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 研究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的与家庭支持的相关性。方法 选取 2017年 9月— 2019年 7月于本院进行血液透析的病人 65例,对所有病人进行自我感受负担、家庭支持度调查调查,回顾分析两者之间的相关性。结果 59例( 90.77%)病人家庭支持水平处于中高度,家庭支持总得分均值( 9.48±2.90)分, 43例( 66.15%)病人有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均值( 32.51±9.93)分,且病人家庭支持总得分与自我感受负担总得分呈现负相关性( P< 0.05)。结论 家庭支持与血液透析病人自我感受负担密切相关,多数病人可获得中高度家庭支持,且存在中重度自我感受负担,若家庭支持度越高,则病人自我感受负担越轻,故医护人员需加强对病人家庭支持的重视,尽可能减轻病人自我感受负担。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分析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开颅切除术后瘤床出血情况。方法选取2016年3月至2018年2月我院收治的脑膜瘤患者17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行开颅手术,比较不同亚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结果瘤床出血的27例患者中,Ⅰ级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明显高于Ⅱ级和Ⅲ级(P<0.05),Ⅰ级中的过渡型(10.00%)、血管瘤型(20.00%)术后瘤床出血率均明显高于其他亚型(P<0.05),Ⅲ级(0%)与Ⅱ级(6.25%)患者术后瘤床出血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大脑凸面脑膜瘤病理类型与术后瘤床出血有关,过渡型、血管瘤型大脑凸面脑膜瘤患者在接受开颅手术后,瘤床出血的可能性大。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骨巨细胞瘤18F-FDGPETCT成像特征,提高骨巨细胞瘤的分子影像诊断水准。方法回顾分析误诊为乳腺癌骨转移的侵袭性骨巨细胞瘤临床及影像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本例女患因左乳腺癌术后9年,左膝关节痛一个月,发现左腓骨肿物一周为主诉入院,行胫腓骨平片正侧位及18F-FDGPETCT检查。由于可见骨质破坏及FDG代谢增高改变,结合恶性肿瘤病史,误诊为乳腺癌术后单发骨转移。行手术治疗。术后病理为(左腓骨)富于破骨巨细胞肿瘤性病变,结合免疫组化,符合骨巨细胞瘤(侵袭性骨巨细胞瘤,易复发)。术后恢复良好并出院。结论骨巨细胞瘤可分三级,其中二级为侵袭性骨巨细胞瘤,具有一定侵袭性及代谢活性。特别当患者具有原发肿瘤病史时易误诊为骨转移瘤。在临床上及影像学上应注意与原发骨肿瘤及肿瘤样变的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乳腺淋巴瘤的临床病理。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例乳腺淋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特点,收取时间在2015年1月20日直至2017年2月12日,并对其进行随访,在镜下观察免疫表型特点和病变组织学形态。结果根据表1研究结果显示,其中20例乳腺淋巴瘤均为女性,其中原发组患者有10例,继发组患者有10例,两组患者在双侧乳腺、单侧乳腺、B淋巴母细胞性白血病、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中位生存期、死亡等方面相比较,具有十分显著的差异(P<0.05)。结论乳腺的继发性淋巴瘤和原发性淋巴瘤的影像特点和乳腺癌较为相似,在进行冷冻切片时,应观察肿瘤的细胞形态和浸润模式,和浸润癌进行鉴别。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胃间质瘤的病理特点、治疗方式以及影响预后的因素。方法对笔者所在医院2015年1月至2016年1月期间收治的66例胃间质瘤的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6例患者标本送检免疫组化,其CD117(+)和CD34(+)例数分别为30例和36例,S-100和SMA例数分别为31例和30例。除去失访的十例,随访的56例中良性及潜在恶性46患者均无复发及转移;恶性10例中4例术后发生肿瘤复发转移死亡,2例因其他病因死亡,其余4例均生存良好。良性间质瘤质地偏硬,交界性及恶性间质瘤大多质地较软,常有出血坏死灶。结论胃镜+活检、免疫组化是诊断胃间质瘤的有效手段;良性和潜在恶性胃间质瘤治疗预后良好,恶性胃间质瘤手术治疗尤为重要。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分析脑动脉瘤介入术与开颅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方法此次研究的对象是选择76例脑动脉瘤患者,将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脑动脉瘤介入术进行治疗,对照组患者应用开颅术进行治疗,对两组的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65.79%,对照组患者恢复良好率为42.11%,观察组患者恢复良好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9,P<0.05);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10.53%,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为31.58%,观察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07,P<0.05)。结论与开颅术相比,脑动脉瘤介入术在脑动脉瘤治疗中的效果更理想,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简介:摘要目的对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鉴别诊断进行探讨,对其诊断特点进行分析。方法选择2015年2月至2017年2月我院收治的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各45例,按照疾病类型将其分成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每组各45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RI结合CT检验,诊断结束后,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诊断结果。结果颅内细胞瘤组与脑膜细胞瘤组脑膜尾征、瘤内钙化等临床指标差异不存在明显差异(P>0.05),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患者的肿瘤外形、瘤内血管流空信号、肿瘤明显强化及瘤内坏死囊坏死信号等临床指标存在明显的差异(P<0.05),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颅内血管外皮细胞瘤与脑膜瘤的CT、MRI的诊断的临床表现不同,两者联合使用可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确诊率,为患者的临床治疗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具有显著的临床意义,值得在临床实践的过程中,大力借鉴和推广。
简介:摘要目的探析胶质母细胞瘤的临床病理特征。方法选取2010年7月~2017年6月间经我院收治的85例临床资料完整的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对所有患者的病理学特点和免疫组化特点进行观察与分析。结果85例胶质母细胞瘤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1例;最小年龄10岁,最大年龄71岁,平均年龄(49.9±7.3)岁;患者临床症状主要表现由肿瘤所在的位置决定,本研究中肿瘤位于大脑共77例,位于小脑5例,位于脊髓3例;肿瘤细胞呈多形性,细胞密度高、核异型性明显,核分裂像易见,可见大片坏死或栅栏状坏死、出现明显的微血管增生;免疫组化示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及vimentin阳性,Ki-67增殖指数>10%,网状纤维染色阴性。结论胶质母细胞瘤的病理组织形态和免疫组化具有一定的特征性,临床应据此进行相应的鉴别,从而提高的诊断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简介:摘要目的进一步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临床表现、病理诊断及疗效。方法有针对性的选择在2010年1月到2012年12月这个时间范围内,在我院进行治疗的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患者,所涉及的患者有8例,把他们作为本次研究的研究对象,对于他们的临床资料和具体疗效进行总结和分析。结果所涉及的研究对象在经过相应的治疗之后,症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改善,在后续的随访工作中相关数据表明,在1年之内出现死亡现象的患者有1例,在5年内死亡的患者有2例,有1例患者因为无法联系到而没有采集到相应的结果,有4例患者存活时间为5年以上,总的表现为5年存活率达到了50%。结论针对疑似为鼻腔鼻窦恶性淋巴瘤的患者,要尽最大可能在第一时间就展开与之相对应的病理学检查和确诊工作,最大程度上避免误诊的情况,所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案是要以化疗联合局部放疗为主,只有这样才能起到比较理想的治疗效果。
简介:摘要目的分析女性间质瘤误诊妇科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我院将间质瘤误诊为妇科肿瘤的患者以及文献病案资料为研究对象,其中我院误诊量为2例,文献病案量为30例,共计研究数量为32例,对研究对象治疗期间所有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0例患者进行了B超检查,其中24例患者GIST接近子宫、盆腔以及附件位置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4/24),子宫所占比例为58.33%(14/24),附件所占比例为12.5%(3/24),腹腔所占比例12.5%(3/24),24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进行了多次B超检查,肿瘤定位发生改变,B超提示包块可能来自肠道。6例患者EGIST接近盆腔内,盆腔所占比例为16.67%(1/6),,附件所占比例为33.33%(2/6),腹腔所占比例50%(3/6)。结论女性间质肿瘤通常因为脱落或者转移到盆腔内部,进而紧贴在附件位置和子宫上,其与妇科肿瘤有着密切关系,常规的三项检查已经很难鉴别,所以需要采用多次CT和B超联合检查,以提升诊断准确率,减少漏诊以及误诊现象,降低医疗纠纷发生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