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介:摘要目的对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的溶出度测定方法进行改进。方法色谱柱为KromasilC18(5μm,4.6mmI.D.×150mm),流动相为磷酸盐缓冲液-乙腈梯度洗脱,检测波长为238nm,流速为1.5mL?min-1,进样量为20μL。结果利福平在0.1279mg?mL-1~0.1918mg?mL-1,异烟肼在0.06360mg?mL-1~0.09540mg?mL-1,吡嗪酰胺在0.3435mg?mL-1~0.5153m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平均回收率为利福平98.3%,异烟肼100.0%,吡嗪酰胺99.8%。RSD为利福平0.4%,异烟肼0.4%,吡嗪酰胺0.8%。结论该方法专属性强,稳定性好,准确度高,可用于乙胺吡嗪利福异烟片Ⅱ的溶出度检查。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经颅超声溶栓仪在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12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成治疗组(72例)与对照组(48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抗血小板聚集、改善循环、降脂及清除自由基治疗,并对“三高”及其他卒中危险因素一并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经颅超声溶栓治疗仪治疗。结果治疗组患者总有效率(94.87%)与治疗后神经功能评分(9.98±8.91)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76.19%)、(18.3±9.58)分,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用经颅超声溶栓仪辅助药物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确切,能改善患者预后,值得推广。
简介:摘要对高效液相色谱仪与联用技术在药物分析及药物质量控制中的应用进行介绍。
简介:摘要目的介入治疗(PCI)与药物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方法选择我院2010年2月—2011年2月间用上述两种方法治愈的心肌梗死患者150例(介入组与静脉溶栓组各75例)进行跟踪研究,分析两组患者三年内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生存率及心功能情况。结果1年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心脏事件发生率分别为11例和14例;3年随访时介入组和溶栓组再次心脏事件发生分别为15例和21例,介入组和静脉溶栓组生存率分别是93.3%和86.7%;介入组心功能优于溶栓组(P<0.05)。结论介入治疗较静脉溶栓治疗心肌梗死能明显降低再次心脏事件发生率,提高生存率,改善心功能。
简介:摘要目的调查我院门诊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12年1月至2012年12月门诊处方12000张,从中选取含有抗菌药物的处方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2000张处方中,使用抗菌药物处方2832张占23.6%,其中抗菌药物的使用以单用为主;抗菌药物处方最多的是急诊内科,其次是耳鼻咽喉科、外科门诊、妇科等;从药物种类来看,头孢菌素类应用最多,以下依次为青霉素类、喹诺酮类等。结论我院门诊用药基本合理,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因此临床药学人员应主动深入临床,向临床医师介绍合理用药知识和最新药学动态,及时发现用药中存在的问题,互相探讨,确保临床用药安全、有效,进一步提高医院的医疗质量安全。
简介:摘要目的探讨肿瘤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情况。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期间住院治疗的肿瘤患者289例,使用本院自行设计的认知度、接受度调查问卷对肿瘤患者对镇痛药物的认知度与接受度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在“您认为常规剂量的阿片类镇痛药物会成瘾吗?”问题中,认为“会,但是没有太大影响”的肿瘤患者共计62例,占21.45%;在“世界卫生组织三阶梯止痛原则的优先给药途径是什么?”问题中,认为是“口服给药”的51例,占17.64%;在“您对镇痛药物新剂型(透皮贴剂、栓剂)了解程度如何?”问题中,“十分了解”的仅33例,占11.41%。在“您愿意接受镇痛药物治疗吗?”的问题中,“愿意”的患者197例,占68.17%;在“什么时候您愿意主动接受镇痛药物治疗?”的问题中,“慢性疼痛”时愿意使用的83例,占28.72%;在“什么因素会影响您进行镇痛治疗?”的问题中,原因为“害怕存在不良反应(呼吸抑制、恶心/呕吐、便秘)”等的152例,占52.59%。结论通过本次调查发现,本院肿瘤患者对于镇痛药物的相关知识了解并不是很深入,并且对于镇痛药物的接受度也比较低,需要加强对肿瘤患者的镇痛药物相关知识培训,提高对镇痛药物的认识程度,进一步提高肿瘤患者的生活质量。
简介:摘要目的对比观察在使用药物治疗基础上配合超激光疼痛治疗仪治疗功能性头痛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2年9月~2013年8月收治的功能性头痛患者84例,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对照组患者实施常规药物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配合使用超激光疼痛治疗仪,采用超级光照射星状神经节,行星状神经节阻滞。对比观察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持续时间及疼痛程度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功能性头痛患者在药物治疗基础上辅助以超激光疼痛仪进行治疗,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疼痛,改善临床症状,具有更为理想的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