腘动脉的管壁的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及血流量进行检测。结果观察组在改善2型糖尿病下肢血管病变(LEAD)患者的管腔内径、内膜-中层厚度(IMT)、收缩期血流峰值速度(Vs)及血流量,均明显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0.01)。结论血栓通静脉滴注配合电针治疗能显著改善LEAD患者血流动力学的相关指标。
简介:摘要目的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研究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的球后动脉的血流动力学特点,眼外直肌是否增厚,及其与相关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等)的相关性。方法选择高血压组80例,糖尿病组80例,正常对照组80例,分别观察眼动脉(OA)、视网膜中央动脉(CRA)、视网膜中央静脉(CRV)、及睫状动脉(SPCA)频谱形态,分别检测4支动脉的血流动力学指标,测定相关生化指标血糖、血脂。结果高血压患者球后动脉血流速度明显减慢,阻力指数(RI)明显增高,OA以舒张末最小流速下降为主,呈低流速高阻力状态;糖尿病患者OA、CRA、SPCA血流速度明显减慢,RI明显增高,两组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CRV流速稍加快。球后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与血糖、血脂、病程、年龄呈正相关;各组眼外直肌与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区别。结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评价球后动脉血流改变有较重要的价值,高血压、糖尿病患者眼外直肌均无明显增厚。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不同全麻诱导方式对老年冠心病患者气管插管过程和冲气腹的血流动力学变化及麻醉深度指数(CSI)的影响。方法选择ASAⅡ~Ⅲ级择期手术的30例冠心病70-80岁患者,据诱导药物不同随机分为3组(每组l0例),分别为I组用咪唑安定0.04mg/kg,异丙酚l.0mg/kg,芬太尼3g/kg,阿曲溴胺0.4mg/kg;Ⅱ组用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1.0mg/kg,芬太尼3g/kg,阿曲溴胺0.4mg/kg;Ⅲ组依托咪酯0.2mg/kg,异丙酚1.0mg/kg,芬太尼4g/kg,阿曲溴胺0.4mg/kg。3组患者分别记录.诱导前时(T0)、诱导后2min(T1)、喉镜显露声门时(T2)、气管导管插入气管内时(T3)、充气腹5min(T4),MAP、HR、CSI。结果与T0相比T1、T2时,各组血压显著下降;T3,T4时,I组Ⅱ组血压、心率显著升高。与I组相比Ⅱ组各时点CSI显著下降,各时点血压心率均无明显变化,Ⅲ组CSI显著下降,T3、T4时,心率、血压显著下降。Ⅲ组与Ⅱ组相比Ⅲ组患者T1、T2、T3、T4时的血压均显著减低;Ⅲ组患者T3、T4时的心率显著下降。结论冠心病患者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麻醉诱导时应做到(1)麻醉诱导要有一定的麻醉深度;(2)麻醉诱导时可适当加大芬太尼的用量;(3)依托咪酯和异丙酚联合应用血流动力学更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