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目的探讨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治疗自发性基底核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自发性基底核出血患者154例,出血量均为50-80ml。按入院时间顺序,将患者随机分为额部入路组(79例)和颞部入路组(75例)。额部入路组经穿刺靶点定位后,采用经额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颞部入路组采用传统颞部入路锥颅置管血肿抽吸引流术。比较两组术后7、14、30d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那维亚评分标准)、残余血肿量以及脑疝、再出血、脑积水的发生率和死亡率。结果①术后7d复查头部CT,示额部入路组残余血肿平均体积明显低于颞部入路组(t=9.17,P〈0.01);脑疝发生率及死亡率均低于颞部入路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χ^2=4.53,均P〈0.05);术后14及30d两组比较,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8;t=16.81,均P〈0.05);再出血、脑疝、脑积水、死亡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30d内病例合并统计,额部入路组再出血、脑疝、脑积水发生率及死亡率分别为3.8%(3/79)、6.3%(5/79)、3.8%(3/79)、5.1%(4/79);颞部入路组分别为16.0%(12/75)、18.7%(14/75)、5.3%(4/75)、21.3%(16/75),除脑积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额部入路锥颅血肿抽吸引流术疗效及安全性优于传统的颞部入路手术方式。
简介:目的探讨神经内窥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的价值。方法应用神经内窥镜治疗自发性脑出血42例(有明确高血压病史者26例)。出血部位在基底节28例,脑叶5例,丘脑7例,血肿破入脑室18例,单纯脑室出血2例。出血量20~120ml,平均52.1±35.6ml。术前GCS3~5分18例,6~8分8例,>8分16例。手术时机为发病7h以内12例,7~72h27例,超过72h3例。结果根据ADL评分标准,本组Ⅰ级5例,Ⅱ级8例,Ⅲ级10例,Ⅳ级6例,Ⅴ级4例,死亡9例。除术中发生吸入性肺炎及术后切口脑脊液漏各1例外,未发生其它与手术直接相关的严重并发症。结论神经内窥镜治疗脑出血具有创伤小、血肿清除比较彻底、并能确切止血的优点,扩大了手术指征,值得进一步研究和推广应用。
简介:目的对比3种脑出血量表在预测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hemorrhage,ICH)患者预后中的作用。方法选择自发性脑出血患者61例。入院时采用Hemphill等的原始的ICH量表(originalICHscore,OICH)及Chenug等的改良的ICH量表(modifiedICHscore,MICH)、新的ICH量表(newICHscore,NICH)进行评分。同时于入院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Barthel指数评分。3个月时进行NIHSS、Barthel指数和改良的Rankin量表(MRS)评分。分析3种ICH量表与其他量表评分的相关性;以MRS为标准,对比3种ICH量表评价脑出血患者预后的准确性。结果①3种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入院时NIHSS评分和3个月MRS、NIHSS评分均呈正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与入院时和3个月Barthel指数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与MRS量表比较,OICH、MICH、NICH量表判断ICH患者预后不良的敏感性分别为73.1%、84.6%、80.8%,特异性分别为80.0%、88.6%、60.0%,符合率分别为77.0%、86.9%、68.9%。结论OICH、MICH、NICH量表评分与脑出血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相关。3种量表相比,MICH量表对脑出血预后判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及符合率最高。
简介:目的:研究持续气道内正压通气(CPAP)对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SAS)并代谢综合征(MS)的疗效。方法:158例SAS并MS患者被随机分成两组,即CPAP治疗组(治疗组)和药物治疗组(对照组),治疗组在药物组治疗基础上加用CPAP治疗。两组患者于治疗前、治疗4周后分别行呼吸睡眠监测:动脉血氧饱和度(SaO2)、呼吸参数,并测空腹血糖(FPG)、空腹胰岛素(FINS)、餐后2h血糖(2hPG)、餐后2h胰岛素(2hPINS)、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SI)、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体重指数(BMI)、收缩压(SBP)、舒张压(DBP)的变化。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治疗后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均明显减少,打鼾消失,低氧发作次数减少,最低SaO2明显提高(P〈0.01);同时血糖、胰岛素、TC、TG浓度,SBP、DBP均明显降低,HDL-C水平明显升高,与对照组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结论:CPAP治疗SAS并MS除能改善SAS病情外,还能加强药物疗效,改善代谢参数,降低血压,降低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程度。
简介:1991年Brugada兄弟首次报道了心电图出现右束支传导阻滞(RBBB)伴有V1~V3导联ST段抬高及猝死[1],引起医学界高度重视,后被称为Brugada综合征.此后,国内外文献有不少类似病例报道,有些病例既有典型心电图改变,又发生过心脏性猝死(死亡或存活),符合Brugada综合征;另有一些仅有典型的心电图改变而无症状,或伴有器质性心脏病和功能性心脏改变如药物作用等[2].2001年Hurst将Brugada兄弟描述的心电图改变称为Brugada波.根据文献资料,可以肯定的是,出现Brugada波者不一定是Brugada综合征,还可能有其他的病因.临床遇到出现Brugada波者,应该详询病史,进行必要的检查,以区别Brugada综合征与其他病因引起的Brugada波.
简介:摘要黑斑息肉综合征属于中医“息肉”范畴。“息肉”一词,最早见于《黄帝内经》,其《灵枢?水胀篇》谓“寒气客于肠外,卫气相搏,气不得荣,因有所系,癖而内著,恶乃起,息肉乃生。”提出了久病入络,络脉阻塞,恶肉乃生,为息肉产生之病机。《说文解字》记载“息,寄肉也。”指出“息”是多余、盈出之意。故可以认为现代医学所指的消化道息肉及其他面膜下肿瘤均可归于古论之“息肉”范畴。黑斑息肉综合征又称色素沉着息肉综合征、波伊茨一耶格综合征、Peutz一Jegherssyndrome(pjs),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约50%患者有明显家族史。以口周、肢端特异性黑斑,胃肠多发息肉和家族聚集为三大特点,病理上为错构瘤。临床上极少见,发病率低,仅为1/25000。随着人们对该病了解的逐渐深入,肠道息肉恶变明显上升。
简介:目的研究自发性脑出血患者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及其抑制因子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因子-1(TIMP-1)的含量及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对62例48小时内入院的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和TIMP-1水平进行测定,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同时用免疫比浊法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并与CT所示血肿周围水肿体积和神经功能评分进行相关分析。结果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脑出血组MMP-9的含量与CT所示出血灶周围水肿区体积呈显著正相关(r=0.627,P〈0.01)。结论脑出血患者血清MMP-9及TIMP-1水平明显增高,血清MMP-9可能成为早期反映脑出血患者血肿周围水肿严重程度和预后的指标。
简介:目的:观察腹膜透析治疗小儿先心病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的疗效果。方法:61例先心病术后并发低心排血量综合征患儿,于腹膜透析前后以心脏超声测定心腔内径、左室射血分数、肺动脉压力变化,另测定中心静脉压、尿量、血气分析指标、血浆脑型利钠肽浓度评估腹膜透析的影响。结果:与治疗前相比,尿量[(203.28±15.81)ml比(989.11±54.72)ml]显著增多,左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32.94±2.29)%比(51.93±2.79)%];而肺动脉压[(46.72±3.84)mmHg比(34.82±2.92)mmHg]、中心静脉压[(17.27±1.47)cmH2O比(10.41±1.01)cmH2O],血浆脑型利钠肽水平[(5928.71±158.27)ng/ml比(3851.83±128.81)ng/ml]显著下降,P均<0.001。结论:腹膜透析可有效治疗先心病术后低心排血量综合征,这与其超滤、减轻心脏负担等作用有关。
简介:目的:探讨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HS)与伴随心血管疾病的临床关系,分析临床漏诊和治疗不规范的原因,以引起临床重视。方法69例以心血管病住院患者进行睡眠呼吸检测,确诊为OSAHS,根据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将病人分为轻、中、重度3组。对患者的疾病认知情况和接受规范治疗现状进行调查分析。结果本组69例OSAHS患者,合并2种疾病54例(78.26%),合并3种疾病36例(58.17%)。合并2种疾病3组间比较,随着OSAHS的加重合并2种疾病患者明显增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2.99,P<0.01)。在合并3种疾病组中,重度组明显增多,与轻度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38,P<0.05)。各组患者对OSAHS的知晓率为4.35%,治疗率为2.99%。结论OSAHS常同时合并多种心血管疾病,随着OSAHS程度加重合并疾病种类增多,严重影响人类的健康。目前多数患者缺乏对该病的认识,临床漏诊率高,治疗率低。应重视对该病危害性的宣传,积极推广OSAHS的规范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