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科分类
/ 25
500 个结果
  • 简介:目的探讨原发颈部迷走神经化学感受的诊断和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研究1987年-2003年收治的8例原发颈部迷走神经化学感受的诊疗。结果8例患者分别经超声波、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以及CT、磁共振及其血管成像(MRA)诊断,手术治疗7例,其中1例术前颈内和颈总动脉球囊栓塞,术中结扎颈内和颈总动脉,均痊愈出院;2例于外院接受了化疗,疗效不佳。结论综合性检查有助于确诊,超声波有利于普查,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颈动脉造影对于诊断鉴别、确诊帮助很大;手术是治疗原发颈部迷走神经化学感受的最佳手段;早发现、诊断和治疗,术前栓塞有利于保护肿瘤周围重要组织,提高肿瘤切全率,减少手术并发症。

  • 标签: 化学感受器瘤 迷走神经 颈部 诊断和治疗 原发 肿瘤
  • 简介:凡是能感受刺激,并转变为传入神经冲动的装置,统称为感受。各种性质的刺激都必须转变为神经信号,才能向中枢传递,而这种最初的转变作用就称为换能作用。各群感受换能作用机制可分为三类:即化学的、机械的和光的换能变化。

  • 标签: 感受器 换能作用 感受器电位 膜蛋白
  • 简介:摘要在由烧伤等因素导致的皮肤损伤修复过程中,触觉功能的重建离不开触觉感受默克尔细胞的功能再生。默克尔细胞主要存在于表皮基底层,与神经紧密相连形成默克尔细胞-神经复合体,在生物机体内发挥重要作用。大量研究表明默克尔细胞通过机械门控离子通道PIEZO2对机械力刺激进行精确传导,行使触觉感受的功能。该文通过论述默克尔细胞的特征,分析该类细胞可能存在的不同亚群及其功能,同时调研了触觉相关疾病的动物模型研究和触觉相关的临床疾病,揭示了默克尔细胞功能研究的重要性。

  • 标签: 皮肤 默克尔细胞 触觉 感受器 PIEZO2
  • 简介:摘要目的通过观察和研究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中机械感受的形态、分布,为急性踝关节扭伤及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征本体感觉缺失的治疗提供一定的形态学资料。方法对8具新鲜冷冻尸体踝关节内侧三角韧带标本进行取材,并运用氯化金特殊染色、组织切片等方法对韧带内神经感受进行图像分析。结果在大多数韧带中可以观察到三种“经典类型”(鲁菲尼小体、帕西尼小体、高尔基腱器官)的机械感受,但它们与“经典”的形态有所区别。结论踝关节内侧韧带中存在三种“经典类型”的机械感受,但它们从形态与“经典类型”有所区别,其本体感觉功能可能更加复杂。

  • 标签: 踝关节 三角韧带 机械感受器 形态学 本体感觉
  • 简介:目的:观察兔前交叉韧带(ACL)不同部位部分损伤后ACL内本体感受形态和功能的变化,并探讨其机制。方法共选用28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实验动物,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3组,其中A、B组各12只,分别于兔单侧ACL中部和ACL近胫骨1/3处制作部分损伤,对照组4只不进行手术操作。对照组于实验后2个月,A、B组均于实验后2、4、6个月各取4只兔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ACL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A组和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B组与对照组相比较,其损伤侧膝关节的肌电图和体感诱发电位的潜伏期及波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A、B组随着观察时间延长,ACL内本体感受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增多、体积缩小;A组和B组ACL内本体感受数量均较对照组下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结论ACL不同部位的损伤均会导致韧带内本体感受数量减少、形态异常及本体感觉下降,且不同部位的损伤导致的本体感受及本体感觉变化无差异,其机制可能与韧带内血管对总体血供影响不大有关。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觉 膝关节 肌电图 诱发电位
  • 简介:视网膜脱离是常见的致盲性疾病,光感受细胞损伤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视力。以往认为光感受细胞最常见的损害方式是坏死和凋亡,而坏死性凋亡作为可调控的细胞死亡形式,近年来也得到了广泛关注。自噬是促进细胞生存的重要代谢机制,在一定程度可以抑制细胞的凋亡和坏死,但是目前研究细胞自噬和细胞坏死性凋亡的文章甚少,其中的作用机制也尚未明确。本文就坏死性凋亡和自噬在视网膜脱离中的机制和相互关系作一综述。

  • 标签: 视网膜脱离 坏死性凋亡 自噬
  • 简介:昆虫化学感受蛋白是昆虫体内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一类保守性强、低分子量的酸性可溶蛋白。本研究依据GenBank公布的BmCSP16基因的CDS区序列,运用反转录RT-PCR方法克隆BmCSP16基因,与表达载体pET-30b(+)连接,并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正确表达;运用生物信息学方法预测BmCSP16蛋白结构表明:有4个半胱氨酸,并形成2个二硫键,6个α螺旋折叠成近球状结构,具有昆虫化学感受蛋白的典型结构特征。

  • 标签: 家蚕 化学感受蛋白 反转录RT-PCR 结构预测
  • 简介:摘要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眼外肌及其本体感受的超微结构,以期探讨间歇性外斜视的发病机制。方法取1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及5例同期角膜移植供体的健康人眼内直肌,光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肌纤维及眼外肌本体感受的超微结构。结果(1)光镜下及电镜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纤维呈萎缩、损伤样改变。(2)光镜下及电镜下眼外肌本体感受正常对照组比较,眼外肌本体感受结构出现明显异常。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弱侧眼外肌内直肌及其本体感受发生了病理性改变,可能与间歇性外斜视病因及发病机制有关。

  • 标签: 间歇性外斜视 眼外肌 本体感受器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661W细胞低氧条件下基因表达水平和信号通路的早期改变,寻找潜在功能性靶基因。方法将培养的小鼠661W细胞分为低氧处理组、常氧对照组。低氧处理组细胞置于37 ℃、体积分数分别为1%、5% CO2的三气培养箱中培养;常氧对照组细胞置于37 ℃、体积分数为5% CO2培养箱中培养。培养4 h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对两组661W细胞进行转录组测序,筛选显著差异表达基因(DEG )。对筛选得到的DEG进行聚类热图分析、基因注释(GO)功能富集分析、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的信号通路富集分析和蛋白互作网络(PPI)分析。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对DEG mRNA表达进行验证。结果共筛选出506个DEG,其中上调基因459个,下调基因47个。GO功能富集分析结果显示,DEG主要富集的生物过程是细胞对低氧反应、糖酵解、细胞增生负调控及凋亡等。KEGG信号通路富集分析结果显示,糖酵解与糖异生、果糖代谢、磷酸戊糖途径以及淀粉和蔗糖代谢等糖代谢途径被显著富集。缺氧诱导因子(HIF)-1α信号通路、糖酵解、FoxO信号通路、胰岛素信号通路和腺苷酸活化蛋白激酶(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上述过程。PPI分析结果显示,低氧相关的关键基因是Aldoa、Aldoc、Gpi1、Hk2、Hk1、Pfkl、Pfkp、Vhl、Fbxo10、Fbxo27。RT-PCR检测结果显示,低氧处理组细胞中15个DEG mRNA表达水平均较常氧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myc下游调控基因-1(Ndrg1)、Mt1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VEGFA) mRNA表达水平有低氧时间依赖性。结论低氧下DEG主要为糖代谢相关基因、细胞对缺氧反应相关基因以及调控增生和凋亡相关基因。HIF-1α信号通路、糖酵解、FoxO信号通路和AMPK信号通路参与了低氧下661W细胞的早期改变。Aldoa、Aldoc、Gpi1、Hk2、Hk1、Pfkl、Pfkp、Vhl、Fbxo10、Fbxo27可能在661W细胞应对低氧反应中起到关键作用。Ndrg1、Mt1及VEGFA可作为研究缺血、缺氧相关眼底疾病的潜在功能性靶基因。

  • 标签: 光感受器细胞 缺氧 转录组 计算生物学
  • 简介: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ACL)部分损伤后双侧ACL内本体感受的形态及功能变化及其机制。方法使用12只新西兰大白兔造单侧前交叉韧带部分损伤模型,4只新西兰大白兔作为对照组,模型组分别于术后2、4、6个月各取4只行体感诱发电位和腘绳肌肌电图检测,之后取前交叉韧带行氯化金染色检查,评估韧带内神经组织形态及功能情况。结果损伤侧随着时间延长,其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逐渐延长和波幅逐渐下降,ACL内本体感受数量逐渐减少,异形的本体感受增多、体积缩小,并出现部分结构缺失,与对侧及对照组对比,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对侧体感诱发电位和肌电图的潜伏期与对照组对比并无统计学差异(P>0.05),ACL内本体感受数量和形态无明显变化。结论ACL损伤后其本体感受出现数量减少、结构异常,但是在短期内依然能发挥一定功能,随损伤时间延长其作用逐渐减弱。而对侧膝关节似乎也有本体感觉下降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仍需进一步研究。

  • 标签: 前交叉韧带 本体感受器 肌电图 体感诱发电位
  • 简介:目的:观察早期衰老大鼠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方法:取3月龄及12月龄大鼠视网膜,制成半薄切片,透射电镜下观察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细胞复合体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12月龄大鼠视网膜中出现视网膜色素上皮细胞(retinalpigmentepithelium,RPE)凋亡和RPE-光感受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结论:视网膜色素上皮-光感受细胞复合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视网膜衰老的早期表现。

  • 标签: 衰老 视网膜色素上皮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摘要光感受细胞是视网膜具有光转化能力的一类特殊神经细胞。在老年性黄斑变性(AMD)的发展过程中,继发于RPE丧失、新生血管渗漏及疤痕化等的光感受细胞死亡是晚期患者发生不可逆性视力损害的重要机制。研究表明,视网膜炎性微环境是参与上述光感受细胞死亡相关过程的主要因素之一。衰老、光氧化损伤等因素诱导下,RPE细胞、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血源性巨噬细胞及炎症因子等多种促炎机制共同影响视网膜微环境,并最终导致光感受细胞损伤和AMD疾病进展。深入了解AMD患者视网膜炎症与光感受细胞死亡的相关性,有望为探讨AMD的致盲机制和治疗策略提供新的思路。

  • 标签: 黄斑变性/病因学 炎症 光感受器细胞 细胞死亡 综述
  • 简介:氧化锌(ZnO)纳米粒子已被发现具有生物毒性,氧化应激被认为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前期实验证实,ZnO纳米粒子能显著减少锰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蛋白的表达,降低MnSOD活性。本文通过检测乳酸脱氢酶(LDH)释放、线粒体活性氧(ROS)水平和膜电位(Δφm)、延迟整流钾电流变化和Na^+/K^+-ATP酶的表达及活性等变化,检测ZnO纳米粒子对小鼠光感受细胞的细胞毒作用。结果表明,ZnO纳米粒子可显著增强小鼠光感受细胞中LDH的释放、增加线粒体内ROS水平并下调Δφm、阻断延迟整流钾电流,同时降低Na^+/K^+-ATP酶的表达及活性,从而对小鼠视网膜光感受细胞产生细胞毒作用,提示ZnO纳米粒子可通过线粒体通路引起氧化应激,从而抑制小鼠光感受细胞Na^+/K^+-ATP酶表达和活性,产生细胞毒性,导致细胞死亡。本文的研究结果有助于理解ZnO纳米粒子引起细胞毒性的作用机理。

  • 标签: ZNO纳米粒子 小鼠光感受器细胞 Na^+/K^+-ATP酶 活性氧 延迟整流钾电流
  • 简介:摘要目的观察二甲双胍在高糖环境下对小胶质细胞(BV2细胞)极化状态和光感受细胞活性的影响。方法实验研究。BV2细胞分为对照组、高糖组、二甲双胍+高糖组。高糖组细胞培养基中加入75 mmo/L葡萄糖;二甲双胍+高糖组细胞采用2 mmol/L的二甲双胍预处理12 h后,再置于75 mmo/L葡萄糖浓度培养基中培养。蛋白质免疫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BV2细胞中M1型标记物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CD86及M2型标记物精氨酸酶(Arg)-1、CD206蛋白相对表达量;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细胞中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4的表达。各组BV2细胞与小鼠视网膜光感受细胞(661W细胞)共培养24 h,噻唑蓝(MTT)比色法检测各组661W细胞增生率;流式细胞仪、原位末端标记(TUNEL)法检测各组661W细胞凋亡率。组间比较采取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BV2细胞中iNOS、CD86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Arg-1、CD206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16.783、-11.605、4.325、4.649,P<0.05);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BV2细胞中iNOS、CD86蛋白相对表达量降低,Arg-1、CD206蛋白相对表达量增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7.231、5.560、-8.035、-8.824,P<0.01)。ELISA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BV2细胞中IL-6、TNF-α含量增多,IL-4含量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64.312、-127.147、71.547,P<0.001);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BV2细胞中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IL-4含量明显增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 44.426、83.232、-143.115,P<0.001)。BV2细胞与661W细胞共培养24 h后,MTT比色法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661W细胞活性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456,P<0.01);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661W细胞活性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076,P<0.05)。TUNEL法、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与对照组比较,高糖组661W细胞凋亡率显著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22.248、-22.628,P<0.001);与高糖组比较,二甲双胍+高糖组661W细胞凋亡率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767、6.906,P<0.001、0.01 )。结论高糖环境下,二甲双胍通过调控小胶质细胞向M2型极化,抑制炎症反应,减轻光感受细胞的凋亡。

  • 标签: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二甲双胍 小胶质细胞 光感受器细胞
  • 简介:初中化学生活化课堂的创设,是新课程改革的重点,把生活引进课堂,在课堂上展示生活现象。本文从生活现象、生活情境、生活实践、生活环境等几个方面作了分析和阐述,旨在密切化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标签: 生活现象 生活情境 生活实践
  •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瞬时感受电位离子通道香草素受体4(TRPV4)在睾丸缺血再灌注损伤(IRI)中对G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建立睾丸GC-1细胞缺氧复氧模型,采用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检测不同复氧损伤时间点TRPV4的表达变化;分别采用噻唑蓝(MTT)实验、流式细胞术检测转染TRPV4对GC-1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采用Western blot法检测睾丸组织中转染TRPV4对GC-1细胞中半胱氨酰天冬氨酸特异性蛋白酶(Caspase)-3和细胞色素C(Cyt-C)表达的影响,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结果对照组及缺氧复氧组(0、6、12、24、48和72 h)TRPV4的蛋白表达水平分别为0.19±0.02、0.35±0.03、0.42±0.04、0.46±0.04、0.62±0.05、0.54±0.05、0.45±0.04。缺氧复氧组TRPV4表达显著高于未缺氧GC-1细胞的对照组,并在复氧24 h达到峰值(F=6.89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复氧组中细胞增殖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52.32±4.58比100.00±7.63,t=-9.28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水平高于对照组(15.60±1.72比4.08±0.87,t=10.35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TRPV4组中细胞增殖水平低于其对照组(23.65±3.98比51.35±4.67,t=-7.82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水平高于其对照组(26.93±2.15比14.62±1.68),t=7.814,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沉默TRPV4组中细胞增殖水平高于其对照组(72.49±6.21比53.18±5.14,t=4.150,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细胞凋亡水平低于其对照组(9.71±1.25比15.07±1.64,t=-4.50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氧复氧组中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0.70±0.06比0.20±0.02,t=13.693,P<0.05;0.74±0.07比0.26±0.03,t=10.917,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过表达TRPV4组中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高于其对照组(1.25±0.11比0.69±0.07,t=7.439,P<0.05;1.38±0.14比0.72±0.07,t=7.303,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沉默TRPV4组中Caspase-3和Cyt-C表达水平低于其对照组(0.46±0.05比0.68±0.06,t=-4.879,P<0.05;0.45±0.05比0.72±0.06,t=-5.988,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RPV4在GC-1细胞中高表达,其可能通过改变GC-1细胞的增殖和凋亡能力,从而影响睾丸IRI的发生发展。

  • 标签: 睾丸 缺血再灌注损伤 增殖 凋亡
  • 简介:摘要:现代教育格局在信息化的作用下发生了很大的改变,中学化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不再局限于理论知识,应从学科的整体特点出发,注重学生的应用能力。为此,教师必须改变以往在应试思维的作用下形成的单一教学方式,建立起以互动式为中心的化学课堂,让学生在互动中探究知识,同时以互动培养他们的实践能力。对此,本文从教师职业意识出发,结合自身教学经验对初中化学教学营造互动课堂的一些建议做一探讨:以期对促进初中化学教学提高提供一些参考。

  • 标签: 初中化学 课堂互动 教学研究
  • 简介:TN248.52003010215光泵腔式远红外激光的工作参数研究=StudyofoperatingparameterofanopticallypumpedcavityNH3far-infraredlaser[刊,中]/冉勇(荆州师范学院物理系.湖北,荆州(434104)),秦家银…//激光与红外.-2002,32(4).-245-247在研究光泵腔式NH3分子远红外激光频谱特性的基础上,应用量子系统的密度矩阵理论,采用迭代法和增益迭加原理计算了以TEACO2-10R(8)泵浦的NH3分子腔式远红外激光的最佳工作参数。提供了光泵腔式NH3分子远红外激光(腔式NH3-OPFIRL)的工作参数之间的关系曲线。图4参8(杨妹清)

  • 标签: 远红外激光器 化学激光器 腔式 密度矩阵理论 增益迭加原理 参数研究
  • 简介:

  • 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