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婴同室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感染控制与分析

(整期优先)网络出版时间:2010-03-13
/ 1

母婴同室新生儿脐部感染的感染控制与分析

邓菊芳

邓菊芳(湖北省鄂州市妇幼保健院鄂州436000)

作者简介:邓菊芳,女,主管护师,大学本科,院感办副主任。

【中图分类号】R722.1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0)09-0166-02

新生儿是医院感染的高危人群,由于新生儿免疫力低下,病情变化快,在日常护理工作中稍有不慎,即可危及新生儿生命。新生儿脐炎是新生儿常见感染性疾病之一,主要因脐带残端被细菌入侵、繁殖所引起的急性炎症,新生儿脐炎可导致新生儿脐源性腹膜炎、新生儿化脓性脑膜炎、败血症、门静脉高压症、肝硬化等。[1]因此,新生儿脐部感染应引起高度重视。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2010年6月25日-8月6日17例发生新生儿脐部轻微感染。其中,男10例,女7例。胎龄分别在34-42周。体重2400-4300克。脐轮微红13例,脐部有渗出液4例。出生后感染时间在24小时以内。有液性分泌物4例和脐轮微红超过1/2面积3例均送检做细菌培养;治疗1-3后痊愈。

1.2方法:院感专职人员根据流行病学特征追踪,展开对相关物体表面、工作人员及家属手、10%碘酊、棉签、脐轮线、婴儿护脐、断脐器械等进行抽样做微生物学监测。

1.3流行病学特征:母婴同室的新生儿是医院感染高危区域,可通过多种传播途径,使新生儿的任何部位发生感染。(1)发病时间:2010年6月25-8月6日17例新生儿发生新生儿脐部轻微感染。(2)临床表现:脐轮微红13例;脐部渗出液4例;羊水II度以上3例;体温36-37.2℃,其他各项检查无异常。

2结果

2.1细菌检出结果:7例新生儿脐部分泌物细菌培养结果,检出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MPSA)2株,肺炎克雷伯杆菌1株,在沐浴头、家属手细菌数超标,但未检出MPSA。

2.2与感染相关的危险因素:(1)新生儿缺乏IgA,使其对革兰氏杆菌杀灭能力差而发生感染,新生儿缺乏自我护理能力,父母又可能缺乏护理新生儿的知识和经验[2]。(2)最近我市持续高温伴强降雨,空气潮湿。(3)我院6月起旧房分片装修,病室加床,产房限制区以外改为病房和沐浴室,空气不流通。(4)结扎部位太高,有时甚至高达1cm。

3讨论

这次新生儿脐部轻微炎症的发生,院领导高度重视,要求感染科和相关科室人员及时根据流行病学特征进行追踪,并展开对相关物体表面、工作人员及家属手、10%碘酊、棉签、脐轮线、婴儿护脐、断脐器械等进行抽样做微生物学监测。同时制定措施。具体预防和控制措施:(1)立即向院领导及相关科室领导汇报,同时召开相关科室主任护士长等会议。(2)制定临时控制措施,感染科人员及时到科室追踪调查,监测采样送细菌培养并做药敏试验。(3)加强医院感染知识培训,使医务人员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原则、严格执行消毒隔离制度。每次接生时及处理脐带前用无菌生理盐水冲洗无菌手套。(4)向产妇及家属说明病室每天通风换气的好处,病房的空气是否流通、湿度和温度都与新生儿感染有一定关系。产房、产科病房每日早晚2次通风换气和紫外线照射,每次30-60分钟,温度控制在26℃左右,相对湿度在55%-65%。[3]所有地面及物表每天用含有效氯500mg/L湿拖和湿抹2次,每周做空气培养1次。(5)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范和手卫生规范,医护人员接触新生儿前后都要认真洗手、手消毒。(6)停止使用本批次婴儿护脐用品。改为经典式结扎方法,气门芯和纱布放在无菌器械包一起高压灭菌,气门芯结扎脐带、脐带残端用10%碘酊消毒、无菌纱布包裹腹部。[4](7)加强沐浴室的管理,每天沐浴完毕对沐浴室外环境、洗澡用具全面清洁、消毒、干燥。所有护理用品实行一人一用一消毒。同时做好新生儿口、鼻、眼、皮肤护理。(8)严格要求保洁人员做到一床一抹一消毒,拖把一房一拖一消毒。(9)做好登记和出院指导,叮嘱新生儿家长保持房间空气清新,婴儿用具要专用,母亲在哺乳和护理前应用肥皂洗手,尽量减少亲友探视,避免交叉感染。加强母乳喂养,做好脐部护理。(10)出院后追踪访视。经采取上述措施后未再出现新的感染病例。

因此,医院感染管理部门要加强重点科室、重点人群的监测,及时发现医院感染的苗头,采取正确有效的措施,以控制感染暴发。避免给家庭、医院、社会带来不良后果。

参考文献

[1]杨锡强,易著文.儿科学第六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158

[2]夏海鸥.妇产科护理学第二版[M].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66-71

[3]杨爱芹.母婴同室存在的问题和对策[J].实用护理杂志,2001,11(1.7):29

[4]张宏玉,蒙莉萍,谢春丽等.临床脐带护理方式现状综述.中华护理杂志,2008,3(43.3)2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